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看見熟人就想繞道走、一聚會就覺得累,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心理學:看見熟人就想繞道走、一聚會就覺得累,是一種危險的人格

社交恐懼症患者會過分和不合理地懼怕外界某種客觀事物或情境,患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不合理,但無法控制自己的緊張情緒,恐懼仍然反覆出現。

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患者極力迴避導致恐懼的客觀事物或情境,或者強壓下內心的恐懼去忍受這種痛苦,生活也受到影響。

而社交恐懼便是常見的恐懼症亞型之一。

有些人不喜歡任何形式的聚會,只要一在人群中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和緊張。

若是路上遇到自己認識的人,他們往往會低下頭玩手機,裝作沒看到,這種人其實就是典型的社交恐懼。就算他自己已經意識到自己的膽怯,但也無能為力,在人際交往時控制不住自己的緊張情緒。

學生完不成作業會感到害怕,因為明天老師會檢查作業;員工完不成任務會擔心,因為明天就得交給上司。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人只要生活在社會中,就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受到其他個體或是群體的影響。

當他人在我們跟前時,我們會受到影響,當他人不在我們眼前時,我們也會受到他的影響。當一個人說話時,我們會受到影響,當他不說話就算只站在那裡,我們也會受到影響。

基於大量的觀察與實驗,拉特納提出了社會作用力理論

這一法則是指,當一些社會源作用於一個目標靶個體時,該個體體驗到的作用力的量(I:impact)是這些作用源的強度(S:strength)、接近性(I:immediacy)和數量(N:number)的乘積的函數(multiplicative function),即I(Impact)=f(SIN))。

上述公式中,強度(S)指的是,作用源的顯著性(salience)、力量(power)、重要性(importance)或強度(intensity),它常取決於作用源的身份、年齡、社會經濟地位或與目標靶的優勢關係及其對目標靶未來的影響作用等。

接近性(I)是指作用雙方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程度,或是雙方之間有無障礙或(過濾器)之類的東西,數量(N)是指作用源的人數。

當我們聚會時,由於人數眾多、氣氛熱鬧、人際空間比較狹小,所以對於一些不擅交際、與眾人關係不熟的人來說,他們所感受到的壓力是普通人的數倍,更別提那些本身患有社交恐懼的人了。

因此這類人不必驚慌,應該儘可能地深呼吸,平復自己的情緒。

除了社會作用力可以解釋社交恐懼之外,遺傳因素或許也是一個原因。研究表明,恐懼症具有家族遺傳傾向,女性親屬表現得尤為明顯。

雙生子研究結果表明廣場恐懼可能與遺傳有關,且與驚恐障礙存在一定聯繫。

某些特定的恐懼症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懼,先證者中約2/3的生物源親屬患有相同疾病。

這類患者對恐怖刺激所產生的反應也與一般的恐懼症患者不同,他們表現心動過緩而不是心動過速,易發生暈厥。因此社交恐懼可能也與遺傳基因有著一定的關係。

那麼,如何才能擺脫社交恐懼呢?

在心理學中,行為療法是治療心理障礙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而其中又以系統脫敏療法最為常用。

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一系列特定的程序將導致患者焦慮、緊張的情境誘發出來,治療師通過專業的言語技術使患者感到放鬆,從而達到消除焦慮和緊張的目的。

從某一方面來說,社交恐懼症患者怕的並不是社交本身,而是怕他人的侮辱、漠視、嘲諷等等。

侮辱和漠視(無條件刺激)引起焦慮和膽怯(無條件反應),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由於中性刺激(社交)的呈現總是伴隨著之後的侮辱和漠視(無條件刺激)。

反覆多次之後,社交由此變為條件刺激,形成條件反射,從而僅僅是與人相處就能引起焦慮等不良情緒。

從這個角度說,社交恐懼是由於形成了條件反射。

正如很多年前行為主義代表人物華生所做的實驗那樣:小阿爾伯特是一個嬰兒,實驗人員讓他和兔子在一起玩,一開始他們玩得很開心。後來實驗人員每當放出兔子時便重重地敲響一口大鑼,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小阿爾伯特被嚇壞了。

多次將兔子和巨響聯結之後,小阿爾伯特看見兔子就害怕,後來甚至泛化為看見帶毛的東西就害怕。

而社交恐懼也存在這種聯結,那便是社交——被侮辱、漠視。

因此通過脫敏療法消除這兩者之間的聯結,社交恐懼患者便能恢復如初,從而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與人交流。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語文課本里從不選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作品?
心理學:人與人之間,最怕的就是產生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