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這11本史上最難經典小說,讀過5本算你牛!

這11本史上最難經典小說,讀過5本算你牛!

20世紀是外國文學的黃金時代,

在這一時期,反叛性、實驗性的

現代主義文學迅速崛起,

誕生了無數部風格鮮明的經典名作。

如《追憶似水年華》、《百年孤獨》……

這些小說,都是書店裡的「長」銷書,

被稱為經典中的經典!

但對於讀者來說,

這些經典更像是一塊「燙手山芋」,

不容易讀懂。

比如真的讀不懂系列代表,

卡夫卡的《城堡》、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和自以為讀懂了系列代表,

加繆的《局外人》、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想要讀懂一部這樣的經典,

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所以這一次,我們邀請了

11位國內權威學者、名校教授、作家、譯者,

一人解讀一位20世紀的

文學巨匠和他的作品。

他們將翻越語言與文化的隔閡,

帶你遇見文學的黃金時代。

現在這門課限時特惠啦,

原價129元,現在只要78元,

點擊下圖訂閱吧~

法語翻譯家、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筱一解讀:

在貧窮與陽光中間

荒誕與現實之間的《局外人》

《局外人》:說真話的危險

《局外人》和它背後的西西弗斯

還有杜拉斯、波伏瓦、薩岡、尤瑟納爾

加繆 Henri Cartier Bresson拍攝

加繆,法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和劇作家。他是「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之一

在上個世紀的尾巴,他的小說《局外人》被法國讀者,投票選為20世紀最好的文學作品的top 1。

事實上,這本小說不僅對法國來說非常重要;於20世紀整個西方文壇來說,也具有劃時代意義。

加繆在書中,第一次形象地提出了存在主義關於「荒謬」的觀念,「局外人」也由此成為整個西方文學-哲學中最經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電影《局外人》(Lo straniero)劇照

整部小說篇幅不長,內容也並不深奧,但很多人在讀完後,依然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加繆到底在表達什麼?小說到底想告訴我什麼?

或者是草草地下結論,主人公默爾索不就是那個連母親去世都無動於衷的冷漠殘酷、麻木不仁的「局外人」嘛!

然而《局外人》的本意並非如此,在「荒誕」與「存在」的標籤之下,它擁有遠比我們想像得多的內涵。

電影《局外人》(Lo straniero)劇照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筱一,是一流的法語文學譯者、研究者,她曾翻譯過加繆、盧梭、杜拉斯等多位法語文學大師的著作。

她對加繆的解讀來自原著,她從加繆的生平故事開始講起,講加繆的經歷對他自身小說作品的影響;講小說里的語言細節、講情節發展的邏輯,講加繆的「真實」、「激情」以及「英雄浪漫主義」。

她說:「《局外人》並不是一部關於道德的小說,他要說的既不是殺人,也不是在母親死以後沒有哭,而是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就有一個被判死刑的危險。

所以說這是一部關於人的小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基於活生生的一個人所能夠經歷的真實事件」。

法語文學研究者、中國社科院教授余中先解讀:

法語文學的一座巔峰

《追憶似水年華》到底講了什麼?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座大教堂

《追憶似水年華》的語言之美

普魯斯特

普魯斯特是意識流文學的先驅與大師,是20世紀世界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他被稱為20世紀法國文學的代名詞

他的作品《追憶似水年華》被公認為意識流小說的開山鼻祖。

在這部鴻篇巨著中,他首次在小說里集中地處理了時間的美學與心靈的真實。他告訴我們:記住,才代表活過,回憶中的細節,才組成了我們生命的鏈條。

電影《追憶似水年華》劇照

也正因為全書意識流的寫作手法,很多人常常無法順利讀完全書。

法國文學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余中先還曾經調侃:「生命太短,普魯斯特很長」。

所以,在這一講中,余中先教授將從小說主題、內容和藝術特色入手,帶領我們一起走進普魯斯特筆下那個細膩而豐盛的文學世界。

他說,普魯斯特寫這部小說,不是回憶,而是想通過寫小說來重現一種思想的演變,情緒、思想、概念,使它獲得生命。

翻譯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戴從容解讀:

鳳毛麟角的「最強大腦」

天才的寫作生涯

傑作《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中的兩種靈魂

《尤利西斯》中現代英雄的抗衡之道

喬伊斯

喬伊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後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一。和普魯斯特一樣,喬伊斯的「意識流」思想對後世文壇也影響巨大。

在喬伊斯所有的作品中,《尤利西斯》最受喬粉的追捧,第一版的《尤利西斯》也因此被炒到了10萬英鎊一冊。

每年6月16日,小說主角布盧姆漫步在都柏林的那一天,全世界的喬迷還會舉辦慶典來紀念這部小說。

各個版本的《尤利西斯》

然而想讀懂《尤利西斯》絕非易事,有人調侃,《尤利西斯》之難,難如看天書

畢竟喬伊斯的作品向來以晦澀難懂著稱,書中大量意識流的手法,也加劇了讀者閱讀困難。

他的另一部作品《芬尼根的守靈夜》,翻譯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戴從容教授就花了將近10年時間才翻譯完成。

《尤利西斯》手稿

戴從容教授多年專攻喬伊斯及英美文學研究。

她曾經研究發現,《尤利西斯》中包含了大量愛爾蘭民間口語文學傳統和酒吧文化。所以這一次,由戴從容教授來為我們解讀喬伊斯再合適不過。

她在解讀《尤利西斯》時,主要從小說中的兩位主角入手分析。

她說,斯蒂芬雖然常常被認為是「虛無主義者」,但他其實是在努力掙脫心靈自由束縛的「現代英雄」;而穆里根看似與斯蒂芬一樣虛無,但卻是「撒旦式」的

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學評論家吳曉東解讀:

時代的先知,20世紀的預言家

營造幻象的藝術大師

作為預言書的《城堡》

《城堡》是解釋的迷宮

卡夫卡

卡夫卡,現代派文學先驅,他開創了現代主義作品經典的寫作手法——象徵手法。他一生作品數量不多,但每一部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英國詩人奧登曾說過:「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處境就是現代人的處境。」

卡夫卡手稿 圖片來源sohu

《城堡》一書寫於1922年,是卡夫卡一生中最後一部小說,也是了解卡夫卡不得不讀的一本作品。

《城堡》中不僅包含了卡夫卡生命體驗與哲學思想的總結,也體現了卡夫卡創作風格的成熟與定型。

同樣《城堡》也並不好讀,全書邏輯散亂,充滿各種晦澀難懂的對話,讓人覺得離奇且荒謬。

在上海譯文出版社發行的譯本中,譯者就坦白:「讀者讀了頭幾頁往往會有如墜入雲里霧裡之中的感覺,因為書中所描寫的事情是如此的離奇,人物間的對話是如此怪誕。」

以卡夫卡為原型電影 《卡夫卡》

為什麼K千方百計地試圖進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什麼?它有著什麼樣的象徵性內涵嗎?每次讀《城堡》時,很多讀者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所以這一次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北大中文系教授吳曉東,將為我們深入解讀卡夫卡和他的藝術世界。

以卡夫卡為原型電影 《卡夫卡》

吳曉東教授曾在北大開設「20世紀外國小說經典選講」系列課程,作為研究20世紀外國現代主義小說的專家,吳老師對現代主義小說有著深入的研究和獨到的見解。

在音頻課中,老師會講述卡夫卡何以成為那個時代的「先知」,以及小說中那些帶有原型意義的「地洞」與「城堡」

翻譯家、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解讀:

從捷克到法國

輕與重,靈與肉,生與死

笑,遺忘與記憶

小說的藝術,來自音樂的靈感

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捷克裔法國作家,他以詩人的身份登上文壇,以小說家的身份贏得掌聲。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

昆德拉擅長使用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正因如此,昆德拉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曾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昆德拉熱」。

電影《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劇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昆德拉最負盛名的作品。這部小說雖然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一部哲理小說

小說從「永恆輪迴」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同時,它也是一部極其燒腦的作品,即便少數人讀一遍即可讀懂大意,卻很難完全讀透作者埋藏在字裡行間的音樂。

這部小說里幾乎每個人物,每個情節,乃至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都是隱喻整部小說,就是隱喻套著隱喻創作完成的

電影《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劇照

輕與重、靈與肉、媚俗與牧歌,他們之間是否存在清晰的界限?我們究竟該追求哪一者?

在這一講中,我們邀請到了昆德拉唯一的一位中國弟子,翻譯家、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董強,他跟隨昆德拉學習小說多年,對昆德拉和他的作品有著更直接的感受。

我們將在這一講中,聽董強老師談談他眼中的昆德拉,以及昆德拉的小說與音樂的關聯。

《百年孤獨》原著譯者、北大教授范曄解讀:

當我們談論魔幻現實主義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兩百節火車和三千人

堂吉訶德的魔法,或作為元小說的《百年孤獨》

最初和最後的冰塊

馬爾克斯

馬爾克斯,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杆」。

1982年時,他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透過文字,感受到社會現實生活,可以審視自己的人生和整個世界。

《百年孤獨》,是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稱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整部小說內容與古巴革命以及整個20世紀拉丁美洲種種社會變革運動一一照應,具有跨時代的預見性和人類歷史的共性。

《百年孤獨》首版和50周年紀念版封面

這部小說對中國影響也很大,從銷量上看,它雖然是一部外國文學著作,卻常年在中國圖書銷售榜單上排名第一。

然而《百年孤獨》看似友善,卻有很多人未到百年,便在剛翻開的幾頁里,陣亡於連環奪命彎彎繞繞的人名之中。

馬爾克斯兩個版本自傳

在知乎上,還可以找到一大堆討論《百年孤獨》的問題:《百年孤獨》到底在寫什麼?全世界都在誇的《百年孤獨》為什麼我看不懂?

為此,《百年孤獨》的譯者、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范曄將為我們帶來關於馬爾克斯的一手資料,為我們解讀馬爾克斯筆下的那個旖旎世界。

他說:「這部小說講的不是歷史和神話,而是歷史的神話契機祛魅。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所研究員陳眾議解讀:

老虎、鏡子、迷宮、夢或書

轉述和虛構中誕生的小說

時間、空間、夢和玄想的極致

「蠹書蟲」和東方文明

博爾赫斯

博爾赫斯,阿根廷詩人、小說家。人們評價他是「作家們的作家」,世界上最會講故事的人。

博爾赫斯博覽群書,他喜歡從某一著作的一句話展開,開始他的小說想像。他純凈的風格與悠遠的意境,同中國傳統詩話有著相似之處。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曾發生過一次「博爾赫斯熱潮」,博爾赫斯也由此影響了一代中國作家。

他的晦澀、神秘連同其夢囈、圈套及至重複與矛盾,統統成了中國作家的寫作羅盤。

《小徑分叉的花園》和《惡棍列傳》

《惡棍列傳》,是一本鮮明的反英雄人物傳記,小說中的每一個主人公都是惡棍,都站在了英雄人物的對立面。因而這本小說也完成了對傳統文學的顛覆。

在這一講中,我們邀請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所研究員陳眾議,他曾翻譯過《博爾赫斯》文集。

他將在這一講中,為我們解析博爾赫斯的小說風格和類型,以及博爾赫斯作品中有五個特殊的意象,老虎、鏡子、迷宮、夢、書。

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文錚解讀:

我與一個哲學家截然不同

讀不到結尾才能進入永恆

打破教條的後現代小說敘事

作家描寫的一切都是童話

卡爾維諾 圖片來源 The American Reader

卡爾維諾是義大利文學史上的天才,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怪才。

他的每一本書都與眾不同,每一本都能給讀者全新的感受,讓讀者感受到一個作家的想像力是如此的妙不可言。

《寒冬夜行人》封面 圖片來源 Stanford Bookhaven

這裡向讀者推薦的《寒冬夜行人》,是卡爾維諾孜孜不倦探索小說創作的最終總結。在這部小說中,卡爾維諾完成了對古往今來所有文論和小說的嘲笑和反思。

然而特別的是,《寒冬夜行人》這部小說,似乎永遠只有開頭,在讀完N章之後,彷彿還是停留在最開始的時候。

卡爾維諾 圖片來源 The American Reader

因而這本小說也實現了卡爾維諾自己的目標,「真想寫一部小說,它只是一個開頭,或者說,它在故事展開的全過程中一直保持著開頭時的那種魅力」。

在這一講中,翻譯家、北京外國語大學義大利語言文學系教授文錚,他將幫助我們理解卡爾維諾的小說如何在機構和形式上達到了又一個高峰。

專欄作家、著名影評人、華東師範教授毛尖解讀:

一個時代的開始和終結

炫富的方式以及雌雄同體的美學

永葆希望的天賦以及浪費作為文學的精髓

浮士德附體的主人公們

菲茨傑拉德

菲茨傑拉德,是美國作家、編劇家。

1925年,他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問世,奠定了他在現代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使他成為20年代"爵士時代"的發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了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他們將《了不起的蓋茨比》排在了第二位。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菲茨傑拉德的小說是一種有自傳傾向的自我體驗式寫作。

他以自己的現實生活為基礎,通過小說創作生動再現20年代"美國夢"的破滅,向讀者展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整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面

但很多人並不認同《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學價值,還調侃《了不起的蓋茨比》不就是高階版的《小時代》嘛……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

所以在這一講中,我們邀請了毛尖老師,她是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也是著名的專欄作家和影評人。

她將結合自己的觀影體驗,對小說進行分析,為我們解讀這位美國「爵士時代」作家筆下的那些物質曖昧。

她說,菲茨拉傑德在描述蓋茨比的派對時,程序、細節周全,人物、氣韻生動,第一次讓文學作品中的物質比人更自由,甚至僭越人的位置,搶奪人的力量

她還指出,菲茨傑拉德在小說中,喜歡使用「金」、「金黃」等詞語。菲茨傑拉德的黃金之美,和他筆下的物質,筆下的錢,有一種精神同構,一種雌雄同體性,一種「在你熟識他以前總使你煩惱,等你熟識了就更使你煩惱了」的特質。

《寓言》原著譯者、廈門大學教授林斌解讀:

美國南方與「約克納帕托法世系」

《寓言》的現代性與道德寓意

反戰主題與生命的寓言

批評六十年與意義

「約克納帕托法系列」小說

福克納

談到20世紀的美國文學,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作家就是福克納。他是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也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

1949年福克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頒獎詞中寫道:「他為當代美國小說做出了強有力的,以及藝術上無與倫比的貢獻。」

福克納小說《喧嘩與騷動》改編電影劇照

他在作品《喧嘩與騷動》中,使用的多視角敘述的方法以及意識流的手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作家。

1954年,福克納的小說《寓言》出版。整部作品構思、創作歷經十年,福克納自稱是自己「雄心勃勃」之作。

這部作品也創下福克納創作生涯幾宗「最」:傾注心力最多、寄予最大期望、篇幅最長、敘事最宏大、人物最多。

福克納小說《喧嘩與騷動》改編電影劇照

然而這部作品也被稱為福克納爭議最大、也最難讀懂的作品。

在這一講中,我們邀請到了《寓言》的譯者、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林斌為我們解讀福克納本人,以及這部作品中展現的種種人生況味。

林斌老師從《寓言》人物塑造的特殊性出發,解析其現代主義文學特徵,從作品的寓言特質入手,探索小說標題的道德立意,揭示其反戰主題背後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

原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學者陸建德解讀:

挑戰權威的現代派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與現代化進程

語詞間的細膩與溫柔

人和人之間的交流是最重要的

勞倫斯

勞倫斯是二十世紀英國最獨特,也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

他本人提倡人性自由發展,他的作品也對家庭、婚姻和性進行了深入探索,對20世紀的小說寫作產生了廣泛影響。

電影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劇照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勞倫斯創作的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他最具爭議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曾一度因為赤裸裸的性描寫而被視為誨淫之書,並被勒令禁止出版。

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誤解和低估了這本小說:勞倫斯不就是因為描寫情色場面就火了嘛,越是禁書大家才越想看看而已。

然而,這本小說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任何人也無法推翻的。

電影《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劇照

勞倫斯對生活的熱愛也在這本小說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他將人的身體,對人的感情,包括對人的情慾,用一種非常細膩的、關愛的筆觸呈現出來,批判和諷刺整個西方工業文明。

在這一講中,《文學評論》前主編,原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將為我們解讀勞倫斯,解讀《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中反映的階級觀念,人與人的關係,以及勞倫斯的反叛精神。

我們一條課堂開通人文交流群啦~

進群還有以下福利:

1、優先收到最新線上講座和線下活動通知:超多乾貨的大咖直播講座、超有意思的線下體驗通通等你來~

2、不定期的優惠券大放送

3、一群志同道合的小夥伴

歡迎大家入群來找我們玩哦~

入群方式一:

簡單粗暴,直接掃碼進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金飾越來越時髦了,520我最想收到的禮物,就是它!
中國00後紛紛入坑大保健:爸媽是養生,我是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