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從生存到生活,由一餐飽飯,一間屋舍開始

從生存到生活,由一餐飽飯,一間屋舍開始

01

我們明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卻一直在忽略,知道身體出現問題後,追悔莫及。

都知道靈魂的重要性,可我們似乎喪失了靈魂。

這段時間,我的身體有些不適,雙腿灌鉛一樣沉重,每邁開一步都感覺無比艱難,腦袋變得特別沉重。

不知道未來何去何從,宛如一具行屍走肉。

最近看《皮囊》這本書,內心有些感觸。

如果皮囊壞了,我們還剩下什麼?

很多人覺得可能一無所有了,可我覺得還有靈魂,一個人只要還有靈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不會那麼累。

開篇,李敬澤的序就成功地打動了我。

是的,我們這具沉重的皮囊下還有靈魂,而脫去了皮囊的靈魂或許也只剩下遊盪。

那些古人筆下的遊魂,終不過是想再得到一具皮囊,轉世為人。

阿太的要強,帶著孩子氣的倔強,也透著因衰老而失去價值的不甘。

倔強的老人,因為摔倒而不得不卧床哭泣,不是因為疼痛,而是因為被困住了,動不了了。

同樣,父親因為中風偏癱亂髮脾氣,也不是因為病痛,只是因為被困住了。

我們總以為,身體的感知,是我們生活的好與不好的最終檢測者,而阿太卻說「肉體只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曾把年幼不會游泳的舅公,扔進大海。

一次又一次,在旁人眼裡只看到她的狠厲,卻沒有體會到她對生活的洞察力,如此的狠心,不過是想讓生在海邊的兒子,變得強大有力,才能接受海的饋贈與打擊。

我們還以為,靈魂的追求都是為身體舒適服務的,所以我們用辱罵、鞭打別人來救贖我們殘破的身體。

生活總會教給我們很多東西,而真理卻被眼前的舒適掩蓋,沒有了靈魂的皮囊,沉重而破敗,就如沒有了皮囊的靈魂,縹緲如煙……

02

關於靈魂的話題,人們總感覺矯情,從而嗤之以鼻,在那些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裡,談論靈魂總感覺有些滑稽而可笑。

生存考驗著我們的皮囊,靈魂就變得渺小。

亂世中,為求一餐溫飽,打家劫舍者,也能因分享而得到劫富濟貧的讚譽,貧困里為保一家性命賣兒賣女者,也能心安理得度日。

是非對錯,在生存面前開始變得模糊不清,而靈魂也遊離在了皮囊之外。

從生存到生活,由一餐飽飯,一間屋舍開始。

人們不再需要為溫飽而活著,肉體逐漸變得沉重,沉重到讓靈魂無處安放,追求到生活的安逸後,有人停步不前,有人繼續前行,靈魂開始有了分別。

人們把這種與眾不同的靈魂,稱之為有趣的靈魂。

年輕時候的我,按部就班的走著,念書、工作、結婚、生子。

在每一個年齡段,做該做的事情,沒有波瀾,沒有驚喜,也沒有痛苦。

偶有因為心裡升起的煩躁,而感覺生活無味時,也說不清楚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生活給了我第一個挫折時,我忽然明白了,就像被什麼東西擊中那個一直蒙著我眼睛的布,讓我看清了我的憂慮。

那是一次公司進行崗位調整,有人提議將我調至哪個更重要的位置上去,同事間也傳得紛紛揚揚。

事情彷彿一切都順理成章,毫無懸念,然而結果卻讓我成為了一個笑話。

是我不能勝任嗎?

表面上滿不在乎的我,總在深夜問自己,我知道不是的,那是哪裡的問題呢?

原來,雖然是同樣的條件,同樣的經歷下,但我的精神沒了追求,換句話說靈魂變得暗淡了

03

關於我的那次落選,或許並不能真正的歸結到靈魂上。

但是,我想表達的是,無論因為什麼開始提升靈魂的內在,都會讓我們的皮囊變得更加優秀。

雖然皮囊不是用來伺候的,但是皮囊的舒適,才能讓我們心無旁騖地去提升靈魂。

人生,看上去相同卻也不同。

每天努力去做一件看似沒有用的事,往往會在以後的日子裡,成為你的籌碼。

就像書中的阿太,能在92歲的時候上房修補漏洞,那是因為她從來不圖安逸的。堅持人活著,就要有動起來的成果。

就如,母親能用不足90斤的身體,維持飽受挫折的生活,那是因為她堅持愛的結果。

「生活,從來就不是個太好的觀看者,它像一個苛刻的導演。它用一個個現實對我們指手畫腳,甚至加進很多戲碼,似乎想幫助我們找到各自對的狀態。」

《皮囊》這本書里,是這樣寫的。

對於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小說里的事情或許也曾經歷過,或許比那個更加慘烈讓人悲傷,而經歷了悲傷後的我們,卻有了不同的生活。

「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不要讓悲傷將你打到,也不要讓安逸將你拖入無望而無趣的未來。

餘生不長,願你有一副好皮囊,也有一個有趣的靈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末小北 的精彩文章:

《半個喜劇》:有太多打拚的人,活在別人的「恩賜」里,難守底線
女人婚姻里的「三怕」:精明算計的婆婆,慫包丈夫和不靠譜的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