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海水稻為何在柴達木盆地試種?除了此地鹽分高之外,還有這個原因

海水稻為何在柴達木盆地試種?除了此地鹽分高之外,還有這個原因

可能大家近日都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試驗團隊在柴達木盆地試種海水稻的消息。或許有不少朋友心想,既然是試種海水稻,為什麼不在海邊種植呢?使用海水多方便啊,為什麼要跑到青藏高原上,在柴達木盆地中試種海水稻呢?

這裡大家其實都有一個誤解,以為海水稻就是在海水中種植的,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迄今為止並沒有哪一種稻穀可以在海水中種植,生活在陸地上的植物基本上都是不可以直接澆灌海水的,因為海水的鹽度太高了,陸地上生長的植物都習慣了淡水環境,基本都無法在海水中生存,海水稻也是這樣。而之所以稱它為海水稻,是因為這種水稻耐鹽鹼性相對更高,可以在海邊的灘涂鹽鹼地中生存,故名!它的學名實際上是耐鹽鹼水稻。

我國海岸線較長,有面積廣大的沿海灘涂地,約3300萬畝,如果這些土地都被利用起來種成海水稻,按畝產300~700公斤的產量,可以養活數千萬人,而我國又是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的國家,因此袁隆平院士決定開發海水稻這個項目。

那麼袁隆平院士的團隊為什麼選擇去柴達木盆地試種,而不去沿海灘涂進行實驗呢?實際上海水稻試驗早就在沿海灘涂展開過,遼寧鹽鹼地利用研究所從上世紀50年代就開展耐鹽鹼水稻研究,江蘇農科院在上世紀70年代也開展過水稻耐鹽性研究工作,這些研究也發現了一些野生耐鹽鹼水稻品種,如在太湖流域的韭菜黃、老黃稻等,廣東湛江入海口的「海稻86」等,另外還有從國外引進的一些耐鹽鹼水稻品種。80年代時,中國農科院帶頭篩選出100多份中輕度耐鹽鹼品系,並挑選了表現好的3個品種在江蘇濱海地區推廣種植。

近年來,袁隆平院士團隊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開始致力於「海水稻」研發,已通過基因測序技術篩選出天然抗鹽、抗鹼、抗病基因的品種,並在我國沿海地區灘涂中,以常規育種、雜交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計劃短期內選育出畝產300公斤以上可供大面積推廣的海水稻品種,2016年試種時已突破畝產500公斤,2017年在使用含鹽量0.6%鹹水灌溉的試驗田時,畝產最高達到了621公斤,2018年時篩選出了5個典型的海水稻品種,可以在全國不同區域的灘涂中種植。

那麼袁隆平院士團隊為什麼要在柴達木盆地試驗海水稻品種呢?這和袁隆平院士目前試驗的海水稻品種有關,因為在柴達木盆地試種的是高寒耐鹽鹼水稻,也就是說但要試驗這種水稻的耐鹽鹼性,也要試驗它的耐高寒性,而這樣的環境條件,在我國東部和南部沿海是不容易找到的。

柴達木盆地被稱為我國的「聚寶盆」,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面積達24萬平方公里,這裡的濕地灘涂含鹽度較高,適合進行海水稻耐鹽鹼試驗,而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千米以上,屬於高原氣候,部分時節有高寒特徵,正好可以對高寒耐鹽鹼水稻進行恰當的環境試驗,所以就將該水稻品種的試驗田安排掉了柴達木盆地,而且這裡也有大面積的鹽鹼度較高的灘涂濕地可供開發,將來試驗成功,這裡或會變成江南水鄉,成為出產水稻的「聚寶盆」呢!

參考資料:

《環球網》6月9日文章《海水稻首次在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試種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大世界 的精彩文章:

美國新冠患者達89萬,然而紐約州抗體檢測發現,僅紐約已有300萬
新一代載人飛船勝利凱旋!知道它有多先進嗎?來看看這9項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