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黑人,進首都!

黑人,進首都!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12-黑人來到華盛頓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雖然美國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但該國的黑人群體主要還是當年黑奴的後代。而美國歷史上的蓄奴州集中在東南部,所以理論上如今黑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應該也在這一區域。

其實南北戰爭中的蓄奴州勢力還是相當大的

(紅色為蓄奴州,黃色為存在蓄奴的北方陣營)▼

但事實上,黑人人口比例最高的州級單位,是位於北方的華盛頓特區。

比例最高的是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之後一批除了特拉華都是明顯的南方州

(圖片來自:www.kff.org/)▼

黑人在華盛頓的聚集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既有前期被排斥、被限制的辛酸歷史,又有如今政治正確語境下,黑人被當作理所應當、「自古以來」的老特區居民的現狀。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早期的邊緣人

根據1790年設立的《居住法》,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捐贈了一塊邊界上的土地作為美國的首都。

就在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之間的這一小塊

就是美國首都華盛頓了▼

為了紀念美國首位總統,新首都被命名為華盛頓(Washington),而其聯邦機構所在區域以美國的女性化象徵哥倫比亞(District of Columbia)命名。後來這兩個名字逐漸混用,也就成了華盛頓D.C這個慣用稱呼的來歷。

最早的立國精神還在,政治傳統也還在

某種強勢的政治信仰以及自我糾錯能力

可能是美國最強大的地方

(圖片:shutterstock@dibrova)▼

在這座城市建立之後的70年,美國還處於「小政府」狀態,聯邦機構的部門與工作人員都很少,哥倫比亞特區此時甚至不是一個城市,而是由華盛頓、亞歷山大城(因經濟與蓄奴問題於19世紀40年代回到弗吉尼亞州)這樣千人規模的小鎮組成的地區,城市容量相當有限。

而且建國初期的美國仍面臨英國的巨大威脅

在之後的戰爭中華盛頓也再遭戰火

(1814年,被英軍燒毀的國會大廈)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即使到19世紀中期,華盛頓仍給人一種「村」的感覺

主要受限來自人口和當時的城市技術條件

(1852年,華盛頓國會大廈)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但即使是這一時期,華盛頓也已經有自由黑人定居,且已經佔到特區人口的1%。南部亞歷山大城因為源自蓄奴州弗吉尼亞,這裡建有當時美國最重要的黑奴交易市場,如果算上黑人奴隸的話,這一比例還會更高。

亞歷山大城在華盛頓南邊不遠處,波托馬克河畔

由於緊靠首都,其產業和人員長期服務於華盛頓

(圖片:wikipedia@Charles Magnus)▼

十九世紀初,棉花加工業在美國突飛猛進,棉花種植業也愈加有利可圖,美國南方光熱條件好,非常適合種植棉花,而棉花這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的產業也使得美國南方奴隸制愈加固化,對於自由黑人的歧視與限制變得日益嚴重,這又使得南方不多的自由黑人逃往北方。在這一時期,特區的自由黑人比例上升到了10%。

相比那些北上大城市的黑人兄弟

留在南方棉花產業的則長期和這個產業相關

甚至在南北戰爭後,仍難改變貧困的狀態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然而在南北內戰之前,北方對黑人也並不友好,自由黑人在北方受歧視的程度雖各地有所不同,但總體上屬於二等公民——不允許參與政治和學術,不能進入圖書館、博物館,被排斥在工會以外,進而很難找到高收入工作。東部州還紛紛出台政策限制黑人權利,西部新建州為了避免吸納逃奴引起糾紛,索性限制黑人入境。

當時在美國旅行的托克維爾,甚至留下了廢奴州的種族歧視比蓄奴州還要嚴重的印象。

讓一個群體改變命運,確實是要數代人努力的

1899年,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的美國非洲裔大學生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雖然哥倫比亞特區限制黑人在政府任職,但鑒於黑人的受教育程度和經濟背景,這一規定近乎多此一舉,不過黑人即使不被允許做高端工作,也能做些苦力、僱農類的工作。而由於華盛頓特區雲集著掌舵美國的精英,黑人也可以選擇去當他們的家僕。

此外,作為一座新興城市,華盛頓特區的民生服務業也是從零開始的。有手藝的黑人完全可以從事理髮、服務員、木工、石匠這樣的工作,雖然辛苦些,卻也是一門穩定的營生,養家糊口完全沒有問題。

黑人佔比的擴張

南北戰爭時期,聯邦機構迅速擴張,吸引了大量人口湧入華盛頓,導致人口爆增,達到了13萬人。隨後喬治敦和周邊農村地區也併入華盛頓,更增加了它的面積和人口容量。

而且在南北戰爭中沿途會有很多黑人成為自由人

他們有不少是投奔到北方的

(弗吉尼亞州-里士滿,重獲自由的黑人)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由於華盛頓靠近南方蓄奴州、又具有高度的政治象徵意義,在西部地區不接納黑人的情況下,大量南方逃奴湧入華盛頓。

歡迎來華盛頓投票

(1867年,黑人和白人在華盛頓一同投票)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內戰結束後,美國進入短暫而混亂的重建時期,南方的經濟、社會結構在經歷一番震動之後,又向戰前回歸。在禁止蓄奴的政策下,白人農場主轉而與黑人簽合同,僱傭他們為薪水微薄的僱農。黑人的經濟地位與社會地位並沒有顛覆性的改變。

即使有了政治自由

但沒有經濟自由,還是非常卑微的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聯邦駐軍離開後,南方白人與來自北方有軍政背景的人士整合為新的社會中堅力量,南方州和部分西部州出台了一系列以種族隔離為宗旨的法律,極端推崇白人至上的3k黨也在此時興起。

3K黨已經頗有濃厚的邪教氣息了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面對不斷惡化的生存環境,部分黑人遷往北方討生活,其影響之大、參與之廣讓這一漫長過程被稱為「黑人大遷徙」。

而華盛頓這座直屬聯邦的城市必然代表著聯邦政府的政治立場,黑人在這裡的生存狀況與南方形成了鮮明對比。

來吧,偉大的林肯及其政治遺產庇佑你們

(圖片:shutterstock@ZakZeinert)▼

1867年,黑人男性獲得選舉權,一年後便有一位黑人官員當選。這意味著黑人在事實上脫離了過去非自由人的身份,廣大底層黑人也能分得些許政治紅利,在底層職業中討個安穩生活。這對於從南方漂泊來的黑人來說是致命的吸引力,他們又開始向華盛頓雲集。

1869年,美國有色人種全國大會在華盛頓舉行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雖然種族隔離的問題尚沒有解決,但華盛頓特區的歧視性隔離主要集中在學校和娛樂場所,程度較輕,黑人基本可以自由地搬遷,也可以集結自己的社團。這種情況下黑人社區也初現雛形,比如霍華德劇院就培養了日後的黑人音樂家,有色青年預備學校(中學)與霍華德大學則為黑人提供了為數不多的上升通道,還有一些黑人精英進入了國家公務員系統。

在南北戰爭後,黑人的社會地位確實是在提高的

喬治·華盛頓·卡佛,美國著名農業科學家

早年也是農奴,後刻苦攻讀終有所成

(圖片來自@deposit / 圖蟲創意)▼

隨著首都華盛頓特區在1930年徹底開放了種族隔離,黑人在這裡的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

當然,開放的華盛頓不止吸引黑人,也吸引其他族裔。1930年代羅斯福新政以及後續二戰都導致美國政府進一步擴張,人口大規模湧入華盛頓,1950年華盛頓人口高達八十萬。

黑人還有一個提高地位的重要方式——參軍

通過在數次戰爭中參軍

共享這個國家的勝利與榮光、傷痛與記憶

(1919,在一戰中獲得榮譽的黑人士兵)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戰後的美好時光,帶來了城市病和中產階級對於郊區別墅的偏好,廣大白人中產陸續遷到郊區。但華盛頓的行政區劃並沒有隨之擴大(略大於北京三環以內),在人口統計上採取的方式類似於不再計算北京三環以外的常住人口,黑人沒有錢去郊區買地蓋別墅,只能生活在市內地價低的黑人區,導致在數據上華盛頓黑人人口比例虛高。

油也便宜,車也便宜,手裡也有錢

郊區大house實在美滋滋

(1957年,紐約郊區寬闊的高速公路)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60年代末,馬丁路德金遇刺引發華盛頓種族暴亂,13600名軍人和警察歷經三天才解決暴亂。在安全需求的驅動下,有條件的人大規模搬到郊區,連黑人中產都參與其中。到1980年,華盛頓人口萎縮了四分之一,對這座一二產業佔比很低的城市是致命打擊,16街以東徹底成為黑人區,剩下的白人則主要居住在城西,這條分界線至今依舊明顯。

紅色點代表白人,藍色點代表黑人

(圖片:wikipedia@Eric Fischer)▼

此時黑人占華盛頓人口的7成,匪幫、毒品、槍戰在華盛頓頻頻出現。諷刺的是,此時的美國國力如日中天,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每年槍擊死亡400人的華盛頓既是冷戰一極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眾所周知的犯罪之都。

作為華盛頓黑人文化標誌的霍華德劇院,從70年開始關門,幾次試圖復業都以失敗告終,直到2010年華盛頓經濟復興才得以重開,暴亂的長期影響可見一斑。

這座劇院建於於1910年

也是見證了美國黑人歷史的重要文化機構了

(圖片:wikipedia@Dhousch)▼

城市振興下的新分裂

1991年興建地鐵是華盛頓復興的標誌。

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城市發展打下了基礎,房地產再度繁榮,吸引更有經濟實力的居民,意味著可以建設更安全、警察更多的社區。

中產階級的回歸,也使城市服務業逐步復甦,華盛頓終於擺脫了過去不利的風評,進而,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也來這裡尋找機會,城市進入良性循環,華盛頓成為了一座紳士化的城市。

華盛頓中心區夜景

由左至右可以看到:

國會、華盛頓紀念碑、林肯紀念堂、傑斐遜紀念堂

(圖片:shutterstock@Joseph Sohm)▼

這些成果背後是政府的積極政策,如提供專項支出、大力打擊販毒、拆除一些可能淪為犯罪溫床的「福利房」等。

但不論是福利房供給的減少,或是地產價格走高,都會帶來紳士化殘酷的另一面:一些窮人離開市中心前往臨近州的郊區。由於黑人群體整體經濟實力較弱,所以他們首當其衝。這些人湧入附近馬里蘭州的喬治王子縣之後,當地犯罪率也是一度走高。

再加上其他族裔湧入華盛頓,黑人佔比不斷降低,如今僅佔45%,與不排除西裔的白人人數差不多。

雖然基本盤還是在南方

但黑人比例最高的州級單位是首都...▼

而華盛頓發展到今天,雲集美國高端人才,人均GDP超過20萬美元,是美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繁華盛景之下,這裡也是美國貧富差距最大的地方,與美國其他大城市一樣,存在一條街劃分天堂地獄的情況。

失業率超過20%、嬰兒死亡率極高的傳統黑人聚居區第七、第八街區,和黑人精英聚集,中產氣息濃郁的Anacostia以及Congress Heights地區在同一座城市裡出現,充滿了賽博朋克意味。

加州總量是真的高,哥倫比亞特區人均是真的高

(圖片來自:wikipedia)▼

再加上全國黑人精英進入首都淘金,創造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城市黑人新貴街區,華盛頓特區的魔幻感越發猛烈。這種錯位和撕裂,一如美國這個大熔爐如今的尷尬。但同時,若能實現種族融合併抑制貧富分化,美國或許還會迎來下一個黃金時代。不過,有點難。

月亮再圓也是掛在天上

人間的事情還是事在人為

(圖片:shutterstock@Steve Heap)▼

參考資料:

https://washington.org/dc-information/washington-dc-history

彼得?莫斯科威茨 (Peter Moskowitz)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https://www.culturaltourismdc.org/portal/a-brief-history-of-african-americans-in-washington-d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mographics_of_Washington,_D.C.#Population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fooc/2014/08/140814_fooc_washington

https://share.america.gov/zh-hans/首都華盛頓的美國黑人劇院/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shutterstock@Brian W. Smith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東北為什麼會突降暴雪?
一文看懂,直布羅陀為什麼是英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