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輸掉這場生存競爭後,被迫吃肉的人類開始走上食物鏈頂端

輸掉這場生存競爭後,被迫吃肉的人類開始走上食物鏈頂端

撰文 |?李相僖、尹信榮

翻譯 |?陳建安

想像一下,一群四五歲的孩子將獅子拋在身後,在草原上追捕以時速三四十千米賓士的非洲羚羊,可能嗎?當然不可能。但早期人類為了獲取肉類而進行狩獵,大概就是這種景象,因為他們的身高和現代兒童差不多,狩獵能力可能也和兒童不相上下。

人類喜歡吃肉,如果說吃肉也是一種能力,那麼這種能力應該是在人類演化中期,大約230萬年前才發展出來的。人類最早取得肉類的方式並非我們以為的狩獵,雖然漫畫中常出現「原始人手持石斧追捕野獸」的狩獵場面,但事實上,那是在人類演化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後才出現的。石斧大約在250萬年前才出現,矛則在3萬年前才被發明出來。那麼,人類一開始是如何得到肉類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了解人類是從何時開始吃肉,以及如何消化這麼多肉的。

新靈長類誕生

所有動物都愛吃肉。肉食動物當然只能吃肉,但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也會攝取動物脂肪和蛋白質。人類也是愛吃肉的動物,要讓身體消化大量的肉,在演化上需要克服許多困難。

1974年,科學家在東非肯亞著名的科比福拉(Koobi Fora)遺迹中,發現了一塊怪異的直立人化石,並將其命名為「KNM-ER 1808」。通過放射性鑒年法測量可知,這塊化石的歷史約有170萬年,但它的模樣很古怪,從側面看非常厚,學者認為這塊骨頭的主人可能在死前經歷骨挫傷而造成內部出血。就像人體發炎的部位會腫大,有出血癥狀的骨頭也會增生變厚,而罪魁禍首很可能是維生素A攝取過量

這就有點奇怪了,維生素A過量通常是因為吃了太多肉食動物的內臟,尤其是肝臟。或許有些人會馬上認為 :「祖先們應該是吃太多肉了。」但仔細想想會發現這個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人類的體質本來就不適合吃太多肉。

人類是靈長類動物,我們的第一個靈長類祖先出現在8000萬至6500萬年前,居住在樹上,以水果和樹葉為主食。那個時期的靈長類體形不過一個巴掌大小(類似眼鏡猴),只吃水果和樹葉就足夠了。現在,體形較小的猴子會抓昆蟲或毛蟲來補充動物性蛋白質,但猩猩、大猩猩這類體形較大的類人猿幾乎純粹以草食為主,因為它們無法保證能捕獲充足的肉類來滿足龐大體形的需要。和人類最親近的黑猩猩也愛吃肉,它們偶爾會集體圍捕小狒狒,或是用樹枝掏白蟻穴,抓一些螞蟻當點心,不過那分量和它們吃的樹葉、果實相比,根本無足輕重。

最接近人類祖先的類人猿以草食為主,與人類有親戚關係的早期人類很可能也是以植物為主食。人類學學者推測,約在500萬至400萬年前出現的人類,其飲食形態應與其他類人猿相似。觀察同一時期出土的臼齒與深長的顎骨化石,可推測出他們當時吃了許多需要大量咀嚼的食物。這是食草動物的典型特徵之一,因為要想攝取同樣的熱量,吃肉只需要吃一點,菜葉類則要吃很多。

另外,把不會移動的植物當作食物,不需要制定什麼複雜的策略,也就不怎麼需要用腦袋。相反,要想捕食會移動的動物(無論是狩獵或撿食腐肉),就必須有更高明的計劃。經科學家測量過的早期人類腦容量,與現在的黑猩猩差不多,這一事實同樣可以支持早期人類以草食為主的假設。

變身屍體清道夫

那麼,從科比福拉挖掘出來的那塊因維生素A攝取過量導致骨內出血的KNM-ER 1808化石,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它可以成為人類在短時間內改變飲食習性的一個證據,而這種情況極有可能是由環境劇烈變化造成的。

大約從260萬年前開始,一直到12000年前的這段更新世時期,非洲大陸的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森林也陸續凋零,取而代之的是大片草原,動物必須通過激烈競爭才能獲取植物性食物。這種情況對早期人類來說相當不利,因為當時僅剩的森林被傍人(Paranthropus,早期人類的親戚)佔領,他們的體形雖然只有現代大猩猩的四分之一,但咬合強壯的下巴和巨大的牙齒與大猩猩相比毫不遜色。再加上傍人可以靠吃樹皮與植物根部維生,在生存上更有競爭力。相較之下,早期人類只有小小的牙齒,無法大量咀嚼如此堅韌的植物部分。既然找不到可食用的植物,那就靠吃肉(動物性脂肪)活下去。然而,無論從前或現在,想在非洲草原上獵捕動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成年人類的身高平均不到100厘米,與現在四五歲的兒童身高差不多,狩獵對他們而言無疑是天方夜譚。

如果抓不到活生生的動物,是不是可以吃死掉的動物呢?當獅子將獵物的內臟吃光後,便會退到一旁休息,慢慢消化。此時獵物身上除了內臟,其他部位都還完好無缺,對人類而言簡直是免費的大餐。不過世上沒有那麼容易的事,獅子吃完後,緊接著圍上來的不是禿鷹就是鬣狗。一隻禿鷹的身高大約100厘米,翅膀展開約有180厘米寬,再加上禿鷹通常是群體行動,所以絕不是脆弱的人類可以輕易爭搶剩肉的對象。

因此人類想出了一個新的戰略,可以有效地獲得所需熱量。其實根本談不上什麼戰略,只要等獅子、禿鷹、鬣狗這些競爭者通通吃飽之後,再去吃剩餘的殘渣就行了,而那些殘渣就是骨頭。千萬別小看骨頭,骨頭中含有骨髓,顱骨內也有腦髓,這些都是純粹的脂肪,營養非常豐富。

但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骨頭的質地相當堅硬,尤其是四肢的骨頭,硬到被後來的人當作武器使用。人類光用牙齒無法咬碎骨頭,因此找來了石頭敲碎骨頭,再將骨髓挑出來吃,這些石頭後來都變成了有模有樣的「人造石器」。巧人打造出的奧爾德沃工藝石器,就是用來敲碎骨頭的。

另一項演化

草原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寬廣,人類為了在貧瘠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只好開始吃動物屍體的殘渣。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由於長期攝入高脂肪含量的食物,人類的腦袋長得越來越大。大腦的生產與維修「代價」非常大,必須攝取高質量、高熱量的食物才能使其增長,而迫於無奈才開始的肉食習性,反倒在無形中幫了人類一個大忙。

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飲食習慣,同樣有助於體形的發展。在500萬至400萬年前,早期人類的腦容量與現代的黑猩猩差不多,約為450毫升;到了300萬至200萬年前,出現了巧人,其腦容量已增加至750毫升,但體形仍比較瘦小,身高約100厘米;直到200萬年前出現了直立人,其腦容量不僅已增加至近1000毫升,身高也同樣長高至170厘米左右。於是,擁有高大體形與碩大腦袋的人類祖先就此誕生。

擁有高個子與大腦袋之後,人類才有能力獵捕活物。一般人心目中的「原始人狩獵」場景,就是在這時出現的。人類靠著高明的策略、充沛的體力和精良的工具(石器),沒多久就適應了狩獵生活,捕獲的野獸數量也越來越多。

現在我們了解了早期人類是如何「硬著頭皮」養成吃肉習性的,但其中還有一個疑團沒解開。就算大猩猩與黑猩猩真的沒有食物可吃,就算它們突然變得喜歡吃肉,可生理上似乎也無法一下子攝取大量的肉類。所以,早期人類應該也不是馬上就能消化油膩的食物吧?

人類通過遺傳演化解決了這最後一個問題,利用載脂蛋白來消化油膩的食物。載脂蛋白就像清潔劑一樣,與血管中的脂肪分子結合後,將油脂帶離血管,使血液保持清澈,尤其是能夠有效降低血脂的載脂蛋白E4,它出現在人體內的時間約為150萬年前,這正好就是具有高大身材與大腦袋的直立人打造出阿舍利手斧的時期。

如果KNM-ER 1808化石的主人吃了大量肉食動物的肝臟(早期人類根本不奢望能吃到那個部位),就說明當時的人類已正式進入肉食階段。但另外,攝取大量肝臟而造成骨頭出血致死,也暴露出當時人類的消化系統還沒有演化到足以消化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的階段。沒想到小小一塊化石,反映出了人類在演化過程中受盡百般磨難的那一面。

當人類終於養成了吃肉的習慣,經歷了遺傳變化,便開始以高大又聰明的姿態過上狩獵生活,從此正式進入肉食階段。然而,單靠狩獵技巧還不足以讓我們變成肉食愛好者,這仍需要更多的遺傳演化,人類才能消化更多的肉類、攝取更多的營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科幻成真!可終生髮光的植物誕生了
為什麼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