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故宮藏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品欣賞

故宮藏魏晉南北朝時期瓷器品欣賞

青釉堆塑穀倉

青釉堆塑穀倉,高46.4cm,腹徑29.1cm,底徑16cm。

穀倉上半部堆塑多種飾物:有三層崇樓居中,一層兩側各有一條狗把門,樓檐之上有棲息的鳥和覓食的老鼠。崇樓兩側各立一亭闕,闕下有八位侍僕各執不同的樂器,正聚精會神地演奏樂曲。穀倉頂部堆塑五隻相連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從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圍簇擁著引頸覓食的雀鳥。穀倉的下半部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貼一龜馱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字。龜之周圍塑貼人物及鹿、豬、龜、魚等動物,其間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有 「飛」、「鹿」、「句」、「五種」等字樣。

此穀倉為20世紀30年代後期浙江紹興三國墓出土。其胎體呈灰白色,通體施青釉,釉面不甚勻凈。

該器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立體雕飾展現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穀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器用來隨葬,稱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

黑釉唾壺

黑釉唾壺,東晉,高9.9cm,口徑8.9cm,底徑9.4cm。

唾壺盤口,束頸,扁圓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積釉處釉層較厚,堆積欲滴。釉面滋潤,開有片紋。

唾壺亦稱唾器,屬於衛生潔具。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曾出土署「女陰侯唾器」銘的漆唾器。瓷質唾壺始見於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浙江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後,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從這件唾壺的胎釉特徵看,亦應屬於德清窯製品。

黑釉雞頭壺

黑釉雞頭壺,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於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凈,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青釉龜形硯滴

青釉龜形硯滴,高5.8cm,口徑2.4cm,腹徑4.9-4.7cm。

硯滴為烏龜形狀,龜首昂起,頸部刻劃螺旋紋。龜背前小後大,有圓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龜腹平坦,刻劃十瓣蓮花裝飾,通體施青釉不到底。

這件硯滴為東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彩雞首壺

青釉褐彩雞首壺,東晉,口徑5.5cm,高15.4cm。

壺盤口,雞首狀短流,鼓腹,平底,俗稱「雞首壺」。肩部兩側有橋形系,並有一弧形柄連介面沿。通體施青釉,壺口與雞首處點綴褐彩,有畫龍點睛之妙。

雞首壺始見於西晉,與羊首壺同類。早期壺的流口多為實心,不能出水。至東晉時期,流口疏通,成為這一時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四系壺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

壺洗口,長頸,豐肩,鼓腹,腹下內收,平底。底部無釉,有支燒痕迹。肩部刻劃弦紋2道,四面分別飾一橫向系。外口凸起弦紋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黃,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面積較大,形態千變萬化,或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

此壺於1954年由故宮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捐獻。

青釉褐斑羊頭壺

青釉褐斑羊頭壺,高23.8cm,口徑10.8cm,底徑10.8cm。

壺口淺盤式,細頸,球形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羊頭形流,相對一側置曲柄,另外兩側各置一橫系。通體施青綠色釉,底部無釉。在壺口沿、羊頭及繫上均塗點褐斑。肩部暗劃弦紋2道。

此壺的精彩之處在於羊頭形壺流,羊口微張,頜下一綹鬍鬚,雙目外凸,雙角向後彎曲,雙睛塗點褐彩,頗具神韻。六朝時期的青瓷壺常以動物的頭部作流,除羊頭外,還有雞頭、虎頭、鷹頭等。

青瓷發展到東晉時期,裝飾上呈現出新的特點。西晉青瓷上盛行的帶狀印紋或刻紋此時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劃的弦紋,或者光素無紋飾,形成簡潔樸素的風格。但西晉晚期出現的褐斑裝飾至東晉時卻大為流行。這些特徵在這件器物上均有體現。

青釉人騎獸器

青釉人騎獸器,高17.7cm。

人騎於獸背,雙手握獸角,頭戴網紋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燭。騎獸人高鼻圓眼,頜下有須;獸則伏卧,齜牙瞋目。人、獸之身都戳印圓形紋,獸面篦劃須紋,長尾垂。通體施青黃色釉。

此器是西晉瓷塑製品的典範,形象生動,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青釉四系鳥鈕蓋缸

青釉四系鳥鈕蓋缸,通高9.3cm,口徑8.2cm,足徑8.2cm。

蓋缸斂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飾一條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錦地網格紋,間飾劃線弦紋。器物內外皆施青釉,圈足內素胎無釉。蓋圓形,蓋口可以合於缸口內。蓋面飾3周凹陷的寬弦紋,蓋頂雕塑一對小鳥,情態活潑可愛,展翅翹尾相對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新穎別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制瓷技藝。

青釉羊

青釉羊,高13.2cm。

羊卧伏狀,昂首張口,體態肥碩可愛。背部飾對稱的線條紋。腹部淺刻戳點和條紋,似羽翼張揚。此器釉色青綠,晶瑩潤澤。羊首上端開一圓洞。

羊在古代被視為祥瑞動物,三國兩晉時,青瓷中屢見羊形器,均精緻可愛,為一時風尚。

青釉雙系獸面紋扁壺

青釉雙系獸面紋扁壺,西晉,口徑4.2cm,最大腹徑18cm,高14cm。

壺小直口,肩上有兩小系,器身呈扁橢圓形,平底微內凹。通體施青釉,雙系之間印圓圈帶狀裝飾,中間貼塑一獸頭,這是西晉時期普遍採用的一種裝飾方法。扁圓的形體和設計巧妙的雙系使之既實用又便於攜帶。

青釉鏤空雙系罐

青釉鏤空雙系罐,西晉,通高17.7㎝,口徑12.3㎝,足徑14㎝。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兩端貼半環形繩系。通體施青釉,腹上部滿飾鏤孔。

南方的青瓷製作水平到西晉時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還原焰的燒制技術,青釉色彩較穩定,胎質細膩,胎色灰白。除印貼、鏤孔等裝飾手法外,西晉的壺、罐、尊、洗類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飾裝飾帶,以細密的幾何圖案為主。此器釉厚處色調較深,釉薄處則淺淡,整體效果晶瑩明澈。

青釉雙系罐

青釉雙系罐,高23.8cm,口徑21.4cm,底徑13.7cm。

罐短直口,豐肩,腹下內斂,平底。罐內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黃。肩飾模印網格紋,上下戳印圈點紋,其間用弦線間隔。肩部左右兩側塑有雙系,系面印錦紋。肩前後兩側分別貼塑獸耳銜環裝飾。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釉面瑩潤光潔,紋飾簡練。

青釉雙系卣

青釉雙系卣,高23.7cm,口徑11.7-10.6cm,底徑16.4cm。

卣直口,短頸,平肩,垂腹,腹下飽滿,圈足外撇,通體呈扁圓形狀。卣的肩部前後兩面各貼塑獸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兩邊分別塑有龍首系,龍鼻下卷構成圓環。兩對系大小相間,形成穩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勻凈,微黃。外壁上部印紋飾4組:中間為4行菱形模印紋飾一周,其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紋托起上部圖案。器壁的菱形紋飾與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圖案相對應。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其整體紋飾規整,和諧古樸,上下呼應。此卣仿青銅器提梁卣燒造,卣上面的龍首系具有懸掛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稱作提梁卣。

青釉印紋貼花洗

青釉印紋貼花洗,高9cm,口徑20.7cm,底徑15.7cm。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獸足。器外壁模印網紋一周,上下戳印圓圈紋,網紋上又分六方模印貼塑6尊佛像。洗沿刻劃條形羽狀紋飾。洗內底刻劃太陽紋、水波紋和羽毛紋。此器內外施青黃釉,釉面有侵蝕剝落的現象。

洗在當時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屬南方青瓷越窯系,具西晉時期比較流行的造型,借鑒和吸收了青銅器的紋飾和造型,又以佛像作為裝飾,反映了當時佛教已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

青釉印紋豆

青釉印紋豆,高9.3cm,口徑16.8cm,足徑11.9cm。

豆斂口,扁圓腹,高圈足。通體施青釉,足內無釉。器外壁模印網格紋,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一周,腹部兩側相對貼塑獸首銜環。

此器屬於南方青瓷越窯系,其釉色勻凈,造型端莊古樸,紋飾清晰、簡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青釉刻花單柄壺

青釉刻花單柄壺,高21.3cm,口徑11cm,足徑12.4cm。

壺口折沿,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兩側置對稱雙條形系,另一側有管狀短流,與流相對的一側為一單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壺體飽滿、渾圓。胎體厚重,呈灰白色。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釉厚處透明,玻璃質感強。

此壺紋飾共有3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蓮瓣各一周,兩層蓮瓣間,刻忍冬紋,每層紋飾之間隔以弦紋。紋飾層次清晰,線條簡潔、明快、流暢。

此壺的造型襲西晉時壺的式樣,並有較大改進,增強了裝飾效果,提高了實用價值,是研究壺形演變的重要文物,堪稱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釉雞頭壺

青釉雞頭壺,高24.4cm,口徑8.8cm,底徑10.7cm。

壺洗口,長頸,豐肩,直腹下斂,平底,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雕塑雞首流,相對一側為一弧柄,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肩部刻弦紋兩周,並刻雙層覆蓮瓣紋。器通體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現象,釉色青黃,有細小的開片。

南朝時期的雞頭壺與兩晉時期相比造型變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變成為豐肩,直腹。南北朝時期北方制瓷業的興起受到了南方制瓷業一定的影響,以雞頭作流的壺在北方也開始出現。這件以蓮花瓣紋作裝飾的雞頭壺表現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時代特徵。

青釉蓮花尊

青釉蓮花尊,高67cm,口徑19cm,足徑20cm。

尊撇口,長頸,鼓腹,高足外撇,肩、頸有6個條形系。通體紋飾達11層:頸部飾紋3層,自上而下為飛天、寶相花獸面及蟠龍,以凸弦紋間隔;腹部為器物裝飾的主要部分,由6層蓮瓣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捲起;脛部亦飾覆蓮瓣兩層,瓣尖亦外卷。器物通體施青綠釉,圈足內深厚,素胎無釉。

此尊為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蓮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氣魄雄偉,紋飾華縟精美,集貼、印、堆塑、刻劃、模印、浮雕等多種裝飾技法於一體。裝飾題材蓮花、團花、飛天與佛教藝術題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藝術對北方陶瓷的影響。經過化驗分析,其胎、釉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點,該尊為北方青瓷的傑出代表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西魏的八大柱國之一,獨孤信為何被稱為中國古代最強岳父?
一代明君拓跋燾,如何率領軍隊統一北方,發揚祖宗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