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光有「中國詩歌童詩月」還不夠

光有「中國詩歌童詩月」還不夠

童詩讓社會更美好。六一兒童節前夕,中國詩歌學會決定自今年起,每年的6月為「中國詩歌童詩月」。這是該學會繼今年5月5日(艾青忌日)倡議每年5月為「中國詩歌艾青月」後,面向詩人和詩歌愛好者發起的又一次全國總動員。(5月29日 新華網)

童詩是用兒童的視角去感知現實生活,用生動的文字加以敘述和描寫,往往充滿童趣。創造良好的詩歌氛圍,可以提高兒童對詩歌的鑒賞和審美能力,同時激發其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其認識世界提供了更具藝術性的途徑。「中國詩歌童詩月」的成立,體現了社會對兒童詩歌教育的重視,但這還不夠。把兒童詩歌教育真正融入到日常生活,培養孩子對詩歌的熱愛才是關鍵。

別讓詩歌成為負擔。不少家長把詩歌素養的培育與孩子的智商、成就緊緊聯繫起來,制定跟孩子承受能力不匹配的目標,從而使詩歌成為了孩子學習上又一份沉重的壓力。而社會對神童的追捧,也像助推器,催生越來越多的詩詞歌賦小天才,以及蓬勃發展的詩詞早教班。父母望子女成才之心可以理解,但應求之有度。沒有興趣與熱愛做基石,再多的詩歌才藝展示都只是走過場,無法激發孩子對詩歌長久的嚮往和追求。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網路上有不少關於孩子寫詩的熱門話題,「小孩是天生的詩人」「像小朋友一樣寫詩」等等,其中像小詩人姜二嫚創作的「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等詩句,更是讓大人們紛紛驚嘆,小朋友們創作力真強。其實,不是只有別人家的孩子才能成為詩人,而是每個孩子都是詩人,都有豐富的想像力,都能用最簡單生動的語句,把生活的精彩描述得恰到好處。因此,在他們擁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時候,家長老師們可以多一點尊重,引導、鼓勵他們大膽地進行詩歌想像和創作。

讓每位孩子都能接觸詩歌,感受到詩歌的美好。無論城市還是農村,詩歌沒有專屬的地方,它應該出現在每一位熱愛它的孩子身邊。鄉村詩歌教育公益組織「是光詩歌」, 自2016年起,已經為超過823所鄉村中小學的孩子上了人生第一堂詩歌課。今年,「是光詩歌」還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們出版了詩集《大山裡的小詩人》。除了類似公益組織,其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讓無論身在何種成長環境的孩子,都可以發現詩歌的美,繼而尋到生活的光。

希望「中國詩歌童詩月」的到來,能引起更多人對兒童詩歌的重視,讓孩子們能在社會營造的良好氛圍下,產生對詩歌真正的熱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