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不光是成年人,孩子,其實比我們更需要安全感!

不光是成年人,孩子,其實比我們更需要安全感!

文 | 兩口育兒(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父母認為給予孩子足夠的物質基礎是最重要的。其實不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理建設往往比物質需求更加重要。

由於父母缺乏對孩子的心理建設,很容易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其中非常典型的就是——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石,是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麼到底應該怎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呢?

首先,家長必須要學會分辨孩子到底是不是真的缺乏安全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表現讓自己誤以為他缺乏安全感。

例如:

6-9個月,極其害怕與陌生人的接觸,排斥來自陌生人的觸碰,一見到陌生人就哭。

15-19個月,非常依賴媽媽或者爸爸的陪伴,只要爸爸媽媽不在自己的視線中就會痛哭不止,不肯睡覺。

2歲,沒有爸爸媽媽陪,就不主動爭取。在與外界的交際,或者需要他自己主動爭取一些東西的時候,孩子會要求爸爸媽媽陪在身邊。一旦爸爸媽媽不在,就會變得畏手畏腳,不敢主動。

3歲,不願意去幼兒園,哭著喊著要回家。

那麼這些癥狀的出現一定代表著孩子缺乏安全感了嗎?

實際不然,這些癥狀的出現只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階段對自己認知以及外界認知的不斷變化。

這是一個探索新階段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結果。比如:寶寶一見到陌生人就會大哭不止、排斥、恐懼。只是因為孩子的認知到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在之前的時間裡,寶寶接觸最多的人就是爸爸媽媽,對於陌生人的認知寥寥無幾,所以到了必須要去接觸陌生人的這個階段,難免會發生許多的不適應。這樣的行為是因為他正在逐漸建立自我保護意識的體現,所以這個癥狀在寶寶一歲後基本上都會消失。

再說對於爸爸媽媽過分的依賴,是因為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所以他們將爸爸媽媽當作是一個安全性的象徵,只要自己的父母在身邊,他們就認為是安全的,他們感到安心,也更加願意去爭取。

所以寶媽們在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地去引導,然後觀察這些癥狀在孩子之後有沒有得到緩解或者消失。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

根據約翰鮑勃的依附理論,即孩子一生下來就會本能地依賴母親,以此來保護自己、生存下來。他會有自己去跟外面進行交流的一套,並學慣用更有效的方式參與社會關係。從上文中可以得知安全感的來源,其實是孩子與父母形成的依戀關係。

著名的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在鮑勃的依附理論上,進行了「陌生人情景實驗」。

實驗中,由母親帶嬰兒進入實驗場所(陌生環境),實驗中不會去打擾母親和孩子的相處。到一定時間就讓母親離開,讓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待上一段時間。等過一段時間再讓母親回來,然後觀察孩子對於母親回來的反應。

在這個實驗過程中,觀察者一直在記錄寶寶的反應,並根據寶寶的反應界定了親子關係的三種關係。即:安全性關係,矛盾-焦慮型關係,迴避型關係。這三種關係主要由母親與孩子的親疏關係來決定。

實驗發現,當母親對於孩子越盡心盡責,孩子對於母親的反饋以及處理陌生環境的態度,就會越積極開朗。

那麼,家長只需要觀察父母離開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反應,就可以大致知道自己和寶寶處於哪一種關係中,然後去分析孩子的安全感問題。

安全型:這類寶寶因為父母的關心、負責,安全感非常的足。

這類的孩子會非常樂意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矛盾-焦慮型:這類孩子是缺乏安全感的,因為父母態度變動大,時冷時熱,讓孩子在這段關係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安全。

這一類的孩子特別害怕陌生的環境,接觸陌生的人,羞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迴避型:這類孩子由於父母的冷漠,導致他們對父母並沒有太多的依賴,甚至已經有了排斥,厭惡的情緒。

這類孩子不僅不會跟父母表達自己的喜怒,喜歡隱藏自己,也不會去渴望父母的安慰。因為他們知道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十分冷漠,所以他們不敢去表達自己,害怕自己得不到回應會失落,乾脆同樣用冷漠來偽裝自己,給自己帶上了厚厚的盔甲。

為什麼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其實並不能用什麼東西去衡量,但是安全感在孩子的成長中卻又不可或缺。

對於孩子來說,安全感是一扇無形的玻璃。

雖然這塊玻璃看不見摸不著,但只要有這塊玻璃在,他們就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成長路上的挫折。

因為他們有這個意識,無論自己碰到什麼樣的狂風暴雨,只要頭頂的玻璃足夠結實,就完全傷不了他。

相反,喪失了這塊玻璃的孩子,他們在本應該親密無間的關係中,受到了冷落和傷害,以至於他們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已經喪失了信心,變得畏手畏腳,甚至封閉自己,不願意和他們交流。

安全感,從某一方面上來說,其實是家長給予孩子的信心。

這份信心支持著他們交到人生中的第一個朋友,鼓勵他們完成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講,以及往後的許多許多事情。

當家長發現孩子缺乏安全感該怎麼辦?

一、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

從上述實驗中其實並不難發現,孩子的安全感很大一部分取決於家長的關注度。

在某種程度上,家長給予孩子的關注度就是家長給予的愛意,孩子不能精準的分辨家長的其他行為,是不是對他的關愛。

即便爸爸媽媽給孩子吃再昂貴的奶粉,穿再貴的嬰兒服,孩子也並不明白這些東西所承載的分量。

昂貴的奢侈品和便宜的地攤貨,在孩子眼裡是完全無差別的,唯一能讓孩子直觀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就是爸爸媽媽對自己的關注是否足夠多。

孩子分辨不出穿的衣服有多昂貴,但是卻可以感受到爸爸媽媽換衣服時候的溫柔和耐心。

當然,孩子也會用很多方式來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希望可以得到父母的關注。所以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即便是在襁褓中的寶寶對於情緒的感知也是非常敏感的,他能精準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是高興還是憤怒,所以家長在孩子面前學會控制自己的負面情緒是非常必要的。

大家都知道,照顧寶寶是非常辛苦的事情,經常日夜顛倒,睡著睡著就被孩子的哭聲驚醒更是家常便飯。

很多新手父母由於不能及時適應生活中的巨大改變,因此經常會變得煩躁,抑鬱甚至是歇斯底里。甚至會有父母把這種負面情緒毫無保留地在孩子面前呈現。

也許父母自己本身覺得並沒有什麼,但實際上孩子可以感知到父母的焦慮和不耐煩,經常處在這樣環境之下的孩子會非常沒有安全感。

一個經常處在焦慮,爭吵中長大的孩子會更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加里寧曾說:「世界上任何人都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對於人的心理上的各種微妙變化更富于敏感的了。」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明白父母的焦慮,實際上他們不僅可以感知到,而且會比成年人更加敏感。所以想要孩子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學會不讓自己的情緒失控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多陪伴孩子

剛出生的孩子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所以他自然而然會對經常照顧自己的人建立依賴性關係。

現在的父母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職業,為了不影響自己工作,很多父母會選擇請一個保姆,或者讓家裡的長輩幫忙帶孩子。

但是別人的照顧再好終究抵不過爸爸媽媽的陪伴,爸爸媽媽給予孩子的關愛是旁人無可替代的。一般寶寶在三個月的時候,就可以看到或者聽到不同人的聲音,並以此來分辨家人。

如果父母經常不陪伴孩子,久而久之,與孩子的關係就會變得陌生、生疏,孩子也會因此缺乏安全感。

所以不管父母的工作有多忙,每日的親子陪伴時間一定要有保證。

結論

安斯沃斯的實驗結論,所表達的無非是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父母是否盡責。

既然父母選擇把這個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起碼就要承擔起一個生命的重量,父母應當教會他如何用眼睛去觀察這個世界,如何用一個個音節匯聚成語言。

一個有安全感的孩子,會在摔倒的時候撲到爸爸媽媽的懷裡尋求安慰;

會在碰到無法理解的事情時,不掩飾自己的疑惑;

會在得到心愛的玩具時,積極地向身邊的人傳遞自己的開心。

因為得到了足夠的愛意,所以他們也願意向其他人釋放出最大的善意,才願意去探索前方的新世界。

【暖心寄語】

生而不養,是為失格。生而不教,是為失職。說一千道一萬,其實父母的耐心和關愛,才是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兩口育兒 的精彩文章: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害了多少孩子?尊重才是父母的必修課!
孩子智商高不高?看他是什麼血型,這兩種血型搭配最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