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以否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三)

以否卦「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三)

三、不知農牧,不知「六畜」習性及其借喻

5、以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為例: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現今的主流解釋為「將要滅亡!將要滅亡!要牢牢系在桑樹榦(桑樹之本)上(才能避免滅亡)。」;還有另一種解釋為「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如同系在苞草、柔桑之上(根基不穩,故易亡)。」。

這是兩種意境完全相反的註解,但不管是哪種解釋都有其道理,有其簇擁者。對這一爻辭的理解關鍵在於對「苞桑」理解、注釋

苞桑」在爻辭中現今主流解釋為:桑樹之本;比喻牢固的根基,根深柢固。唐-孔穎達「苞,本也。凡物繫於桑之苞本,則牢固也」。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爻辭解釋為「將要滅亡!將要滅亡!要牢牢系在桑樹榦,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滅亡」。此後常用「苞桑」指帝王能經常思危而不自安,國家就能鞏固。

-黃庭堅書磨崖碑後》「明皇不作苞桑計,顛倒四海由祿兒。」(唐玄宗沒有作好治國大計,沒有安定國家的深謀遠慮,不以天下為重,寵信安祿山,終釀成大禍,使國家崩潰,社會動蕩。苞桑計:根本大計,牢固的治國方略。)

三國演義》第十三回「人君當守苞桑戒,太阿誰執全綱維。」(苞桑戒: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時刻警惕謹慎,勿疏忽懈怠;時時自強不息。)

苞桑」在爻辭中的另一種解釋為:苞草和柔桑。《說文解字》「苞:草也,南陽以為粗履。」;苞草:席草,可制席子和草鞋。

苞草、柔桑都是柔韌性極強的植物;「繫於苞桑」系在柔軟的苞草、桑樹上,苞草、桑樹受力易彎,容易晃動,系在其上易脫落、掉落下來。

其亡其亡,繫於苞桑」爻辭解釋為「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因其系在柔軟的苞草和桑樹上」;「苞桑」因其柔韌,受力易彎,系在其上易脫落,故有「根基不穩,根基不牢靠」之義。

上述兩種解釋,若仔細品味都有其道理,如果僅限在單獨的否卦的卦爻辭之中,其實無所謂誰比誰更合爻義。

但如果將卦爻辭的作者周公考慮在內的話,我認為這兩種解釋都不準確,都未反映周公的本義和爻辭的內涵。

綜合否卦的卦爻辭、《尚書·周書》、《詩經》、周公的思想,我認為爻辭中的「苞桑」是借喻,「苞桑」代指天下的百姓、人民、民眾。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講的是:由大人(治國能臣)來平定動蕩、安定天下,吉利;大人想平定亂世就能平定亂世,因這是順從民心、心繫百姓之舉。(「休否,大人吉」是結論;「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是原因,用於解釋結論,即為何「休否,大人吉」。)

:停止,《詩·大雅·瞻卬》「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動蕩、亂世。

大人:我認為「大人」即《尚書》中的「格人」;大人格人):知「天命」的治世能臣;輔佐天子完成「天命」,平定亂世、安定百姓的人(綜合《尚書》中「西伯戡黎」、「君奭」等文章中內容)。

:(帛書寫作「亓亡亓亡」);,先秦時期寫作「」,由「」字衍生而來;秦漢時期及之後,「丌、亓」二字的用法漸少,被「」字替代。

:古代祭祀時,放置祭品的祭器。《說文解字注》「平而有足,可以薦物」(:祭祀時,獻牲祭品。)。

:指示代詞。「」指祭器,「」指放在祭器上的「祭品」。「祭品」人們想放上就放上,想撤走就可以撤走。

其亡其亡:想將其滅亡,就能將其滅亡。其--其--:想怎樣就能怎樣;《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天要是想下雨就下雨,偏偏天又晴了。意思是:天陰了,看樣子要下雨,但是雨還沒有下下來,太陽卻出來了,陰天變成晴天了,雨沒有了。從全詩內容來看,此句有「天不遂人願」之義)。

苞桑:叢生的桑樹。「」在《詩經》中代指百姓、人民,苞桑(叢生的桑樹)代指全天下的百姓、人民。

下面,依次從《詩經》、《尚書》、周公的思想,來分析「苞桑」:

先看《詩經》中的相關內容:

」在《詩經》中總共有15處,出現在九首詩歌中,共有四種字義,將其字義套用在「苞桑」中,其義皆可通。

1、苞:苞草(出現在3處,共一首詩歌中)詩經·曹風·下泉》「浸彼苞稂(苞蕭、苞蓍)」;苞:有的解釋為「苞草」,有的解釋為「草木茂盛,叢生」,結合詩歌的主旨,我認為解釋為「草木茂盛,叢生」,最合詩意。若《詩經·曹風·下泉》中「」,解釋為「草木茂盛,叢生」,那在《詩經》中出現的「」便沒有一處是「苞草」之義。

2、苞:草木茂盛,叢生(出現在9處,共五首詩歌中)詩經·唐風·鴇羽》「集於苞桑(苞栩、苞棘)」,還出現在《詩經》的「斯干晨風四牡生民」中。

3、苞:本,根基;草木的根基或主幹(出現在2處,共兩首詩歌中)詩經·大雅·常武》「如山之苞」;《詩經·商頌·長發》「苞有三櫱,莫遂莫達」。

4、苞:通「包」,包裹、懷抱,苞片(花未開時包著花朵的變態葉)(出現在1處,共一首詩歌中)。《詩經·大雅·行葦》「方苞方體,維葉泥泥。」。

由上可見,「苞」在《詩經》中主要之義為「草木茂盛,叢生」。

」:先秦時期,人民一般在房前屋後栽種桑樹和梓樹,故現今「桑梓」代表故土、家鄉。桑樹原產中國中部和北部,後在中國南北各地都廣泛種植。

桑樹:葉為桑蠶飼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條可編籮筐,桑枝亦可做柴火;桑椹可供食用、釀酒。植桑養蠶是中國傳統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桑」常並提,指農耕與蠶桑;也以「農桑」代指「百姓」或以「桑」喻「百姓」。

詩經·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枝葉茂密的桑樹,下有遮陰好地方,桑葉采盡枝幹禿,百姓受害難遮涼。)((wǎn):茂盛的樣子。:維。:樹蔭遍布。:剝落稀疏,意謂桑葉被采後,稀疏無葉。(mò):病、害。)

詩句以桑為比,桑葉本茂密,蔭蔽甚廣;今摘采至盡,葉盡枝禿;比喻天下百姓,受剝削至深,不勝其苦。以「桑樹」比喻「百姓」。

詩經·鄭風·將仲子》「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別翻越我家圍牆,以免弄折我家種的桑樹。)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見到父母種下的桑樹、梓樹,也必恭敬止;言詩人對父母懷有恭敬孝順之心;古代人們常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後植桑栽梓。)(PS:朱熹《詩經集傳》「桑、梓,二木。古者五畝之宅,樹之牆下,以遺子孫,給蠶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畝大的住宅,房前屋後種上桑樹,五十歲以上的人就能穿上絲綢衣服了。)

詩經·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於煁。」(砍那桑枝作柴火,燒在灶里暖在身。)

詩經·豳風·七月》「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三月修剪桑樹枝,取來鋒利的斧頭。砍掉高高長枝條,攀著細枝摘嫩桑。)

詩經·衛風·氓》「於嗟鳩兮,無食桑葚!」(那些斑鳩呀,不要貪吃桑葚。PS:桑葚是甜的,傳說鳩/斑鳩吃桑葚過多會醉。)

詩經·魯頌·泮水》「食我桑葚,懷我好音。」(既然吃了我的甜美桑葚,當然要感念我的仁愛之心。)

詩經·魏風·汾沮洳》「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在那汾河的另一方,那個人採擷桑葉正忙。)

詩經·魏風·十畝之間》「十畝之間兮,者閑閑兮。」(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園裡,年輕的姑娘們採桑多悠閑。)

由上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喜在自己的房前屋後栽種桑樹,故《詩經》中「」代指「家園、家庭、父母」。

綜上:爻辭中的「苞桑」(叢生的桑樹)代指天下的百姓、人民、民眾。

PS: 「苞桑」在帛書中寫作「枹桑」;《爾雅·釋木》「朴,者」,【】「朴屬[piáo shǔ],叢生為」,由此可見「枹」有「叢生」義,此可作為另一種理解。《詩經·大雅·棫樸》「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朴:枹木;,通行本《周易》中「」在帛書中都寫作「」。)

看完《詩經》,我們再來看下《尚書·周書》中的相關內容:

尚書·周書》中有「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的看法來自百姓的看法,上天的聽聞來自百姓的聽聞);

天矜於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上天憐憫百姓,百姓的願望上天一定會依從);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上天順從百姓,君主遵奉上天。:順從、依從。);

天求民主」(上天為百姓尋求好的君主);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上天庇佑天下的百姓,為人民選立國君,設立軍隊,就是希望國君和軍隊能夠輔助上天,愛護和安定天下百姓)。

由上,我們可以了解到《尚書·周書》中相關內容為:天子擁有「天命」,得以統治天下,是來自「上天」的選擇。「上天」選擇「天命」之人,是依從百姓的心愿。即天子得天下,是來自民眾的擁護;民心所向則天子得天下;民心向背則天子失天下。

這一思想在《尚書·周書·康誥》中講的就非常直白。《尚書·周書·康誥》「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見。」(:敬畏、可怕。:同「匪」。:專一不變、恆常不變。民情:民眾的情緒、心愿,即民心。:通「現」,顯現。)

這是周公代表周成王對衛康叔的訓誡之辭,意為:要心存警戒!上天可畏,天命不是專一不變的,但民眾的情緒可以顯示上天的意志。(即順從民心便可擁「天命」,民心向背則失「天命」。)

看完《詩經》、《尚書·周書》,我們最後看下周公的思想:周公的思想主要有「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罰」

以德配天:「上天」授予天子擁有「天命」,統治天下;但「天命」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天子有德才能持續擁有「天命」,失德就會失去「天命」。「天命」屬於誰,就看誰有「德」,有「德」就能夠得民心,就能夠使人民歸順;「上天」就會把統治天下、安定百姓的「天命」給有「德」者;統治者一旦失「德」,就會失去「天命」,新的有「德」者就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因此,作為天子及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相關內容可參考《尚書·周書·多方》)

以德配天從理論上為「武王伐紂,以周代商」的歷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釋,解決了商湯伐夏桀、武王伐商紂的邏輯問題;同時也為西周社會的發展確定了基本的方向。

敬天保民:這是對「以德配天」中「」的進一步解釋。「敬天保民」分為「敬畏上天,體察民情、明德慎罰」三項內容。敬畏上天:天不可信、敬畏上天、天命無常。體察民情:上天不可信且天命無常,於是周公用「民情可見」的觀點解釋「天命」,把「天命」理解為可以認識的客觀實體「民情」。

尚書·周書·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於文王受命。」;講說:上天是不可信賴的,我們只有繼承和發揚周文王的美德,才會使上天不拋棄授予周文王的「天命」,繼續統治天下。

周公強調從民情知「天命」,得民心便得「天命」、得天下,失民心便失「天命」、失天下。

敬天保民體現的是周公對百姓、民眾力量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對百姓在社會政治生活上的作用的高度重視,這一思想實際上開啟了後世重民思想的先河,是「民本思想」的萌芽。

尚書·周書·康誥》「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民怨不在於大小,關鍵在於能不能順從民心,能不能勤於政務,勤奮努力的安定民眾。)

惠不惠:即「民情大可見」。懋不懋:即「力農無逸」,《尚書·周書·無逸》中內容。

尚書·周書·酒誥》「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人不要只把水當作鏡子來照察自己,應當把民情、民心當作鏡子來照察自己。以民為鑒,可以知天命。

荀子·王制》「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

荀子·哀公》「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以上內容發展到唐朝唐太宗時期,成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明德慎罰:這是對「敬天保民」中「保民」的進一步闡釋。「明德慎罰」包含「崇尚德政,慎用刑罰」 兩項內容。明德:是道德教化,正面引導,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刑罰:是懲罰手段,體現統治者的「惡惡」之心。

明德」與「慎罰」雖然作為為政手段一起使用,但兩者並非同等重要;「明德」是核心關鍵,「慎罰」是輔助手段;以德化人,教而後刑。

在弘揚教化、謹慎刑罰問題上,周公有如下主張(具體內容參見《尚書·周書·康誥》):

第一、罰與教必須統一於德的基礎之上。周公認為教化與刑罰的目的都是勉勵人民立德,教化是為道德教化,是以教化者首先須有「德」,為政者以德治國,老百姓就會心悅誠服。只要統治者能以德行事,老百姓自然就會好起來。所以,為政者自己要起到表率作用,以身作則,勵精圖治,居安思危,自己率先循禮守法,上行下效,法令才行得通。

第二、先教而後殺。周公認為在教與刑並用的情況下,應當先以教化,給人以改過自新機會;如經過教化仍犯,則為故犯,須以刑懲之。

最後,簡單講一下爻辭中的「大人」

大人:我認為「大人」即《尚書》中的「格人/亂臣」(亂臣:治國平亂的大臣);大人格人):知「天命」的治世能臣;輔佐天子完成「天命」,平定亂世、安定百姓的人。

尚書·商書·西伯戡黎》「格人元龜,罔敢知吉。」

尚書·周書·泰誓·中》「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大意為:周武王說他有十個能夠幫助治國平亂的的能臣。)

尚書·周書·大誥》「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大意為:要把國家治理的政清人和,必須依靠賢明的人,現在我們就有十個知「天命」的賢明的能臣。)

尚書·周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在太甲,時則有若保衡。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時則有若巫賢。在武丁,時則有若甘盤。率惟茲有陳,保乂有殷,故殷禮陟配天,多歷年所。」(大意為伊尹保衡伊陟臣扈巫咸巫賢甘盤等能臣輔佐歷代商王治國理政,維持了殷商的長久統治。)

尚書·周書·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閎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顛,有若南宮括。……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後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惟茲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單稱德。」(大意為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等能臣輔佐周文王、周武王伐紂建周,成就大業。)

還可以參考《尚書·商書·太甲·上/中/下》、《尚書·商書·咸有一德》等篇章。

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大意為:治理國家要靠人才,但人才十分難得。有人才,國家就會治理的政清人和,天下太平。)

綜上:我認為否卦「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於苞桑。」講的是:由大人(治國能臣)來平定動蕩、安定天下,吉利;大人想平定亂世就能平定亂世,因這是順從民心、心繫百姓之舉。(義為:得民心、民心所向便可得天下,平定亂世。)(「休否,大人吉」是結論;「其亡其亡,繫於苞桑。」是原因,用於解釋結論,即為何「休否,大人吉」。)

可以與我前面的文章:《淺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二、太過「唯心」,不符合現實,與事實相違背》《1、同人卦「九五:同人,先號啕,而後笑,大師克相遇。」 》一起結合起來理解。

下節內容:四、字義不符合所處時代,用今之字義解古之字義:

1、羞:以否卦「包羞」為例;

2、匪:以屯卦「匪寇,婚媾」、比卦「比之匪人」為例;

3、童:以蒙卦「童蒙」為例;

4、三、十:以《周易》中出現的「再三瀆、三人來、三百戶、三驅、三日、三歲、三年」等、「十年、十朋之龜」等為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梓歸 的精彩文章:

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二、太過唯心,不符現實,與事實相違
(上-下)淺談現今《周易》注釋中存在的錯誤,及應如何準確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