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文 | 陳小鼠

前幾天,看到一個網友在知乎上提問:孩子犯錯了,我把他帶到小黑屋看恐怖片當做懲罰,這樣教育可能會對他的心理造成怎樣的影響?

看到這位家長的教育方式,有網友直截了當地提出:你不是在教育孩子,你只是在製造痛苦。

孩子膽小怕黑、缺乏安全感,讓他一個人在小黑屋裡看恐怖片,可不就是在給製造痛苦嗎?

孩子年幼,自我意識處於發展中,愛搗蛋、不服父母的管教。

面對不服管教、屢教不改的孩子,家長難免一時憤怒。這時,有些家長會採用責罵、恐嚇、體罰、否定等方式,讓孩子聽話。

這些方式都是家長利用自己身份的優勢,通過讓孩子感到恐懼、痛苦,從而達到讓孩子乖乖聽話的目的。

但通過痛苦的方式來教育孩子,不是管教,是傷害。

生活中,很多家長都無意中採取了這種傷害孩子的教育方式。

01

「製造痛苦式」教育,是父母為了樹立威信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家長。

前段時間,一位年輕媽媽把女兒拖進大海的新聞登上熱搜。

網課期間,媽媽在家帶女兒學習,但女兒不認真聽課,作業也沒有好好寫。一氣之下,媽媽把女兒拖進大海。

據民警稱,這位小女孩被媽媽拖到大海中時,十分抗拒,一直在哭。看到民警之後,女孩的手一直往民警這邊夠,卻被媽媽一直拽著。

說起這麼做的原因,這位年輕媽媽表示,孩子在家不好好學習,還總跟自己吵架。所以就把孩子帶到海邊,想以此嚇唬孩子。

這樣的行為彷彿是在暗示孩子:如果你下次再不聽話,我會繼續這樣懲罰你!

媽媽的做法,其實是利用自己身體力量上的優勢,以嚇唬的方式,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生活中,有不少家長也會採取類似的教育方式。

比如,有些家長喜歡用「你再不……,我就……」、「如果你不好好……,我就……」這類溝通方式管教孩子,讓孩子屈服。

《契約式教育》一書中提到,有部分強勢家長在教育上的錯誤觀點:只有在孩子心目中樹立絕對的權威,孩子才不敢犯錯。教育孩子時,常常態度生硬,言語粗暴,缺乏感情。

打一頓、罵一頓,確實立竿見影,能讓孩子安分下來。

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當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很可能繼續犯錯。

痛苦的教育方式並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更沒有教會他們如何改正,只是教會了孩子如何避免被懲罰。

想引導孩子改變錯誤行為,給予關愛才是正確之道。

02

「製造痛苦式」教育,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

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長期採取「製造痛苦式」教育,會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不斷自我否定,喪失生活的鬥志。

之前,央視《社會與法》欄目曾報道過一個畢業十年,在家啃老的女孩。

女孩名叫范成金,她畢業十年從未工作。她表示,自己不是不願工作,而是害怕與陌生人交流。

原來,在范成金小的時候,不論做什麼,父母都不滿意、覺得沒用。久而久之,范成金越來越沒自信,也害怕跟人交流。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范成金媽媽還一直責罵女兒:喜歡啥,你啥也幹不了!

父母的否定與打擊給孩子帶來了深深的痛苦,這種伴隨痛苦的教育方式,讓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喪失生活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予電擊。數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習得性無助是因為重複的失敗,讓人陷入失助的境地,從而放棄抗爭、自暴自棄。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良的評價與誤導,會使兒童的自我意識產生混亂,影響兒童人格的健康發展。

深以為然。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一定要避免威脅恐嚇和不良的評價,以免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可逆的傷害。

03

孩子犯錯,父母該如何正確教育?

打罵、恐嚇、否定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那麼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打罵、恐嚇、否定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那麼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呢?

01

用正面語言代替恐嚇威脅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應該用正面的語言跟孩子溝通,而不是用恐嚇威脅。

比如,當孩子在遊樂場流連忘返時,父母不能說「再不走我們就不要你了」,可以換成「我們走吧,媽媽還要回家燒晚飯」。

又或者,孩子不好好吃飯時,父母不能說「你再不吃,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可以換成「不吃飯,等會肚子會餓的,吃好飯我們再一起玩玩具吧」。

《正面管教》作者簡·尼爾森說: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

總之,當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時,父母不要用言語威脅,更不要用打孩子的方式讓他們屈服。用正面、簡明的語言代替恐嚇威脅。

02

用自己的言行為孩子樹立榜樣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的行動比單純的說教更有說服力。如果孩子年齡尚小,父母可以一邊行動,一邊用言語解釋,加深孩子的印象和理解。

之前,武漢地鐵站里,有個小女孩不小心把酸奶撒了一地。

地鐵站工作人員表示他們會打掃的,但這位爸爸卻說:「沒事,我先擦乾淨。」

爸爸一邊擦一邊讓女兒站在旁邊看著,他告訴女兒,下次東西撒了要自己打掃乾淨。

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值得很多家長學習,比起指責孩子不小心,身體力行教育孩子能讓孩子印象更深刻。

這種方式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03

讓孩子承擔犯錯的自然結果

父母打罵、體罰孩子,並不能讓孩子長記性,只有讓孩子體會到錯誤帶來的自然後果,他才能印象深刻,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

教育學者尹建莉曾經分享過她教育孩子寫作業的經歷:如果孩子磨磨唧唧,寫不完作業,她催促、責罵孩子,而是讓孩子承擔她行為的後果。

如果一直寫得很慢,要麼縮減睡覺的時間,要麼寫不完被老師批評。但不管是哪種後果,孩子都會長記性,下次就會自己管束自己。

平時孩子犯錯時,家長也可以借鑒這種方式。

這麼做既能讓孩子加深對自己錯誤行為的印象,還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處不在、潛移默化的。孩子犯錯時,父母的態度和做法將影響孩子一生。

父母是成年人,應該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用理性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是與非。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認清自己的行為,從而改善自己的行為。

更多熱文

▲孩子「愛頂嘴」?恭喜你,這是好事!

▲讓孩子過早從蛋殼裡出來,

這種獨立太殘忍!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讓孩子過早從蛋殼裡出來,這種獨立太殘忍!
不畏勞苦,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