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北大教授錢理群: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一個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一個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心理學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解釋為:通過精心裝點自己的外在,用行動掩飾自己真實目的。

其實指的就是一切活動都以對自己有利的原則為核心,去追求物質生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的人。

我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曾經在武漢大學理想大學專題研討會上說:

我們很多大學,包括北大在內,正在培養著一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而這種人一旦掌握權力,比一般的貪官污吏危害更大。

的確如此,那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著高智商、善於隱藏情緒配合他人從而達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為什麼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了?

價值觀缺失與人格缺陷

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Hare認為,那些利己主義者多半是反社會型人格。他們就如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魅力無限,實則內心毫無道德觀念。

而關於利己主義的談論,心理學利己主義與倫理學利己主義又不同。

心理學認為,利己主義只是關於人的本性,或是關於人的心理的描述性理論,並不是規範性的理論。所以在人們談論利己主義時,會有兩種不同的聲音。

贊同利己主義的人認為,那些所謂的「利他」都是虛偽的、假情假意的模樣。人都具有利己性,這是人類本能自私基因的體現。

另一方面,支持利他主義的人認為,那些只為自己考慮的人不具備共情能力,他們也很難體會到他人的痛苦,這是用道德對利己主義進行批判。

共情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這就導致每個人的共情能力有所差異。一個有著強大共情能力的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體會他人在特定場景下的不同感覺。

因為更能理解他人,那些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更多的給他人支持與幫助,他們的幫助不以得到回報為目的,他們也不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指責他人。

而那些利己主義的人,想方設法的通過自己對他人所謂的善意來獲得物質或精神的獎勵。

幫助他人並不是出於共情與憐憫之心,而是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能對物質名聲權利有所追尋。

古斯塔夫·勒龐 在《烏合之眾》中說到:人容易受到群體的影響。

為了獲得安全感歸屬感,個體會拋棄是非,將智商拉低到與群體一個水平去迎合他人。

由於信息多元化時代的到來,這些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了大量傳播價值觀的機會。那些價值觀還未完全成型的年輕人將其奉為真理,缺乏獨立思考。

社會風氣漸漸受到他們的影響,開始激進、偏頗。

我們需要時刻警惕,不要被利己的觀點佔據內心,在利益的選擇中迷失自我。我們要清楚,那些所謂的利息主義,只不過是凡事為自己考慮,做每件事都具有目的性,利益是他們唯一的動力。

他們沒有信念,也沒有原則,只要能有利益所圖,他們就能放下一切。他們所謂的精緻不過就是假裝合理情況下的絕對利己主義。

心理利己主義可以獲得更多利益

所有的人類行為都是自我關懷。所以那些心理利己主義的人,只是追求可以滿足自身利益的東西。

而人類本能具有利己性,所謂的那些「無私」的行為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對他人不求物質回報的幫助,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對我們說一句謝謝,幫助他人會讓我們有價值感的滿足、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當一個人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他就會感到開心愉悅,但是在滿足了慾望後就會感到空虛、迷茫。這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多樣化的時代,我們需要遵守自然規律與現實邏輯,不要被利己主義掩埋了本來的事實。

在我國教育產業化的趨勢愈發明顯。

大學生越來越多,工作崗位卻越來越少。學生面臨很大的就業與發展問題。

在我國大多數大學裡,課程設置里教學內容很多,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等到大學生畢業之後,獨立自主能力低下,缺乏創新合作精神。

這都是應試教育的結果。軍訓其實對當代大學生素質教育極為重要,更應同理論實踐相結合,不要被所謂的「利己」迷失了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永遠不要嘗試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去迎合這個社會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不合群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