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如果你花錢的時候不心痛,說明你富裕了

心理學:如果你花錢的時候不心痛,說明你富裕了

關於窮人和富人的差異,社會學上有這樣一個經典的解釋:富人總是在保持他們資產的流動,利用財富流動,增加消費體現價值,從中獲利,富人更捨得花錢。

而窮人們一旦擁有財富之後,更希望將財富儲存起來,他們希望通過財富本身體現出價值,不太捨得花錢。

這也說明一個道理:富人的錢都是賺出來的,而窮人的錢都是省出來的。想通過節約來變得富有,那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很多人對此觀點表示反對,認為並不能一概而論。

每個人花錢的地方都不同,並且都是在自己認為值得的領域上面花了錢,如果窮人覺得值得,他們也會捨得花錢。

但不容分說的是,面對那些非生活必需品,窮人會覺得沒有必要去花錢。有心理學家提出了這樣的看法:當你真正富裕的時候,花錢就會很少心痛。這是真的嗎?我們又該如何去理解呢?

消費中非理性思維占著主導作用

心理學家理查德·塞勒認為:那些完全由理性主導的消費,並不存在人們在生活中。我們習慣於非理性因素的影響,最終的決策也通常會帶著非理性的性質。

當消費者決定購買商品時,如果並非生活必需品,而是通過他人的引導或者廣告的推銷,那麼決策者便不能迅速做出反應,而會根據自己的習慣、猜測和本能等做出決策。

由於消費這個行為舉止本身就是主觀的,可以賦予商品獨特的意義,所以我們很難理性的對花錢進行評價。

對於富人來講,非理性決策很多,但對於窮人來講,非理性決策很少。這是因為富人有充足的錢財,有能力去購買那些商品。

而對於窮人來講,只要能滿足溫飽,其他一切都可以暫時緩一緩。所以,即使窮人能買起很多商品,但仍然會感到心痛。

放棄壓抑慾望

心理學調查研究發現,對於花錢感到心痛糾結的情緒體驗,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個體消費。

面臨現實時,一個人的慾望更容易得到壓制:窮人會更多地壓制自己的慾望。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如果沒有消費,就會使自己缺乏掙更多錢的動力。

慾望壓制的本身就違背了社會學價值體系,不利於個人的發展與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從個體心理來看,一個人如果總是畏懼花錢,也證明了這個人的生活充滿了不安全感。這種長久的匱乏感,會讓他們產生低的自我價值感,從而將自己歸類為低水平的人。

不僅是在物質方面,在精神上也會感到貧窮和匱乏。有些窮人實際上不是真的缺錢,而是擁有錢卻不敢去花。

天天對他人念叨著貧窮,長此以往,就變成了真正貧窮的人。

所以,在現有的條件下不要壓制慾望的產生,合理滿足本能的慾望有利於個體的發展。從另一方面來講,慾望讓我們有前進的動力。

所謂的馬太效應

何為馬太效應? 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從而有更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的機會。

馬太效應通常可以用來解釋,那些窮人更加貧窮,而富人更加富有的現象。物質的貧窮並不可怕,精神的匱乏才會阻止人們前進的腳步。

所以,對於窮人來講,不要害怕花錢,錢作為身外之物,遠遠沒有快樂來得重要。倒不妨將現有的錢轉化為資本積累,一步一步的走向富裕。

那些會花錢的人懂得通過消費來找到自己的價值,實現自我的滿足。而那些不捨得花錢的人,就會像守財奴一樣窘迫。

如果你真的對錢財格外看重,不妨認真思考一下,在人的一生中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回憶我們的童年時光,最初的夢想真的是買房、買車、掙大錢嗎?

長大後,是我們自己給錢賦予了價值感。因為在現實中,我們都離不開錢,使錢的作用性一步步誇大。

但是,我們終究要明白,生命的意義並非永遠辛苦賺錢,如果只懂得賺錢而不懂得花錢,那這便是一種愚蠢的做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90後:中國心智最健全的一代
心理學:越會花錢的人,往往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