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有哪些說話技巧,學了之後會讓人覺得你很會說話的?

有哪些說話技巧,學了之後會讓人覺得你很會說話的?

—BEGIN—

有讀者後台問我,有什麼簡單而且能夠快速生效的說話技巧。

其實我覺得,很多所謂有用的技巧,都是個人背後自身能力深化後的自然流露。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什麼技巧都沒用。

當然,有時候適當跟談話對象互動一下,有一個「你來我往」的聊天氛圍,那麼就算你是一個口才不好的人,也一樣跟別人順利地聊下去。

在我們平常生活,真正要掌握的說話技巧,其實並不多;我們看了很多指導「說話文章」,能夠實際應用的技巧,也只是很少。

如果有什麼實用的聊天技巧可以分享,大概就是下面這些了。

技巧一:根據對方感興趣的心理傾向聊天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

當你懂得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待問題,你就擁有了高情商的談話能力。

因為別人最需要表達的地方,也就是他們最感興趣的地方。

你察覺到朋友正在為了不會寫作的問題而心生煩惱,你走過去,卻跟他聊起了你感興趣的經濟發展,你認為對方願意搭理你嗎?就算願意搭理你,是不是也只是說一兩句之後就快速結束談話呢?

很多人在與他人交流的時候,往往苦惱於不知道怎麼跟別人打開話匣子。

其實,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這個問題就能夠解決了。相反,只顧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那麼就很容易導致大家「尬聊」。

從寒暄入手,然後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期間再加插自己想談論的部分,一來一回,這樣的談話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如:

舉個例子,來看看紐約一家高級麵包公司――杜弗諾公司的經理杜弗諾先生是怎樣做的:

杜弗諾先生一直想把自己的麵包推銷給紐約某家大飯店。連續4年,杜弗諾先生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去拜訪這家飯店的經理,並且經常參加由這位經理舉辦的各種社交聚會。

為了促成這筆生意,杜弗諾先生甚至在這家飯店租了一個房間,住在那裡,希望能做成這筆業務。但是,儘管杜弗諾先生用盡了各種方法,還是沒能讓這位經理提起大筆在合同書上簽字。

「後來,」杜弗諾先生說,「我研究了有關人際交往的知識,決定改變策略。我決定要找到這個人的興趣所在,尋找他最關心、最熱衷的事業。」

「我發現他是美國飯店業協會的會員。不僅如此,由於他對這項事業抱有如此濃厚的興趣和熱情,他還被推舉為這個組織的主席。每次只要開會或舉行什麼活動,他不管有多忙,都會毫不猶豫地趕來參加。」

「於是,當我再次去拜訪他的時候,我開始和他談論有關飯店業協會的事情。你猜怎樣?我得到的反應之良好,簡直令人吃驚!他花了半小時和我談論飯店業協會的事情,整個談話過程中,他都精神飽滿,充滿熱情,而且聲音也非常洪亮。我由此看出他感興趣的正是飯店業協會的事情,可以說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在這上面。就在我離開他的辦公室之前,他勸我也加入這個協會。」

「在整個會談中,我都沒有對他提有關麵包的隻言片語。但沒過幾天,我就接到他飯店主管人員的電話,讓我把麵包的貨樣和報價單送過去。『真不知道你對這老先生用了什麼魔法,』那位主管人員在電話中對我說,『他真的是被你打動了!』」

所以,了解對方的興趣,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這種形式的聊天,就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引入到對話當中,既關心別人,也能夠讓自己有話可說。

法則二:懂得勾起別人說話的慾望

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的慾望。

即便是性格內向的人,習慣了沉默寡言,只要你懂得打開他們的話匣子,他們一樣會願意跟你分享自己的心聲。

所以,任何時候跟別人聊天,你一定要有一個「說話比例」的盤算,就是把自己和別人說話的時間調配好。

如果你是話題的發起者,那麼剛開始也許80%的時間你去說話,讓別人熟悉你的為人;慢慢地,你就減到60%的時間去說話;再接著,你就可以減到40%的時間去說話,把話語權交給對方,你自己就專心做一個傾聽者。

美國著名學者邁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人說話,這是不受人歡迎的原因之一。一般的人,他們只注重於自己應該怎麼說下去,絕不管別人要怎麼說。須知道,世界上多半是歡迎專心聽人說話的人,很少歡迎專說自己話的人。」

那怎麼才能夠打開別人的話匣子,讓他們有話可說呢?可以試著這樣去做:

1,別人沒話說的時候,用開放式發問引導對方打開話匣子。如:

最近你有沒有留意到XXX的新聞,聽說這件事對我們影響很大,你怎麼看?

2,別人說出自己的觀點時,你可以接著分享自己的看法。如:

我覺得這件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你想想它背後是有什麼勢力在操控著?我們普通人根本就很難深入其中了解到事實的真相。

3,根據別人的話語,從中提取關鍵詞用作給自己發問或者解讀。如「勢力」:

發問:你認為背後的「勢力」大概是什麼人,你了解到嗎?

解讀:對的,我也認為存在著某種「勢力」去操控著這件事的發生,因為不可能這些示威者會如此有組織地到處破壞。

當經過建立起彼此的交談氛圍,接下來你就可以分配彼此「問與答」的比例了。別人願意針對這個話題詳說,你就讓他說個痛快;別人如果對這個話題沒感覺,就通過發問轉換其他可以聊的內容。

與其自己嘮嘮叨叨說這麼多,不如構建一個順暢的聊天場景,讓別人發表自己的意見。

技巧三,表達的時候採取委婉的方式

與人相處,總會遇到跟別人的觀點不一樣的時候。

著名人際關係學家卡耐基認為,對於一些比較敏感、尖銳的話題,最好使用模糊語言,給對方一個模糊的意見,諸如用一些「好像」、「可能」、「大概」之類的詞語,顯得討論留有餘地,不要過分強硬。

確實如此。

除非是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要堅持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否則跟別人聊天,遇到意見不一的情況,都要盡量轉彎表達自己的看法。

跟別人聊天時,這個思考也一定要有。

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不方便直來直去地說話,如果一旦碰到一些敏感的話題而又不能不回答,這時最好的做法,就是巧妙運用模糊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讓大家都能夠「有台階」可下。

高情商的人,都懂得用模糊語言回答那些讓人感到難堪、尷尬的問題。

因為模糊語言的伸縮性很大,變通性強,而且語意又不明確,怎麼解讀都可以,故此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擺脫被動的局面。

模糊語言不僅能夠讓對話雙方在短時間內消除誤會和矛盾,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創造一個相對和諧愉悅的氣氛,使得交談順利進行下去。

很多情商不高的人,由於不懂得使用模糊語言,什麼都直來直去地說,就很容易導致聊天出現問題了。

想一想以下這個笑話,是怎麼使用模糊語言的?

某男子在女朋友的陪同下去看牙。醫生檢查了一下,問:「牙齒壞了,要拔除!」

男子為了在女朋友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裝得很驚訝地說:「拔牙的話,會不會影響到我考取直升飛機的駕照呢?」

醫生淡淡地說:「不會的!頂多會影響你在吹牛時,容易造成漏風!」

如果直接去說,你會怎麼揭穿這個男子的吹牛呢?

技巧四:適當袒露一些自己的缺點

你與人相處的時候,非常緊張壓抑,很大程度上是跟自己「完美形象」有關係。

你越是在乎自己塑造出來的「完美形象」,跟別人聊天時就越是放不開。

你跟這樣的人相處會覺得很累,別人跟這樣的你相處,也會很累。這樣子,誰能夠自然融洽地相處下去呢?

很多人以為跟別人相處,一定要留給對方完美無瑕的印象,一點小錯誤都不能犯。然而這種心理,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還會感染到對方,讓跟我們接觸的人也同樣有種坐立不安的壓抑感。

反映到行為上,不是導致自己不敢隨便說話,就是讓自己的言談舉止看起來很刻意的做作。而正正是這種狀態,就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交往。

我身邊有一位培訓師,講課很受歡迎,我問他有什麼心得。他說:「非常簡單,上課的時候,為了活躍氣氛,我會故意把一些常識性的東西說錯,還一臉無辜幼稚那樣。大家看到我這個樣子,相處氣氛就變得很輕鬆了。」

偶爾開一開自己的玩笑,自嘲一番,別人就會覺得你很可愛。就算有時候不小心說錯了話,你能夠主動道歉,什麼事情都沒了。為了維護自己面子而執著辯駁,這樣就顯得太霸道。

適當袒露一些小缺點,開玩笑說「其實我近來脫髮,所以不要盯著我的髮際線看」,或者「聽我唱歌的人,近來都進了醫院躺著,你們還要我唱嗎?」。

這種自嘲式的聊天,就能解除對方的防備心理,從而讓對方繼續輕鬆的跟你聊下去。

技巧五:適時重複對方的說話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渴望被肯定」的心理。

故此,你說出來的話,要是被對方認可認同,你這種心理就會得到滿足,從而產生愉悅感。如果跟別人相處的時候,你也能夠肯定一下對方,對方想必會非常感謝你。

這其中有一個做法,就是重複對方說的話。

例如朋友跟你說自己昨天完成老闆吩咐的一項任務,提升了公司的業績。那你搭話說:「你說你透過自身的能力,幫助老闆完成了一項任務,讓公司的業績獲得提升嗎?厲害哦!」

就算你重複說出的意思,跟對方話語的意思沒有什麼不同。

千萬不要認為這種重複對方言談的做法是浪費時間。因為這個做法表現出兩個特徵:

第一,表明你在認真聽對方說話;

第二,表明你在理解對方說話的意思。

有時候對方說了一些話,你不明白,然後你用自己的語言把對方的意思重複一遍說出來,整理出清晰的頭緒。

這樣做不但讓自己更加理解話語的意思,而且還能夠激發對方願意傾談的慾望。對於構建良好的人際關係,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別人跟你訴苦說出自己的情況,你說:「我知道你現在很傷心,那些情況肯定會讓你感到很難過。」對方就會覺得你在認真聽他說話,表明你在關心他。

想要學會安慰別人,你必須懂得了解對方的難處;而想要了解對方的難處,你必須學會傾聽;想要學會傾聽,你肯定要知道對方在說什麼。

而適時重複對方的話語,就能夠做到上面這幾點。

技巧六:根據彼此的社交距離去交談

你希望同事下樓吃飯,順便給你買一瓶飲料,以下哪幾種說法會更好?

A:張明,等一下你下樓吃飯,給我買個飲料回來。

B:張明,等一下你下樓吃飯,可不可以順便給我買個飲料回來?這裡十塊給你,謝謝你啦!

C:張明,聽說你等一下要下樓吃飯哦,那你幫我買個飲料回來怎樣?拜託你啦,我不想下去啊!求求你好不好?

不同的表達,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這種心理感受,卻又跟我們的社交距離息息相關。

根據社交距離跟別人交談,你的言辭用語,也要進行適當的調整。一般情況下,面對不太熟悉,社會地位又相差不大的人,就盡量選用第二種說法。既不會讓別人覺得你高高在上,也不會自我貶低那樣,需要去哀求別人。

其實社交距離,無時無刻都會存在。你跟家人可以借10000塊,但跟朋友也許只能借1000塊;跟相熟的同事可以相互幫忙,但對於關係還不熟絡的人,你貿然麻煩別人,可能就會超出彼此社交距離的行動範圍。

應用在說話上,也是如此。跟相熟的朋友,你可以隨意開玩笑;但面對其他關係不熟的人,你開的玩笑,也許就會對別人造成冒犯。

任何時候,懂得根據社交距離來談話,隨著關係的發展,慢慢變換和調整說法,你才能夠做到真正的高情商。

轉自:陳慕妤

聲明:本公眾號尊重原創,素材來源於網路,好的內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萬能哥

一起,助身邊人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父母世界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學習珠心算?原來學習後這麼多
每日學古詩:我們今天來學古詩《江上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