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一個人只會因為有「利用價值」而愛另一個人

心理學:一個人只會因為有「利用價值」而愛另一個人

當今社會,交往的本質都是為了滿足自我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靠著利益關係在維持。

最近有一位來訪者,提到了自己的近況。他說:「一直以為女人比男人現實,因為她們好像更看重物質帶來的好處。但是最近我接觸了很多相親對象,我才發現,真正現實的,是男人。」

這也應證了很多人所說的,在一段親密關係中,男人比女人現實。

一方面是因為現實物質條件的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男性的理性特徵所導致的。

有些人表示,女人的現實是一時的現實,她們希望自己的伴侶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更希望對方是一支潛力股。

但是男人所追求的,是穩定而長久的現實。他們更傾向於選擇一個各方面表現都比較均衡、成熟的女性作為自己的伴侶。

比如,對方能否成為一個好妻子,能否照顧好自己的父母,能否養育小孩,回到家能不能吃上熱騰騰的飯菜……

實際上,人類都有著現實的心理,這個與性別無關。我們每個人都會因為對方對自己有益,才會選擇繼續交往,才會選擇進一步深化關係。

人們只會因為對方有利用價值,而產生「愛」。

大家常說,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古時候的門當戶對是經濟與學識的門當戶對,現在的門當戶對得到了進一步的升級——你能為我帶來什麼。

無論是朋友情誼,還是愛情,甚至是親情,都是建立在「價值」之上的。

朋友交往,如果你不能在對方需要你的時候提供支持和幫助,那這份友誼實際上也沒有什麼意義。就算某個時間段內,兩個人關係友好,但是難以為彼此提供利用價值的友誼,也很難長久。

愛情關係中,一旦一方難以滿足另一方的需求,例如關心、呵護、照顧等,那麼這段關係就註定會失衡。哪怕是很多被世人所唾棄的感情關係,也是靠著金錢利益在維繫。

至於親情,很多人大概會反駁道,血緣關係就是最大的價值。實際並非如此。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剛生下來的嬰孩並不會與父母擁有天生深厚的感情。

親人之所以有親情,是因為在高頻率的相處過程中,不斷在付出,才會產生濃厚的感情。

而「付出」這個概念,也很好詮釋了「利益」了。

只是這樣的利益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物質意義,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價值。決定關係親疏的,並非血緣,而是情感。

為什麼家人之間對彼此有著非比尋常的情誼?

因為對彼此的付出超過了一般關係的閾值,所以才會有一種情感牽絆。

從心理學上來說,個體對另一方的付出越多,自身對投資對象的感情也會越深。

也就是說,我們的所有社會交往關係過程中,尤其以親情為例,每次付出都是一筆情感投資,這個投資越多,投資主體對被投資的客體就會產生更深的感情。

但是親情與其他社會關係不同之處在於,絕大部分親情的付出都是自願的,而且不求任何回報。在親情關係中,付出是一種習慣性的行為,這是潛意識操作下的結果。

你說親人之間的這種情感投資,實際上有沒有回報呢?

當然是有的,否則也不會出現「不肖子孫」「白眼狼」這一類詞語了。

並不是每種關係的價值都是對等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任何一段關係都是因為對方可以給自己創造價值,帶來利益,所以才會選擇繼續。

這樣的價值和利益不一定都是物化的,越是親近的關係,對對方的「價值」要求純度越高。

那麼,到底應該如何提升自我的價值,這是一個值得大家深思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明確的是,自我價值與「討好」「迎合」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自我價值注重的是內我的提升,你能夠給自己創造怎樣的價值,能夠為他人帶去怎樣的價值。

鼓勵你自我升值,但是不提倡你降低自我標準,一味地去迎合討好他人!

當然了,任何關係都需要平衡,如果出現了嚴重的失衡,你就別急著思考自我提升的問題了,及時止損,從泥潭裡抽身出來吧。

「等價交換」是經濟學的概念,但是任何一段社會關係,又何嘗不屬於經濟的一種呢?

所以,希望你能夠不斷的突破極限,成為一個「價值超群」的人。

不為關係延續,只為自己可以過得更好而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sonality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真正不好惹的人,都具有這三點特徵,別挑釁
心理學:永遠不要對一個人太好,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