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世紀拷問:人為什麼會有煩惱?

世紀拷問:人為什麼會有煩惱?

我們之所以從無量劫以來輪迴生死,在六道之中頭出頭沒,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死死地抱著煩惱不放,沒有把煩惱當成處理品,而是把煩惱當成了寶貝。今天講處理煩惱的方法,重點針對人際關係當中經常遇到的一些煩惱,因為人際關係當中的煩惱,不但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家庭、社會和國家。

文:明一法師

世紀拷問:人為什麼會有煩惱?

一般的人,對待一件事總是在把眼睛盯著別人,看你會怎樣對待我,公平還是不公平,總在思考這樣的問題;往往很少來要求自己,很少思考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在八風前不為所動。

一般的人做不到這一點,即使出家人修了十年八年也很難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因為,把煩惱當成了寶貝,沒有把煩惱當成處理品。

煩惱就是「八風」——稱、譏、毀、譽、利、衰,苦、樂,這「八風」把所有的煩惱都包括在內。這「八風」都是一對一對的,一般人都把利看成是好的,把樂看成是好的,把稱譽看成是好的。你要那個好的,別人也同樣盯著那個地方,結果就發生矛盾了,覺得分配不公,覺得表揚不公,覺得讚譽不公,覺得我吃虧了。

處處都把我放在前面,什麼事情都把我放在第一位,根本就沒有考慮他人,這就是煩惱的根本所在。因為有「我」在,就有煩惱在。如果把「我」當成處理品了,那就把「我執」破掉了,如果把「我執」處理掉了,就能證聖果了。可是我們就是放不下這一點。

1

要求自己

一個人不管是為僧還是為俗,已經從一個自然的人變成了一個社會的人,因為我們不可能生活在一個孤島上,而是生活在人群當中、人際關係當中。每時每刻都有一個自他關係存在,一切的問題都在自他的關係當中表現出來,而表現得最突出的,就是彼此都是我第一,首先考慮的是「我」。

講處理煩惱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求自己。怎樣要求自己呢?

要學會要求自己,就不要把眼睛老盯著別人,在利益面前、名譽面前,在一切好事壞事、吃苦享樂等等面前,總要先檢點自己、要求自己,吃虧上當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讓給別人,這就是禪修者的行為。

怎樣對待「我執」,是一個素質問題。這樣做,就是慢慢地淡化「我執」,慢慢地在處理 「我」。這樣做,開始時是很勉強地去做,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我把這種行為叫做「優化素質」,或者是叫「優化自身素質」。

要求自己,不容易。往往我們面對一件事情,總是從自我出發,怕自己吃了虧,怕自己上了當,怕自己丟了面子。有時候即使佔了便宜,也感覺這個便宜還佔得不夠,會有種種的理由想多吃多佔,不多吃多佔,就好像吃虧上當了。那麼,對待人際關係時,我覺得要化解煩惱,要使自己不被煩惱所困擾,首先一條就是要求自己,要優化自身。

2

要學會諒解他人

諒解他人,往往跟要求自己一樣很難做到。我們總是在千方百計地找對方的不是之處,總覺得對方跟我過不去,總覺得任何人都在與我為敵。有很多事情本來是無意的,但是就有那種小心眼的人總要對號入座,自找煩惱。古人講「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天下本來是風平浪靜的,我們偏偏要去找些事,自找煩惱,那就是由於不能諒解他人。

人生一世光陰極為有限,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平平常常、歡歡喜喜過一輩子,即使對方有什麼對不起自己的地方,也要出於相互的關愛給予諒解,這樣的人就會有和睦的人際關係。

不知道諒解他人的人,應該說也不能善待自己,自己會善待自己,也就一定能夠諒解他人。為什麼呢?因為每一個人都不是聖賢,每一個人都有過失,自己老在注意他人的過失,為什麼就不能反省自己有沒有過失?自己言談話語有沒有傷害他人?

所以能夠時常反省自己的人,就是一個能夠諒解他人的人,經常以一種諒解他人的心態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就會減少很多煩惱,就會把很多煩惱當成處理品,而不是把煩惱當成寶貝。所以,處理人際關係當中的煩惱的第二個方法,就是要能夠諒解他人。

3

要知道感恩和奉獻

我們在和他人交往的時候,要有感恩的心態,要有奉獻的精神。因為一個人的存在是和周圍所有人、和全世界所有人的存在分不開的。我們個體生命之所以能夠存在,是和整個宇宙的存在分不開的。

想想看,全世界就剩下你一個人,你還能存在嗎?肯定不能。每個人都這樣來反問一下自己,沒有全人類的人,只有老子天下第一。既然所有的人都沒有了,哪裡還有第一?所以,要時時感恩所有的人,因為所有人的存在為一個人的存在提供了前提,提供了條件,提供了所有所有的一切,包括一個人的生命在內。

如此說來,要不要感恩呢?能夠以這樣的心態來面對自他關係當中出現的矛盾,心態自然會平和下來,自然會有一種感恩的心、報恩的心、奉獻的心,去面對所有的人,面對所有的事,面對一切眾生,面對宇宙大地。

人類的存在與整個山河大地的存在分不開,而且是要協調和諧地存在,只有人與自然和諧地存在,人類才能生存,一旦出現不和諧,人類的生存就會出現危機。所以我們要感恩,如果沒有宇宙大地所有一切和諧的存在,我們的生命也不可能存在。

佛教里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的觀念。如果從環保的角度來講,這是最高的環保意識。有情和無情都在法界當中,這一法界只有「有情」不稱其為「法界」,只有「無情」當然也不能稱為「法界」,只有「有情」與「無情」同時平衡地存在,這個大智慧才能圓滿;如果不能平衡地存在,就圓滿不了。所以佛教的這個理論,可以說是最圓滿的環保理論,不管用到哪個方面都是圓融無礙的。

4

要惜緣惜福

我們不但要懂得感恩奉獻,還要知道我們同為人類,同時生存在這個地球,這個宇宙、這個空間里,都是無上的因緣,都是過去生中種了許多的善根,才有這樣的無上因緣,所以一定要珍惜這個緣分。特別是今天同聞佛法,一起學佛,這個緣分更是不可思議。

惜緣,是要珍惜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惜福,是要珍惜人與物之間的緣分。因為一切的物質財富,不僅僅是要通過辛勤的勞動創造出來,它本身又是地球的資源。

由於不知道節約資源,不知道愛護地球,造成了地球資源的匱乏。我們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煩惱,要曉得惜緣,還要懂得惜福,有福不可享盡。時時刻刻有一種節約的精神,時時刻刻想到地球的資源有限,人類不可以過分地來享用,總有一天地球上能吃能喝能用的東西會用完。

這些方法加在一起,就是佛教的智慧和慈悲。優化自身素質,靠智慧;和諧自他關係,靠慈悲。有智慧,就能覺悟人生;有慈悲,就能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就是我們化解煩惱的最好方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佛導航 的精彩文章:

母親節將至:孝親,是最大的善!
《清風明月》水映明月鏡中花,輪迴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