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越是聰明的人越明白,有三種人「不能幫」

越是聰明的人越明白,有三種人「不能幫」

社會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理論:社會交換理論。

它對社會交往中我們的付出與收穫進行比較:那些能給我們提供最多利益的人是對我們吸引最大的人。

而我們與他人交往也會互相幫助,盡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同時也希望他人能幫助自己。所以人類社會的原則是互相幫助的,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當然這種幫助不僅局限於經濟上也有情感與精神上的相互支持。

但是總有人在交往的時候,發現自己對他人的幫助不僅沒有讓對方感激,反而覺得你多管閑事。

所以社會心理學家建議大家,在決定幫忙之前弄清楚事情的情況,明白這個忙到底應不應該幫,有沒有必要幫?

通常來講,樂於助人是一件好事,無論是施助者還是被助者都能感受到溫暖的關係。而有三種人,幫助他們的時候應該小心謹慎。

自尊水平低下的人

大多數人喜歡自己,也有人並不喜歡自己。

我們對自我的評價構成了自尊。如果對自己能力和特質持正面評價,自尊水平就高。如果懷疑自己,自尊水平就低。

社會學家調研後發現,高自尊的人一般比低自尊的人活得更健康更幸福,良好的自我感覺有益於身心健康。

那些自尊心強烈的人就是高自尊水平的嗎?其實不然。

高自尊水平的人善於處理身邊人際關係,也能被他人更多的積極關注。

但是那些不能吸引到他人關注,很少有人喜歡他們的人,自尊水平更為低下,而他們也更加在意外界對自己的評價。這種人內心敏感,心理邊界明確,喜歡用陰暗面去揣測他人。

例如,當他正處於事業低潮或是剛分手的時候,如果你想安慰他,就一定要仔細思考,如果你的話語稍有不慎,對方會認為你在嘲笑他、貶低他。

如果你的社會地位比對方高太多,你對他的關心會被認為是一種炫耀或者地位上的踐踏。

此時你的好心成了驢肝肺,不僅費盡心思,還自討沒趣。

面對這種人,即使你想要主動幫助,也要等到他們主動開口以免誤會。並且在幫助他的過程中仔細斟酌每一句話、思考每一個行為動作是否合理。

不懂得回報的人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在一個小學裡,學校每天都會給學生提供午餐,午餐里包含了一顆雞蛋。

小蘭因為不喜歡吃雞蛋,便每天將雞蛋送給了小麗。最開始,小麗都會向小蘭表達感謝,到後來,小麗已經習以為常。

直到某一天,小蘭沒把雞蛋給小麗,而是給了其他人。

小麗居然氣沖沖地質問小蘭:為什麼今天雞蛋不給我?

在生活里這樣的人有很多,最開始你幫助他們,他們會對你有感激之情。而時間一長,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幫助,反而覺得理所應當,甚至提出更多過分的要求,只在乎自己的感受。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具有超強的依附與適應能力,當他長時間處於同一種被幫助的狀態,他就習慣了你的付出,你的價值也會在他心中降低。

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我們懷揣著好心,也不要一味的不求回報的幫助他人。

不願改變的人

社會中那些不求上進的人就像扶不起的阿斗,他們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安於現狀,即使過得不好也不願意改變。心理學認為我們如果在交往中對一個人付出情感與幫助越多,我們就會越喜歡他。

沉沒成本認為: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還要看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正因為我們傾注了對方太多的心血,所以更無法捨棄對方。

對於那些不上進的人,其實我們給予幫助,他們的生活依舊如初,不曾有絲毫改變。

在幫助了他們之後,卻對他們沒有一絲作用,反而費盡自己的心血。這時你會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白費苦心」。

雖然我們幫助他人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人心難測,為了避免我們的好意被他人曲解,在我們想要幫助他人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對方感受,也要考慮到我們所採用的方式方法是否合理。

幫助他人的同時也讓自己感到快樂,才能真正的實現雙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常把這四句話掛在嘴邊的人,多伴有暴力傾向,請保持距離
60歲左右的老人有多少存款算正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