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每個人都有陰暗的一面,越是能激發你「陰暗面」的人,你越喜歡

每個人都有陰暗的一面,越是能激發你「陰暗面」的人,你越喜歡

有時候我們面對困境感覺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會順其自然,向逆境低頭。

心理學中稱為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個體反覆遭受挫折,以至於當有機會逃出困境時卻選擇放棄。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最容易產生衝動的念頭,很多人的自殺往往就是因為經歷了反覆的沮喪卻發現無法改變。

一旦對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感,或者認知成分不協調,與自己原有觀念產生衝突,那麼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陰暗就會浮上心頭。

學生們每晚挑燈夜讀,卻依舊無法取得好成績,他們一開始並不氣餒,但他們逐漸發現無論自己怎樣努力都無法達成目標。

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學生們在反覆經歷挫折之後,逐漸變得自暴自棄,失去了努力的勇氣。

在職場中,作為一名普通員工,他深刻地明白學歷、技術、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他不甘落後,為了升職加薪,他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

經過努力,他終於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可,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半路殺出了老闆的一個親戚,於是本該屬於他的職位被別人奪走。

正所謂:謀由人,成由天,不可強也。

其實這兩個案例都透露出一個共同點:努力卻不能達成目標。

努力後的失敗最是令人沮喪,因為人們容易將失敗的原因歸為自己的能力不足,這種時候內心的陰暗就會成倍增加。

根據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當任務難度較低時,想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相對應的動機水平就比較高;當任務難度較高時,想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相對應的動機水平就比較低。

即是說:越難的任務,越不能急,越要放平心態,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面對。

不過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事人總是無法看清事物的本質。

這些陰暗面是客觀存在的,它普遍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當人們受到相對應的外界刺激時,這些陰暗面就會暴露出來。

那麼,存在於我們內心的陰暗是如何產生的呢?

自我、本我與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他認為人格分為三部分,分別是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遵循快樂原則,它來自於人最原始的慾望,它驅使著人不顧一切地滿足自己的需要,表現出趨利避害的特點。

即是說,人類本就有滿足自身需要的心理傾向,不論社會規範如何限制我們,也不能改變我們人類自誕生以來就存在的趨利避害的本能。

這種本能一直受社會規範的限制。說大一點,正是因為有了人類文明,有了秩序,人類才能將社會規範內化為自己的道德準則。

如果某一天,社會秩序崩塌,那麼人類將露出最殘酷的獠牙,生存本能會驅使他們為了爭奪有限的資源而自相殘殺。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內心的陰暗面是生來就有的,並且我們很享受、喜歡自己的陰暗面,那才是最真實的自我。

只不過它被社會規範限制著,以至於我們經常將其掩蓋,當人們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感或者認知失調時,陰暗面就會暴露出來,因此,我們往往很喜歡那些能夠激發我們陰暗面的「誘因」。

社會學習

班杜拉提出了社會學習理論,他認為行為的原因不完全是因為受到了強化,他強調觀察學習的作用。

班杜拉對兒童的社會行為進行了研究。實驗中,班杜拉讓兒童觀察成人榜樣對一個充氣娃娃拳打腳踢,然後將兒童帶到一個同樣有充氣娃娃的房間並觀察其行為,結果發現兒童也對娃娃進行暴力攻擊。

這個實驗說明了榜樣的行為對兒童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影響。

隨後將兒童分為三組,讓他們看成人榜樣進行攻擊行為的電影。

A組兒童觀察到:成人榜樣在進行攻擊行為後得到了獎賞。

B組觀察到:成人榜樣攻擊後受到了批評。

C組觀察到:成人榜樣無獎賞和批評。

結果發現,A組兒童的攻擊行為>C組>B組。說明了兒童會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後果來決定自己的行為。

有些人起初可能並沒有太多的陰暗面,他或許是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但是經過他的觀察,他逐漸發現很多壞人壞事得以逍遙法外,好人好事卻要蒙冤受苦。

這樣一來,不僅他的助人行為會減少,內心也會遭受巨大的衝擊,他內心的陰暗面從此以後左右著他的價值觀。

人雖然有著陰暗的一面,但是我們不應該一葉障目,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陰暗出現的同時,陽光與正義也會相生相伴,美麗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每個人都有陰暗的一面,所謂越是能激發你「陰暗面」的人,你越喜歡,強調的是社會規範雖然束縛了我們的慾望,但我們從未停止過追尋本心。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為什麼有些笨人一旦「開竅」,其人生就像開了掛似的?
心理學家:你這一生會愛上什麼人,和什麼人做朋友,早就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