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韓國發現一封清朝書信,揭開吳三桂降清真相:吳三桂太冤,他沒有投降

韓國發現一封清朝書信,揭開吳三桂降清真相:吳三桂太冤,他沒有投降

「吳三桂在山海關降清」,這在清朝成為一樁公案,吳三桂也因此遭到千古罵名。在清朝編寫的《吳三桂傳》中,對吳三桂降清的過程做了很清晰的記載。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皇帝弔死煤山,原本進京勤王的吳三桂途中聽到崇禎皇帝自殺了,立即率領5萬鐵騎返回山海關。

很快,吳三桂寫了一封信給睿親王多爾袞。在這封信中,吳三桂希望能「借兵復仇」,理由是在北京的父親吳襄被刑拷問追餉、愛妾陳圓圓被霸佔以及家產被李自成洗劫一空,國讎家恨。吳三桂在結尾處寫道:「乞念亡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直入中脅西脅,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者,豈惟財帛?將裂土以酬,不敢食言! 」

吳三桂寫得再體面,充滿著「國家大義」,可也掩蓋不住這是一封投降信的事實。這封信沒寫多久,吳三桂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打開山海關,引清軍入關。這些事件,都能在清朝官方史書中找到。我們知道,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清朝官方一定掩蓋了一些歷史真相,何況清朝編修明史時就進行了大量篡改。

明清之際,朝鮮多次派出使團,成員多次將所見所聞著錄成書,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燕行錄》,目前收藏在韓國博物館裡。近些年來,韓國歷史專家將《燕行錄》翻譯出版,我們從中發現一封名為《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王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

這封信寫於吳三桂在雲南起兵造反後,身為清朝安遠靖寇大將軍的尚善在岳州前線跟吳三桂死戰。此時的尚善完全沒有必要替吳三桂說話,他斥責吳三桂反叛的罪行,「王(吳三桂)在明時,不過一總兵官耳,國破不降,而能請兵滅賊,以復君仇者,可謂盡忠於明室矣。」

這裡面寫的很清楚,吳三桂只是向滿清借兵,沒有投降。誰才是打開山海關讓清軍入關的真正主謀呢?這個人就是薊遼總督王永吉。崇禎末年,吳三桂和王永吉多次希望放棄寧遠城,因為當時寧遠已經成為一座孤城。

崇禎皇帝就是不同意,直到三月六日才以手詔的形式向王永吉下令「撤守寧遠,入衛京師。」按照明朝的規章,皇帝手詔需要御前太監親自送到王永吉手上,而王永吉的衙門設置在河北遵化,這裡距離北京城有350里,最快要3天時間。

三月九日,王永吉接到崇禎皇帝的手詔時,立即出關寧遠城。然後,王永吉又從寧遠城返回山海關,這一來一回的距離有800里,同時要需要把寧遠50萬民眾來走。史書記載,王永吉是三月十六日抵達山海關的,而吳三桂則 三月十九日率部抵達山海關。

據《明季北略》和《平寇志》的記載,王永吉是在四月十七日率領三十人南下,而向清軍借兵的事件發生在四月十一日。筆者認為,王永吉深知清兵入關風險極大,因此先借故離開,直接把「降清」黑鍋丟給吳三桂。因此有專家表示,「我們都錯怪了吳三桂,是清朝在抹黑他。」

參考資料:《明季北略》、《平寇志》、《貝勒尚善寄吳三桂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80年代乾陵:黃巢40萬大軍都挖不動,考古專家稱地宮至少有500噸文物
中國美女教授,接連破譯美國兩大最頂級密碼,直接獲得國家717萬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