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誰動了我的大明朝?

誰動了我的大明朝?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今北京市景山),明朝滅亡,歷經276年。

那麼大明毀於一旦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常見的說法有三種。

第一種說法。

農民軍「勢不可擋":

李自成,逼死崇禎帝,建立了大順政權,可以說是明朝死亡的最後一根稻草。

他是陝西米脂人,崇禎元年(1628年)被裁撤的驛卒。

李自成

除了驛卒,陝西地區還有千千萬萬的軍人,被朝廷拖欠餉銀36個月之久,再加上連年大旱,別說糧食,連樹皮草根都沒得吃。

這種極端情況下,人們殺知縣,搶糧食,揭竿起義,李自成也是其中一員。

朝廷先是派楊鶴招撫,平定了部分動亂。

然而第一批賑災銀,直到崇禎四年才發放,且數量遠遠不足。

接著三邊總督洪承疇上任,採取剿殺政策,山西、映西、河南等地的叛軍基本被消滅。

再接著,第一任「闖王」高迎祥被俘,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農民軍首領也只剩下光桿司令,期間多次向明軍投降。

眼看亂局已定,崇禎帝卻反剿為撫,並連續7次臨陣換將,給了李自成等人喘息的機會。

禍不單行,東北邊境的後金一直騷擾不斷。

同年皇太極又一次攻入大明邊塞,剿寇的洪承疇被調到邊關防守。

因此出現了第二種說法。

明亡於後金:

那麼,大清軍隊是顛覆明朝的根本力量嗎?

皇太極

這不是皇太極第一次入關,早在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就親率大軍繞過寧錦防線直逼大明皇城。

兵臨城下,皇太極向崇禎提出了議和。

這也不是皇太極最後一次與明議和,崇禎十ー年大清入關,皇太極依然伸出了橄欖枝。

因為他深知以當時的實力,吞併大明無異於以蛇吞象,清軍的騎兵再強悍,明朝軍隊總數卻佔據了絕對優勢,再加上有利的地形和多線作戰,深入中原,不一定能佔到便宜。

反觀明廷的態度,卻從未答應和談的條件。

為什麼?是條件太苛刻嗎?

並非如此,皇太極沒有要求明朝稱臣,而是提倡劃地而治,如果給點賠償還願意做屬國。

此時大明內外交困,若是外亂平息,就能騰出手來整治內務,於是崇禎帝同意議和。

這時,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文官上線了,他們痛斥這種賣國行為,最終議和失敗,明朝喪失了防守反擊的最後機會。

歷史上內憂外患的窘境數不勝數,劉邦面對實力正盛的匈奴,以和親政策韜光養晦,終於在漢武帝時一雪前恥。

與崇禎同時期的俄羅斯沙皇米哈伊爾一世,年少即位,備受國內貴族大臣的制約,還要面臨瑞典和波蘭的虎視眈眈。他先與瑞典議和,避免雙線作戰,成功攔截波蘭的猛烈進攻,為俄國嬴得了寶貴的喘息機會。

然而,崇禎搖擺不定的決策完美錯過了所有正確答案。

止此外,還有第三種說法。

明亡於小冰期:

縱觀崇禎在位的17年中,災害頻發,大旱與蝗蟲並行,還有暴雨、地震、鼠疫等災害導致了糧食歉收。

中原大地幾乎無歲不飢,無歲不荒,甚至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狀。

據統計,崇禎朝人口下降了40%左右,對明朝國力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打擊。

但據美國地理學家協會的數據,明亡後的1660年至1680年以及1850年至1880年,才是中國北方最冷的兩個時期,連海南島都出現了雨雪天氣,而其中卻出現了康熙盛世。

崇禎年間受災最重的陝西地區有記載旱災為6年,所謂「十年大旱"的說法並不真實,那麼大明朝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其義自見。

那麼,既不是李自成,也不是清軍,明朝到底亡於何人何事?

第一,國家機器的崩潰。

崇禎帝還不至於是一個無道之君,面對民亂如洪水,他也知要兼顧截堵與疏通,所以前期果斷採用了招撫政策,並下令開放賑災的預備倉。

然而預備倉的糧也是借來的,能救急卻不能救窮,地方官員難為無米之炊。

高居廟堂的皇帝不知道的是,大明朝寅吃卯糧由來已久,早就無糧可借,再加上吏治黑暗,賑災糧經過層層剝削,兩月的口糧發到災民手裡只剩兩天,オ會導致愈救愈窮。

第二,權力體系失衡。

明初設立的錦衣衛和東西廠,成為了獨立於都察院外的皇帝直屬特務機關,製造了冤假錯案固然可恨,但文官和廠衛的鬥爭卻促成了奇妙的平衡,雙方都能為皇帝所用。

崇禎剷除魏忠賢奷黨後,本應是吏治清明的大好局面。

而不爭氣的文官集團卻專註於內鬥,17年50相,只知傾軋爭權,忘卻為國為民的本職。

無人抑制的文官集團權力膨脹,昏招頻出,大明朝的武將缺少安穩的作戰後方,導致了邊防空虛。

在位長達8年的崇禎首輔溫體仁,對國事一竅不通。

「亂世治兵,盛世治水",保障農業和邊防穩定是立國之本,然立國之本需要高效的機構和大量的人才。

從萬曆開始,便出現官僚集團失控的現象,比如國本之爭和東林黨爭事件,意味著明朝的政治已經陷入帕金森定律。

即使推行改革,也難以走出制度發展的慣性誤區,或許這就是大明朝難逃一劫的根本原因。

歷代評價:

一、盜賊之禍,歷代恆有,至明末李自成、張獻忠極矣。

——張廷玉《明史》

二、崇禎時,誤國輔臣皆指周延需、溫體仁,誤國樞臣皆指楊嗣昌、陳新甲。然曆數前後輔樞,其智睿優長,又推四人最。蓋將相乏才,故眾口所詆,猶居然冠軍,此國事所以不支也。

——李清《三垣筆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北京有座法海寺,始建於明朝朱祁鎮時代,大型壁畫精彩絕倫
清朝可以順利入關得益於前有李自成滅明,這個說法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