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自然環境給了中國在印度方向上不少限制,但技術進步將改變態勢

自然環境給了中國在印度方向上不少限制,但技術進步將改變態勢

青藏高原是東亞與南亞之間的自然地理屏障,這點毋庸多言。青藏高原以其極高的海拔、廣袤的面積形成了中國版圖中一塊相對獨立的區域。青藏高原非常重要,有著多方面的戰略意義。

一方面,青藏高原其實是東亞維持地理相對獨立狀態的關鍵,在南亞次大陸一旦開伯爾山口失守就會遭到來自西邊的人種、帝國入侵時,東亞可以享受長時間的穩定和安全。青藏高原隔離了西邊勢力向東邊的入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讓任何一支軍隊都很難維持如此漫長的補給線。因此,在南亞次大陸上的王朝時時刻刻在開伯爾山口枕戈待旦時,東亞需要考慮的則是防範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並在強盛時向著中亞開疆拓土。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也抑制了東亞對南亞的戰略態勢。東亞和南亞之間在歷史上幾乎沒有直接爆發過文明之間的武力碰撞,東亞強盛的時候也無法逾越青藏高原對南亞進行擴張。事實上,以中原王朝而言,可以控制西藏地區已經是十分了不起的成就。而姑且不談意圖,要穿過廣袤而供養能力很差的青藏高原對南亞擴張,時至今日都是不可能的。在高原養一個兵相當於平原養七個,這就是永遠無法避免的困境。

青藏高原事實上隔離了可能的戰略衝突,按理說並不會影響中印兩國,因為雙方都不能真正對對方構成威脅。然而主權原則的確立讓雙方不得不以現代的規範行事,這才是根本上的問題。而由於爭議領土距離印度核心區域更近,因此印度事實上佔據了軍事層面的地理優勢。除了需要仰攻以外,印度可以在這一區域內集結比我們多得多的軍隊,軍事態勢更為有利。而中國要維持前沿的軍事存在,就不得不付出更高的成本,在高原我們無法長時間集結過多的軍隊。

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印之間的社會發展程度,事實上的能力天平逐步有利於中國而非印度。中國擁有完整的製造業體系,而技術創新能力也遠遠高於印度。這就是中國經歷革命後的積極產物,反映在國家能力、財政能力和技術能力上的全方面優勢。在軍隊建設層面仍然如此。印度軍隊的最大問題其實不是武器無法自研,而是依託於落後的、人身依附式的組織關係中,這意味著印度軍隊(其他南亞軍隊也一樣)內部的組織結構上非常依託士官和軍官進行組織,而士兵待遇很差、十分吃苦耐勞,卻在士官和軍官出現傷亡後很容易快速組織瓦解。而中國軍隊的士兵自我組織能力要遠遠強於印度,這點在1962年表現十分明顯。當然現在不是1962年,不過印度軍隊的組織能力有多大提高恐怕仍然是個大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仍然嚴重存在,那麼可以預計的是印度軍隊在面對組織更現代、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軍隊時交換比會非常難看。

當然,技術天平也是向著中國傾斜。中國軍隊的遠程打擊火力、精確打擊能力都要更強,打擊的縱深更大,這對於印度大量靠前部署的機場、集結地域威脅很大。在體系支持下,中國軍隊的電子戰能力具備一定的可能打擊、壓制乃至癱瘓對手的指揮、通訊網路,這點上印度的能力要差距不小,並且其萬國牌裝備則可能存在更多的技術標準衝突,其電子戰能力較為可疑。印度的航空作戰能力會比中國在青藏高原部署的航空作戰能力更強、更多,但是如果中國軍隊的殲-20數量持續增加,那麼完全可能出現小規模五代戰鬥機完全壓制印軍龐大的三代機機隊的可能性,高原上前進部署防空系統也可以抑制印軍大量的航空作戰部隊,那麼中國軍隊無法靠前大規模部署航空戰力的缺陷就可以得到彌補。隨著軍事現代化進程的持續,這種技術優勢很可能將逐步擴大。

戰略上,我們的戰略重心仍然在東部,西南部仍然是次要方向。但是,要防止的是印度政府以多種投機方式蠶食爭議領土,這背後就要更多的依靠前沿邊防部隊的日常管控和更多法理上的主動出擊。其實只要印度減少邊界上的挑釁,那麼中印之間沒有其他太大的、實質性的衝突,兩國完全可以有更大規模的合作。但是印度的戰略思維將這些爭議領土看得太過重要,這可能導致持續不斷的投機和挑釁行為。為了防止印度的投機和挑釁,我們可能仍然需要隨時準備著一場高強度局部衝突的可能性,這需要更多依靠技術優勢以鞏固我們既有的組織優勢,用高機動性的精兵對印度產生更大的威懾來換取邊界穩定和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這個領域美國的規模是中國的七倍,人均三十倍,中國仍要補課
全世界退役艦艇保存都是大難題,中國海軍此問題也需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