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站在它的肩上,瞭望世界

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站在它的肩上,瞭望世界

如果說能否抓住語言敏感期決定著孩子漢語、英語是否學得好,那麼能否抓住邏輯思維敏感期則直接決定了你是否能培養出一個愛思考的聰明寶寶。

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

恐龍,為什麼滅絕了?

飛機,為什麼能在天上飛?

輪船,為什麼能在水上游?

當孩子整天纏著你問「為什麼」時,家長要注意啦,你的孩子已經進入非常關鍵的邏輯思維敏感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依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不過,好奇的方式有了轉變——他們由以往的喜歡看、聽和觸摸,逐漸上升到喜歡觀察、提問和思考。也就是從「知其然」,逐步變成「知其所以然」。

一般這一時期出現在孩子4歲左右,不同個體之間小有區別。

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為什麼」時,我們該如何反應,才能最好地幫助孩子抓住思維邏輯敏感期呢?

最錯誤的做法,是被孩子千奇百怪的問題所煩擾,時常不耐煩,隨便搪塞一個答案。

最常規的做法,是耐下心來,回答孩子每一個問題,溫柔對待孩子的「好奇心」。當我們不厭其煩地給孩子回答時,孩子會循著我們的思路,理解每一個問題背後的原因。

最有效的做法是什麼呢?家長要適時地反問。為了幫助寶媽們掌握應對方式,我們以下面這套新書為例,具體看一下怎樣做是優質、有效的處理辦法。

它是英國最經典的兒童百科啟蒙,號稱英國版「十萬個為什麼」,是英國最擅長科普製圖的老牌出版社Kingfisher的當家產品。

先感受一下它的顏值:

比肩DK的兒童老牌科普讀物——《我想知道為什麼:自然探索》系列。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站在它的「肩」上去瞭望世界,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這套書共分為10冊,涉及動物、植物、瀕危動物、恐龍、森林、高山、鳥類、沙漠、蟲子世界、史前世界十大主題。

既是對科普知識的普及,也是引導孩子觸碰自然、探索未知、理解生命的良好媒介。

在英國,《I Wonder Why》是一個響噹噹的科普品牌,與《大英兒童百科》齊名,英文原版僅在英國就熱銷1000萬冊,還被翻譯成17種語言,是任何原版兒童科普圖書都望塵莫及的。

提到英國的科普,首先想到的便是炙手可熱的DK,而本套書正是和DK共用作者團隊,其專業性和權威性可見一斑。在英國,DK的科普以專業攝影插圖當家,而Kingfisher則以專業手繪插圖著稱。

本書作者團隊同時也是DK作者:

這套書的作者陣容十分強大,由多位DK作者聯手打造,無論是選取的知識點,還是專業語言文字創作,以及世界一流的大幅面逼真手繪圖,都堪稱世界兒童科普圖書頂級製作。

在英國熱銷4000萬冊,被《泰晤士報》評為「最佳兒童知識圖書」,英國教育評鑒委員會盛讚其「囊括了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必備知識」。

原版品牌「I Wonder Why」在英國家喻戶曉,在中國亦是擁有無數粉絲。

本書英文原版在中國是進口書銷量第一名:

要知道,原版書是全英文科普啊,仍被許許多多中國家長視為珍寶。環顧全球英文原版科普書,能引發中國家長如此重視的,恐怕只有這一套。

英文原版讀者評論:

一套超級權威的科普書,它卻還做到了顏值超高。翻開任意一冊,每一頁都是「大片」——構圖震撼,細節精緻,筆筆手繪。要說科普書拼插畫功底的,我只服這一套。

精緻插圖——既可遠觀感受其震撼,又可近看觀察其細節:

那麼,這套來自英國的響噹噹科普品牌《我想知道為什麼:自然探索》有哪些亮點呢?

英國版「十萬個為什麼」

幫你輕鬆抓住孩子思維邏輯敏感期

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我們怎樣利用這類圖書來應對孩子的邏輯思維敏感期呢?

首先,我們要引導孩子多多開口問為什麼。比如,我們可以主動提供一問一答互動性書籍,讓孩子知道,好奇心的輸出方式並不僅僅是「看、聽和摸」這幾種,我們還可以問,還可以答。建立孩子的問答觀。

比如,翻開《我想知道為什麼》動物如此多種多樣」這一冊,家長在讀故事之前,先和孩子一起觀察插圖中畫了什麼,可能隱藏著哪些問題。引導孩子自己去發現:圖中有駱駝、大象、長頸鹿,它們長得一樣嗎,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些不同……

為什麼駱駝有駝峰?為什麼大象的鼻子那麼長?

其次,孩子會問了,我們不著急回答,面對問題先誇獎。孩子最初的問題都很簡單,家長大多隨口都能答上來,但這並不是彰顯我們知識淵博的合適時機。肯定孩子愛思考的精神,讚揚孩子所提問題的必要性。

比如,藉助《我想知道為什麼》恐龍恐龍消失了」這一冊,孩子們看了恐龍的書很可能會問「什麼是滅絕」「恐龍為什麼滅絕了」這類問題,肯定孩子對動物的關愛,稱讚孩子愛提問、愛思考,這些比答案本身,更重要。

什麼是滅絕?恐龍為什麼滅絕了?

最後,重複問題,適時地將問題反向拋給孩子,讓他自己先思考一下可能的答案。逐步引導,給出更多的問題,引發更多的探索和思考。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孩子的問題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

為什麼植物會開花?什麼花的氣味最難聞?

比如,藉助「《我想知道為什麼》葉子會改變顏色」這一冊,看到花開,我們可以隨口問孩子「為什麼會開花呀」「花是什麼味道的呢」「有沒有臭味的花朵」……

這樣那樣的問題,全系列有成百上千個,它們按照科學的邏輯分類、排列,循序漸進,幫你將孩子培養成一個愛提問、愛思考的聰明寶寶。

10個主題,知識點豐富

激發孩子的科學興趣

從撒哈拉沙漠到南極企鵝,從熱帶雨林到巍峨的高山,從毛毛蟲到蝴蝶,從史前世界到瀕危動物,從各種豐富多樣的野生動物到細化的爬行動物類目介紹:10本書10個主題,幾乎涵蓋了300多個知識點,信息量非常豐富,基礎科普知識基本都能在這裡得到初步了解。

總體來說,這套書是非常好的初級科普繪本,特別適合4-14歲幼兒園小朋友和小學生閱讀。

孩子在學齡前如果多多閱讀這類科普書,可以拓寬孩子視野,為日後的科學類學習打下基礎。

採用傳統「提問—回答」

的科學探究基本邏輯

這套書每個分冊主題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設計,內容互動性強,板塊邏輯性強,符合知識的基本獲得路徑,引導孩子一步一步深入探索。

比如《我想知道為什麼恐龍消失了》這一冊,以「史前世界」為主題。

編者會用30-40個問答來和孩子們分享這個領域裡最基礎、最重要、最有趣的知識。

什麼是史前時期?我們如何了解史前生命?

人們常說的「進化」和「滅絕」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魚類是何時出現在海洋中的?

比如《我想知道為什麼:火山會噴發》,它是關於高山主題的分冊。

它從山的基本知識出發,進而介紹山上的生物。

最後講關於人與山的相關知識,邏輯線清晰。

仔細讀過每個主題的內頁之後還會發現,除了整體邏輯線清晰連貫之外,每個跨頁上的三四個問題也是相互關聯的。

在《我想知道為什麼:動物如此多樣》這冊中,有一頁的問題是:袋鼠能跳多高?獵豹能跑多快?什麼動物多長了一隻爪子?

這些都是比較關於動物的速度和高度的問題,每種代表性動物都極其有特色和辨識度。

下一頁則是食蟻獸一天能吃掉多少只螞蟻,什麼動物把爪子當叉子用,什麼動物最貪婪?

這種關聯性問題放在一起來解答的方式,可以避免孩子孤立地去看待某個具體問題,逐漸養成「連點」的知識領悟力。

讀完這本書,孩子就都變身「十萬個為什麼」小小科學家,對身邊的世界展開無數關於「為什麼」的探索。

簡潔扼要,又不失專業

科普類讀物,對語言要求很高:

一是要求專業,保證向孩子傳遞的是最專業、最準確的科普知識;

二是要求生動性,語言設計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做到生動有趣,還要簡單易懂。

《撒哈拉沙漠夜裡那麼冷》這一冊中,講到什麼時候沙漠中開滿鮮花這一問題時,還介紹了巨人柱是最高的仙人掌。

這個知識方式非常生動,告訴孩子們它能長到12米高,那麼12米究竟是多高呢?書中介紹說,比4頭駱駝疊在一起還要高!這種語言描述非常直觀化,孩子一下就能知道巨人柱的高度到底多高了。

世界上最吵的昆蟲是蟬,你在500米以外都能聽到它的叫聲,這可大約是5個足球場的長度啊!

此外,整套書的語言在保證科普類讀物準確性專業性的基礎上,還非常幽默詼諧。

比如這頁:「什麼昆蟲是『盜墓賊』?埋葬蟲真是不尊重死者!」

整套書語言風格非常生動有趣又不失專業,孩子讀起來常常捧腹大笑,各個知識點在潛移默化中習得。

插圖講究,科學精確,富有美感

科普書的插圖非常重要,好的科普書要求插圖科學精確富有美感。如果選擇粗製濫造的科普書,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美感體悟,更是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力。

《我想知道為什麼》系列插圖全部由原書出版社英國Kingfisher首屈一指的製圖師製作完成,圖畫技術精湛、細節畢現,立體感強,色彩飽滿,既是對知識的準確還原,也是一場藝術觀感盛宴。

全系列有近3000幅插圖,筆筆手繪,大幅面逼真手繪圖很容易吸引孩子眼球。

即使最小的圖,也堅持筆筆手繪,從細節、配色、構圖、真實性多方品鑒,堪稱完美!

大幅彩繪插圖細膩精美,小幅插圖活潑有趣,兩相結合,有利於提升孩子的閱讀興趣,認識真實的世界。

本套書全文為中文版,圖文排布舒適,便於閱讀。

這一套書,4歲的孩子可以學科普,7歲的孩子可以學英文,10歲的孩子可以英漢對照學翻譯技巧。為了娃的科普啟蒙,為了娃的思維邏輯敏感期,為了娃的英文水平UPUPUP,必須囤起來啊!

掃碼直接購買喲

書名:《我想知道為什麼》自然探索篇(全10冊)

年齡:4-14歲

價格:原價198元,限時秒殺價128元

贈送:英文版PDF

開本:大16開

頁數:32頁/冊

出版社:中國宇航出版社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看完這套世界的名人專著,強烈呼籲5-12歲的孩子好好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