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你具有這三點特徵,說明你只是「假內向」

如果你具有這三點特徵,說明你只是「假內向」

人格,我們可以理解為個體自身穩定的行為方式和認知過程。

人格變數中的內向性和外向性是最受人們所關注的。在當今社會,存在這樣一種刻板印象,大家認為外向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這給了很多並非典型外向型的人一定的負面暗示。

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內向的人內心更有力量,更喜歡專註的思考,雖然內向的人較少從社會交往中獲益,可與此同時,他們也避免了一些代價。

我們是社會屬性的人,我們大多數時間是和人一起打交道。

不妨我們說說「社交焦慮」這個概念,它是一種與社會交往有關的焦慮,有社交焦慮的人的一般癥狀:生理喚醒水平升高,不能專心,感到緊張,並且他們是因為交往對象而感到不自在。

而提到社交焦慮症的特徵,社交焦慮者非常關注別人怎麼看他們,也就是評價恐懼。

當他們不得不在他人面前講話時會變得很羞怯,這可能導致他們在說話的時候會出現緊張的外部信號,如出汗和發抖。

說到這裡,別緊張,要給大家一顆定心丸,因為這些表現並不代表你是內向的人。

對於外向和內向的描述大家有自己的想法,也許可以說幾個詞語,或者幾個例子來概括。

艾森克認為,如果你是典型的外向型,你就是開朗、衝動的人,社交活動廣泛,經常參加群體活動。你會善於社交,喜歡聚會,朋友多,並且需要同他人交談,不喜歡一個人讀書學習。

如果你是典型內向型的人,那麼你會是安靜、退縮、內省的人,喜歡讀書卻不喜歡人群,只在面對親密朋友的時候,才不會那麼冷淡。

不過,要強調的是,我們大多數人處在這兩個極端中間的某個位置

自我覺知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技能,出現下面這三種表現,可能只是「假內向」罷了。

羞怯

實際上,心理學中許多概念是相互關聯的,多數研究者認為社交焦慮和羞怯是同義的,但是社交焦慮和內向是不等同的,意識到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內向的人不願意參加社交活動,這往往是出於他們的選擇,而大多數社交焦慮者都不喜歡自己的羞怯。

有研究表明,大約2/3的社交焦慮者認為自己的羞怯是真正的困擾,因為他們更可能對社交情景的所作所為感到尷尬或者窘迫,伴隨著更容易臉紅的表現。

他們有時過於害羞,過於緊張,以至於想不出來說什麼,他們只好讓談話陷入沉默,而這種沉默,讓自己更加煎熬。

社交焦慮者,不僅怕別人看不起自己,還往往錯誤地認為別人對他們並不感興趣。也許這就是為什麼羞怯的人,在解釋是從別人那裡得到的反饋時,往往加上消極色彩的原因。

這還涉及了自我挫折傾向。

在這樣一項實驗中,被試參加一場所謂的視頻形式的「雙向討論」,其實所有被試看到的只是一盤事先錄好的錄像帶。雖然對方的回應是一樣的,但是,社交焦慮者比非社交焦慮者更多地認為,對方表現出來的是不喜歡自己的表情。

所以,社交焦慮的人往往在自己內心上演了一出出大戲,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羞怯的人並不內向。

相反,他們大多希望朋友圈比現在的朋友圈更大一些,尤其是他們希望在自己需要幫助時,可以向更多人可以求助,但是遺憾的是他們的羞怯使他們不能結交更多的朋友。

其實,社交焦慮症並不像看上去那樣不善言談,至少對於部分羞怯的人來說,真正的障礙在於發起一次談話。社交焦慮者真正缺少的是擁有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能力的信心。

隱秘自戀者

隱秘自戀者的提出始於20世紀30年代,《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安靜的自戀者」的文章。

而「安靜的自戀者」是指那些看上去內向,但他們的自我評價非常高,他們對自己十分自信,以至於不需要向外界求證什麼。

隱秘自戀的形成與成長環境有直接關係的。

他們的父母只會在孩子符合他們的高期望時才表現出滿意,如果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會受到貶低和打壓,而孩子會認為自己得到的積極關注是以他們的積極行為為條件的,會覺得缺點都是不被接受的,只有優點才會被肯定,沒有形成相對健康的自尊

所以,隱秘自戀者對於外界會產生更多不信任,他們會極其敏感,並傾向於過度解讀他人的言語和行為,他們很容易認為別人在攻擊、針對自己,他們對別人的批評很在意,甚至過於較真,情緒波動很大。

享受獨處

獨處在傳統觀念中更多的是不願意社交的印象,但是有些人的獨處是因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某些積極的東西,比如提供思考問題的機會,擺脫了生活的壓力,亦或是激發了自己的靈感。

不過與內向者不同的是,他們的內心時常會渴望被關注,渴望有這麼一個可以接納自己的集體,只是當下還沒有遇到這樣一個人際圈,讓他有足夠的安全感。

一旦有這樣一個人或一群人能夠引導他融入這個群體,其實他是享受這種更親密的關係的。

所以,如果你恰好跟這三點特徵有相似的地方,不要再給自己貼什麼「內向」的標籤來讓行為合理化。

而你該知道的是,其實,你可能不是真正的內向,你比想像中更願意與人交往,你可以做真實的自己。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研究顯示:評估婚姻關係好壞的最佳方法是,夫妻共眠方式
從高空跳樓自殺的人,在半空中是否會後悔?心理學家的答案很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