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文化思想】孔子有哪些養生見解?一起來學習!

【文化思想】孔子有哪些養生見解?一起來學習!

宋代的程頤說:「孔子言語句句是自然。」意思是說,孔子講的話都是自自然然人的生活,而不是什麼神仙鬼怪之類、遠離人的事情、道理。那麼,自自然然的人最核心、最本真的問題是什麼?無外乎「形」的健康和「心」的安寧,這兩點無疑孔子都有解讀,給了今天的我們許多啟示。

人的生命底線:拒絕「不仁」

《黃帝內經》里以「不仁」為一種病,比如一個人半身不遂,身體一些部分變得毫無知覺,這就是「不仁」。身體上感知異常,自然要警惕疾病,而心靈上的「不仁」同樣會影響健康。

在《論語》里孔子說:「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約」就是貧窮,「樂」就是富足。一個「不仁」的人,沒有能力安處貧窮的日子,也沒有能力長久享有富足安樂的時光。在哪兒都沒辦法幸福,在貧窮的日子不高興,在富裕的日子照樣高興不起來,喪失了感受幸福的能力,麻木不仁。

由此看來,「仁」作為孔子學說的核心概念,同時也是一種能力,一種人能幸福、安然、健康體驗生活的能力。在物質條件已然豐富的當代,「仁」這種能力尤為重要,也應該成為養生的基本底線——擁有一個有感受能力身體和心靈。

飲食養生:食飲由「禮」

孔子對飲食之道有論述,核心是飲食要合「禮」。他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其意是說,不因米精而多吃,不因肉細而多吃。食物腐臭,魚變質,肉腐敗,不吃。顏色不好,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沒到吃飯的時間,不吃。切肉的方法不對,不吃。沒有調味的醬,不吃。肉食雖多,但吃肉不超過主食。酒可以喝,但又不能喝醉。市場上買來的酒和熟肉不吃。每餐不離姜,但又不多吃。其所有論述的基本原則就是要合「禮」,即對飲食要有節制,「禮」的核心是自律,是為所當為,飲食也一樣,食所當食,不吃「不正」之食。

這段論述即使放在當代仍有啟示意義,比如提醒我們要防止病從口入,首先要從顏色、氣味、形狀等方面細心地鑒別食物是否變質。其次講究烹飪技術,儘可能地將飯菜做得鮮美可口,以增加食慾,促進胃腸消化。吃飯按時定量,即使美味佳肴也絕不多食。肉類過量食用會加重身體負擔,不可多食。姜兼具葯食兩用價值,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姜,但又不多吃。

起居養生:勤而不過勞

孔子晚年學《易》而「韋編三絕」,翻閱簡冊,多次把穿竹簡的牛皮繩都翻斷了,可見很勤奮。而且孔子認為勤奮的用腦,可以讓人感覺不到衰老,《論語》中記載說:「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段話就是說,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何不說:他發憤學習會忘記吃飯,快樂起來會忘記憂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來。」

這就說明,大腦是人體生命的活動中樞,具有用進廢退的特點。可見,愛學習、勤用腦是促使大腦保持活力的靈丹妙藥。

與此相反,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是孔子反對的生活狀態,也不符合養生之道。《論語》中說:「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意思是說,整天吃得飽飽的,什麼心思也不用,不可取。不是可以去下棋嗎?去玩玩,總比沒事幹好些。孔子自己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思考問題,結果一無所獲,這還不如去學習。

這就說明,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不可取,茶飯不思、夜不能寐也不可取。正確的做法是保持適度的緊張,這就能增強適應生活和抵抗侵害的能力。但是,如果過於緊張,超過一定限度就會適得其反,把弦綳得太緊,會造成腦力、體力透支,導致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不利健康。

情志養生:君子三戒

整部《論語》其實更多在談人的精神修養,滿是精神修養的智慧。其中就有從人的一生整體上給出的精神養生建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少年時血氣沒有穩定,要戒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方剛,要戒爭強好鬥;老年時血氣已經衰退,要戒貪求財物。

少年情竇初開,愛慕追求異性,屬正常現象,但少年涉世不深,一旦沉湎情慾,勢必損傷心身健康。

人到壯年,思維日趨成熟,卻又容易出現自以為是的毛病,所以,戒之在「斗」,在處理複雜人際關係,面對複雜人生際遇時,應當力戒爭強好鬥,而應忠厚待人,這才是中年人維持心身健康的良方。

到老年時,隨著社會身份的轉變,開始變得對自身的關注越來越強烈。這種自戀情結,倘若不能自律,不僅危害健康,而且容易貪贓枉法,傷害身心。

生命追求:仁者壽

孔子的人生觀並不將「長壽」作為追求,長壽健康只是人的生命價值實現的自然而然的結果之一,即「仁者壽」。

孔子所謂的「仁者」,不僅僅是過去所理解的「道德標杆」,而更是一種人生覺醒的堅守狀態:困境中,能堅守自己的本分;富貴之時,能夠善待他人,講求禮義道德;面對誘惑,能夠從內在生命里湧現出節制的力量;面對蠅營狗苟、充滿灰塵的生活時,能堅守靈魂的凈潔……感受人生,又能選擇自己的堅守,以樂觀、善意的目光看向世界,以愛回報愛過我們的人、事、家、國,有這樣能力的人,身心健康而安寧,長壽也就成了自然的結果。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張其成 北京中醫藥大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禪詩欣賞】裁縫詩
【朱清時先生】禪定深度開發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