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口吃的原因

孩子口吃的原因

導讀

2-3歲是孩子口語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父母卻發現孩子突然口吃了,很是憂慮。其實,兒童時期出現的口吃現象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口吃,只要沒有器質上的問題,是無須擔心的。

媽媽講述:孩子口吃了

女兒萌萌3歲,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還不口吃,最近兩個月她突然變得結結巴巴,一個詞往往會重複好幾遍。有時候想說話,小臉憋得通紅卻怎麼也組織不好語言,表現得還很著急。她小的時候,由於個別發音不準確,我們曾批評過她,隨後她就出現說話不連貫的情況了。一開始,我們都極力幫她糾正,鼓勵她大膽地表達,每次她要說話時,我都會提醒她該怎樣說,每天還抽時間集中訓練她說話,但是持續了一段時間後並沒有明顯的改善。我很苦惱,擔心女兒的口吃會變成頑固性的,我該怎麼辦?

? ? ? ?

孩子講述:口吃有原因

? ? ? ?

口吃是一種言語流暢性障礙,表現為言語間斷、重複和延長等現象。通常情況下,口吃患者說或讀單個詞語的時候可能看不出有口吃現象,但是在自發性的講話或文章閱讀過程中,尤其是在句子開頭,他們的言語往往會出現不流暢。

? ? ? ?

口吃常發生在2~5歲左右。此時,正是兒童言語和心理發展最迅速的階段。兒童對周圍興趣逐漸擴大,辭彙也逐漸豐富起來。但是,因為言語功能還不成熟,不善於選擇辭彙,聲音互相連接不太流利,因此,說話有時表現為遲疑不決、重複。這是生長發育的一個自然現象,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消失。而因精神因素,不良的生活條件而引起的口吃,就是一種特殊的神經功能病狀。

? ? ? ?

1、"我"的模仿和暗示。

大部分口吃患者是在幼小時學別人的口吃學來的。兒童期正是學習和掌握語言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心理特點之一是模仿性強和易受暗示。當親友、同學和鄰居中,如果有口吃的人,就會成為模仿的對象。

? ? ? ?

2、"我"心理因素所致。

? ? ? ?

大量事實表明,兒童口吃是兒童受驚、被嚴厲斥責、懲罰、嘲笑、環境突然發生變化、父母雙亡或離異、家庭不和睦等情景下引起的恐懼、焦慮情緒的結果。由於突然或持續驚嚇而引起口吃者不少見。在一些突然引起震驚、恐懼的事件之後,一些令人毛骨悚然的經歷,例如遇見某種動物,聽了鬼怪的驚險故事,因而引起驚恐等等之後,可發生口吃。口吃可能在受驚恐的當時發生,也可能是在受了驚恐之後幾小時或幾天之後出現,有時是經過沉默階段再出現的。

? ? ? ?

3、疾病對"我"的影響。

如與發音、對語言理解甚至讀書寫字有密切關係的神經系統發生障礙;如小兒癲癇、麻疹、熱病、腦病、百日咳、猩紅熱、膿症、鼻炎、扁桃腺發炎或肥大等等,以及耳鼻喉科的疾病,多少都能使呼吸和發聲受到影響。

? ? ? ?

4、"我"受遺傳影響。

口吃與遺傳、大腦兩半球優勢或某種功能障礙有關,與語言神經末梢缺陷有關。口吃患者的家族常有口吃歷史。此外,特色療法認為,說話結結巴巴的原因主要在於患者身體上某些負責發音的肌肉組織功能太弱,而這些因素都可以通過生殖細胞遺傳給下一代。

統計資料顯示,父母雙方都有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的概率為60%,父母一方有口吃,孩子出現口吃的概率為40%。

5、"我"表達能力發展不平衡。

在2~7歲之間,隨著自我意識的發展,寶貝的表達和表現慾望逐漸增強。但語言機能尚未發育成熟,孩子的思維能力、辭彙的掌握和組織句子的能力都在發展階段,這使他們在表達複雜的思想時感到困難,說話過於急躁、激動或緊張。急於表達時,造成頭腦中儲存大量語言信息,但表達能力卻跟不上,思考與說話的速度無法配合,從而出現較多的口吃現象。

6、父母對"我"的要求過急。

孩子的語言發展有快有慢,有的未滿周歲就能說出簡單的語言,也有的2歲後還不能找到適當表達方式。有些父母過於心急和敏感,把孩子學話時猶豫不決或輕度頓挫看作是口吃。當孩子學話時,過多的矯正或進行斥責、嘲笑。爸爸媽媽的這些表現會對孩子產生極大的副作用,使他們對自己說話也產生不滿和緊張感,從而迴避一些普通的交談和某些特殊的場合,口吃現象也逐漸加重,形成惡性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口吃矯正經驗分享 的精彩文章:

解除孩子口吃的11個妙招
別讓口吃成為夢想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