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

Terrible Two,孩子的第一次獨立宣言,你懂嗎?

Terrible Two,這個詞語大家都不陌生了吧,泛指接近2歲開始熊孩子的一切臭脾氣、撒潑、無理取鬧、大哭大叫。

總之,對於孩子性格脾氣,我們搞不定的一切都可以用這個名詞作為推脫。

但我們有沒有真的靜下來仔細想想,這些熊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

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1、孩子天生需要關注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希望得到關注,如果他們沒有及時得到關注,他們就會用負面的行為來尋求關注,比如尖叫、大哭、打滾撒潑、黏人等等。

的確,當孩子這樣時,我們大人必然會去關注他們,不是嗎?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想想我們以前談戀愛時,誰沒有過故意發脾氣、故意「作」來獲得另一半的關注呢?

父母如果可以提前主動地去孩子的「關注需求賬戶」存款,那孩子出現用負面行為來索取關注的幾率就會小很多。

而最好的儲蓄方式就是「高質量陪伴」,比如每天花10分鐘不帶任何功利目的的和孩子大笑玩耍、和孩子一起專心致志地搭積木、玩粘土等。

2、孩子天生需要權力

從孩子出生開始,我們就為他們決定一切,從什麼時候吃飯、吃什麼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去哪裡玩等等,孩子可以決定的事情少之又少。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自我意識增強,他開始慢慢希望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世界。

但由於他們的語言還無法很好地表達自己這方面的意願,於是他們就會感到沮喪,就會用極端的行為來表示抗議和宣布自己的「主權」。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家裡越是寵愛的孩子,脾氣越差,越難管教,其實真正的原因就是:

你給的愛不是他想要的,當孩子想要尋求獨立和權力時,你卻事無巨細樣樣包辦。

因此,從1歲開始逐漸教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幫助孩子獨立很重要。

「關注」和「權力」缺一不可。

拿小D舉例,她從小到大不缺少「關注」,至今很多醫生看到她都會由衷地說,儘管是早產寶寶,但她真的很有安全感,是個被愛充盈的孩子。

但我之前就忽略了「權力」,我還一直把她當成印象中那個小小的弱不禁風的寶寶,而忽略了她現在開始希望自己做主了。而這就成了小D大發脾氣的導火線。

我現在會教小D回家後自己洗手;出門前自己拿鞋子穿上等。

同時,對於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情,可以給孩子一些選擇權,比如,早餐吃麵包還是麥片;今天衣服穿紅色還是綠色。這些都是讓孩子感覺自己是在決定自己的生活。

2

我們該怎麼辦?

滿足了孩子「關注」和「權力」的需求後,並不意味著就100%孩子不會發脾氣了,這是不現實的。因此,我們也需要提前學習如何應對這樣的情況。

1、自己保持冷靜

"Terrible two"的孩子發脾氣再也不像小時候只是哭幾下了,他們會在地上打滾、亂踢、大叫、打人、摔東西等等(只要你能想到的,他們都會做,而且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停下來的)。

如果這樣的情況恰巧又是發生在公共場所,我們就會更迫切希望孩子可以立即停止哭鬧。這樣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我們也被惹怒了,發脾氣了。

經常見到的情景就是,孩子大哭,父母虎著臉大叫,「再不停,我不要你了!再不停,我打你了!」 有的甚至就直接上手了。

但其實這樣就是兩敗俱傷,根本沒有解決問題。

很多父母也會說,道理都懂啊,但熊孩子一鬧,我就是控制不住。我自己也發過脾氣,明白那鍾三秒鐘火氣騰騰騰上來的感覺。

我現在自己使用的一個招數就是「假裝平靜」(fake it until you have it)。每次遇到小D出現這樣的情況,我立即會提醒自己,「我現在發脾氣也解決不了問題。」

同時,我會把聲音放低,語調變得更加溫柔,她哭得越大聲,我得語音語調就越低越溫柔。

這個方法對我很有效,很多時候導致我情緒失控的最後一根稻草就是聲音變大,對小D開始大吼。

經過多次以後,我現在慢慢已經可以很平靜地應對這些情況了,而且我發現當我越平靜,通常我可以越快地解決小D發脾氣的問題。

2、陪伴卻不干預阻止

對於孩子非常激烈的發脾氣,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用語言希望孩子停止,對於正在經歷情緒波動的孩子來說,任何話他們都是聽不進的,而且通常會讓他們變本加厲。

美國有調查研究顯示,處理孩子正在發生的發脾氣,最好的方法是陪伴卻不干預阻止。

通常,我會陪在小D旁邊,不做任何事,有時小D發泄完了就好了。

有時,她的哭鬧持續時間長了,我就會清楚且平靜地對她說,「我知道你很難過,你想出去玩,但現在天黑了,我們不可以出去了。」

這裡很關鍵的是,我們的語音語調、表情和肢體語言都需要平靜且堅定。

這一切都是在和孩子傳遞,父母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你即使這樣大哭大鬧仍然沒用。

如果發生這個情況的時候正好在公共場所,為了避免打擾大家,可以把孩子轉移到一個安全的地方再進行(比如抱起走出餐廳)。

3、事後談論

當孩子平靜後,記得要第一時間把孩子抱起來,可以親親她,讓她知道「媽媽還是愛你」,同時也是讓她知道好的行為是值得鼓勵的,這其中包括了她可以讓自己情緒恢復。

之後,非常重要的是用簡單的語言複述一下之前發生的行為:

「我知道你剛剛很生氣,因為你想出去玩。」(幫助孩子用語言定義自己的情緒)

「不好意思,我剛剛無法理解你,因為你一直哭,我不知道你要什麼。」(讓孩子明白語言表達比哭更加直接有效)

2

規則與愛並行的長期親子關係

面對孩子年齡漸長,脾氣漸大,我們經常會出現兩種極端,要麼簡單粗暴地打罵,要麼就毫無原則地妥協了。

「他一直大哭大叫,我無法忍受,我就修理一頓」。

的確,作為成人,我們要求一個小孩子停止做一些事,我們總有辦法,打罵是最直接的,但這也是最傷害親子關係的手段。

「算了,他還是孩子,就滿足吧,以後大了再講道理。」

要知道,如果現在這樣一個2歲不到的小孩發脾氣都可以左右我們的原則,那你就該想像得到,16歲那時她會如何利用這一點來提出更多不合理要求了。

這兩種極端歸根到底的原因就是,面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總是想「立即解決」。

所謂的"Terrible Two"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次出現的獨立宣言,但絕不會是最後一次,之後還會有"Horrible Three"、青春期叛逆等等等等。

因此,我們需要從第一次開始,就認真地考慮如何應對,把這個作為建立規則與愛並行的長期親子關係的契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說出你對兒科醫生的看法,讓世界變好一點點!
黃磊幫五歲女兒洗澡遭質疑,異性親子關係界限如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