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18.初果須陀洹叫「入流」,為什麼卻說是「無所入」呢?

18.初果須陀洹叫「入流」,為什麼卻說是「無所入」呢?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淺釋》18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人還不明白這個實相般若的道理,所以,又設一個比喻來問須菩提。

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在你的意思里是怎麼樣子啊?這小果的聖人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證初果的阿羅漢,這是小乘裡頭的初果,這叫見道位。

這個初果呢,它破八十八品的見惑,能以這個十六心來斷惑證真。

什麼叫十六心呢?這十六心,就是在欲界;六欲天的欲界,斷欲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怎麼叫見惑呢?就是對境起貪愛,這叫見惑。

對著這個境界上,生出一種貪心和愛心,這就叫見惑。你要沒看見的時候呢,就沒有這種貪心,也沒有這種愛心;見著了,也不知道為什麼它就生出這種貪心出來了,就生出這種愛心來。

這叫對境,對著個境界生出一種貪愛。它就叫見惑。見惑有八十八品這麼多。它以十六心來斷這個見惑。

十六心是什麼呢?就是在苦集滅道,這四諦,欲界上,有這個八心。八心是什麼呢?就是苦法忍、集法忍、滅法忍、道法忍,這是四心的次第。又有苦類忍、集類忍(類就是一類一類的那個類,集類忍)、滅類忍、道類忍,這是欲界的八心。

那麼又色界有八心。色界的就是苦法智(智就是智慧的這個智;前邊那是個忍,現在這是個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這是個四諦;苦集滅道,這個在色界的這四智。又有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這個又是四心。那麼合起來呢,這叫十六心,這是在教相裡頭的。

在這個十六心;在十五心苦法智這個時候,斷見惑的時候,這個地方叫初果向。等到第十六苦類智,得到這個苦類智,這十六心圓了,這叫證二果。苦法智這個時候,叫初果向。

這個初果,已經證到初果,然後,就要向二果了;要到二果了,證到二果上,還沒有證的。這個有一個名詞,叫什麼呢?叫無間道。無間,就是無間地獄那個無間,但是這個叫無間道。

這個無間道,這是正斷惑的時候,它叫無間道。你等得到道類智的時候,這叫已經斷惑斷了,這叫解脫道;這個時候,叫解脫道,得到解脫了。

這個怎麼叫果呢?這個果,就是好像這個果木結果了。它這是結了果了,但是還沒有成熟;到成熟了,收成了,那就是叫道。所以這初果也叫果;二果也叫果;三果也叫果;四果就叫阿羅漢道了。

阿羅漢道呢,它就是好像這果成熟了,它就叫阿羅漢道,收回來了。在初果叫見道位,二果、三果呢,都叫修道位,等四果呢,叫無學位。

這初果須陀洹;須陀洹是梵語,翻到中文,就叫入流。怎麼叫入流呢?入流,是逆凡夫六塵流,和凡夫這個六塵流相逆了;入聖人法性流,入小果的聖人法性的裡邊來了。這個流,也就是一類一類的意思,入到聖人之類的同類裡邊。

所以現在說,「須陀洹能作是念」: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說是,須陀洹,證到初果小乘的聖人這個果位,他可以作這種的念嗎?他可以這樣想嗎?想什麼呢?說:「我得須陀洹果。」他說,哦!我已經得到須陀洹果啦!他可不可以這樣的想呢?

須菩提言:「不也。」須菩提說,不可以的!那他不應該有這種的念頭的。「世尊」,說啊,「世尊。何以故」呢?什麼緣故他不應該有這種的想念呢?「須陀洹」:因為,須陀洹他這個果位,「名為入流。」他的名字叫入流,「而無所入」;無所入,也沒有所入。雖然他叫入流「而無所入」。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他呀,怎麼叫證了初果了?他不被這個色聲香味觸法所轉了。他能,見色也不迷,見聲塵也不迷,香塵也不迷,味塵也不迷,觸塵、法塵,統統他都無所執著了。他因為無所執著,所以就有這個初果的名。

這初果雖然名為入流,可是根本就是一個名字。名字是沒有一個實體的。所以,這個須陀洹,他也就不應該作這種的念頭,說,我已經得了須陀洹果了,他不應該有這種念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258.這個時候,菩薩越要度他,他越想跑;越想跑,他越惶怖,就恐慌上來了
第五章.轉重令輕:人有罪過,改與不改的結果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