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江平原濕地恢復研究取得進展

三江平原濕地恢復研究取得進展

濕地由於其豐富的生物資源,在營養物質循環、水文調控和棲息地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世界各地都發生了不同程度濕地喪失和退化。濕地的退化或喪失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儲水能力降低和土壤侵蝕程度增加。自1950年以來,三江平原濕地面積已經喪失80%,迫切需要開展濕地恢復工作,而高潛力恢復區的確定是濕地恢復規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

濕地動態變化多基於多源遙感數據和地理空間建模,一般以5-10年為步長,長時間序列的年度尺度上識別濕地恢復潛力區的研究較少。濕地恢復的目的是維持生態系統發展或人類的需要,往往側重於生態需水、土壤養分和生物棲息地等角度,在目前的流域尺度上的濕地恢復規劃中很少應用土壤種子庫的活力判別濕地高潛力恢復區。土壤種子庫作為植物繁殖體的儲備庫,在植被演替更新和受損濕地恢復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於天然土壤種子庫開始濕地恢復工作在保護本地物種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節約濕地恢復成本。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胡遠滿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國棟共同開展三江平原優先濕地恢復區研究,以土地利用逐年變化軌跡(CLUE-S模擬)、土壤種子庫活力和流域可持續性發展為基礎,分析了天然濕地的恢復潛力,確定了短期、中期和長期恢復規劃的優先濕地恢復區,共恢復濕地面積2177平方千米,為三江平原區域發展和規劃提供科學指導。

該成果以Planning for the wetland restoration potential based on the viability of the seed bank and the land-use change trajectory in the Sanjiang Plain of China為題於5月7日發表在Science of?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瀋陽生態所景觀生態組博士史思雪為第一作者,研究員常禹為第二作者,研究員劉淼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典型退化濕地生態系統格局、功能演變規律研究」(2016YFC0500401)的支持。

三江平原濕地恢復潛力

來源: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三生三世,那一片紫色的花海隧道
九寨溝喀斯特湖泊顏色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