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人性的悲哀:做著最壞的事,卻說著最善良的話

人性的悲哀:做著最壞的事,卻說著最善良的話

生活中常見一種人: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時候,與人相處溫柔得體,似乎和身邊所有人都維繫著和睦親近的關係。

而一旦出現競爭或糾紛,平時為人謙和、說著「貼心話」、言談之中處處為你著想的他,卻突然開始攻擊你、與你反目成仇,甚至落井下石。

直到這類人露出真實面目時,才能洞悉他的心地惡毒,可對當事人來說往往為時已晚。這樣的人性是一種典型的「偽善」,容易導致人與人深層次的失信。

「做著最壞的事,卻說著最善良的話」則是一種極致的偽善,是人性的悲哀。

因為明目張胆的作惡雖可怕,但我們可以通過言行舉止一眼識破這種人,對其檢舉揭發或退避三舍即可。而滿口仁義道德、看上去天真善良的人,極易讓我們迷惑於表象。

心理學有種效應可以解釋這種認知偏差——叫做「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指對一個人多種特質的評價,易受其某一高分特質印象的影響而普遍偏高,就像一個發光物體對周圍物體有照明作用一樣。

如果你僅僅通過他平日的言談和態度,就判斷他是高素質、值得深交的朋友,從而對他抱有很高的期待的話,那麼當他在關鍵的時刻背後捅刀,必將給你帶來強烈的心理落差,以及對人性的失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偽善是侵蝕人際關係的致命毒素之一。

與人長時間相處慢慢建立起來的信任體系,一旦崩塌,往往會令我們產生厭世情緒,或是難以再信任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造成心理創傷。

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因此,我們要學會洞悉人為何偽善,學會辨別偽善之人,從而遠離一段傷害性關係,杜絕偽善之人所帶來的心理創傷。

人為何偽善?人性弱點: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

為避免現實問題,以及由自身、人際或社會壓力所帶來的焦慮,每個人都會採取一些心理防禦策略,來為那些不被接受的想法或行為尋找一個合理的、使之能夠被接受的理由。

這種合理化的心理防禦機制,可以掩蓋真實的動機,使我們的行動在道德上能夠被接受。

偽善者的問題在於,他們習慣性地將動機不良的想法或行為過度合理化,這就導致他們隔絕了自己的「良知」。

一個人只要騙過了自己的良心,這種「過度合理化」就會漸漸變作他們習慣性的為人處世風格。一旦喪失了生而為人所具有的基本道德感和判斷力,偽善的人格特質也就形成了。

如何辨別偽善之人?

一種典型的「偽善人格」:認為自己只要主觀上沒有惡意,即使做了天大的壞事也不會有絲毫悔意,甚至覺得自己在干最好的事。

然而,所謂的「主觀上沒有惡意」,不過是在為自己做壞事尋找合理化的借口罷了,其本質是粉飾自己的動機和行為,去做害人利己之事。

說到偽善,我們容易聯想到「綠茶」。這個詞本來是指某種外表清純、實則心機很重,在利益面前傷人於無形的年輕女性。

其實,「綠茶」人格並不分男女,其本質就是隱藏在人畜無害的外表之下,世故狡猾、戰鬥力爆表的偽善之人。

當然,生活中的確也有一類單純善良、容易輕信於人的濫好人,我們通常叫做「傻白甜」。綠茶和傻白甜二者看起來都是天真可愛,最後卻讓人受害。

區分二者的關鍵在於:傻白甜只是單純、涉世不深,或者雙商都有問題,會在無惡意的情況下作惡,比如,遇到騙子就把親朋好友的私人信息和盤托出,還以為幫了大忙,不知不覺間出賣了親近的人;而偽善的綠茶有動機、有預謀、有能力且不擇手段,從而達到自私自利的目的。

區分這兩類人,只需要觀察其行為結果是否對自己有利即可

遠離「偽善」這種人性最根本的惡

康德曾指出:「偽善標誌著人性的根本惡。」

的確,在一切惡中,只有這種惡是不視其後果而單視其動機,就被判定為惡的。我們要學會識別並遠離,這種人性最根本的惡。

與人相交,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遠離偽善之人,我們要學會透過表象看清一個人的本質。遇到偽善的人,不要試圖去拆穿他,而是看破不說破,讓他繼續悲哀地虛偽著。

只要我們從內心與這類人保持距離、切莫交淺言深,就能杜絕受到他們的傷害。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sychology and lif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中國單身人口突破2.4億 有勇氣承受孤獨才配幸福
90後:中國心智最健全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