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一個人越大方,越沒有朋友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一個人越大方,越沒有朋友

在社會上,想要搞好人際關係,適當的「大方」是很有必要的。

社會交換理論認為,社會關係的本質是交換,人們付出了金錢、精力或時間上的代價,同時收穫了人際關係。

或許在短時期內人際關係不會轉化成利益,但經過長期培養,往往能給自己帶來很大的收益,因此不少人在待人接物時都會有意識地顯得自己很大方。

例如,老闆在接待客人的時候很有講究,如果客人自遠方來,老闆通常會安排自己的得力助手開車去車站或者機場接人,同時把客人的食宿安排得井井有條。

當與客人談生意時,老闆的著裝、談話的環境、喝的茶以及吃的飯必須有品位、上檔次。

這種大方,一方面是為了給客人留下好的印象,另一方面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實力以提高談判成功的可能性。

每個人都會在適當的時候表露自己的大方。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小白來說,為了在公司站穩腳跟,他們明白與同事搞好關係是非常必要的。

買一杯奶茶給同事,或者分享自己買的水果和零食,雖然說只是一些小恩小惠,但能給同事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而第一印象總是能起到定向作用,為以後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礎。

雖然說「大方」的人通常能夠受到人們的歡迎,但過猶不及,凡事都講求一個「度」,超過了度的限制,此物就轉化為他物。

如果一個人適當地表露出自己的大方,人們會覺得他很熱情友好。但若是逢人就大方、事事都大方、隨時都大方,那就是超過了人際交往的這個「度」,別人難免就會懷疑你是另有所圖,所以有人說「一個人越是大方就越會沒朋友」。

例如,一個學生為了跟老師搞好關係而給老師買水、買煙,如果只是一兩次,老師或許會認為是學生大方、家裡不差錢,感謝老師的栽培等等。

但次數多了,老師就會懷疑學生的真實意圖:他是有什麼要求嗎?是想讓我給他高分嗎?是希望開家長會不要告訴他父母他的不良表現嗎?

那為什麼大方過度會適得其反呢?

費斯汀格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他認為當個體的認知成分發生衝突時,個體就會感受到認知失調,產生緊張和焦慮感,並且試圖消除這種緊張。

當一個人的所作所為配不上別人的「大方」時,他就會產生緊張感,並開始為對方的行為找理由。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普遍會認為對方另有所圖,由此形成了「對方另有所圖——所以對我這麼大方」這樣一種理由與行為體系。

而人們一旦找到了理由,心理衝突就會消失,從而緊張感便會得到消除。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真誠待人,把握大方的「度」

研究表明,熱情的人最是受到人們的歡迎,熱情的人能夠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能在短時間內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但「熱情」這種中心特質只是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開了一個好頭,想要關係良性發展,「真誠」是最為重要的品質。

真誠的人,或許無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為人處世也不喜討好他人,但他們往往把朋友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他們的朋友或許不多,但都是真心朋友。

有些人待人自以為很大方,可他們的大方往往帶有功利性、交換性,因此一旦被別人識破,他們自然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想要別人不辜負自己的大方,真誠是必不可少的。

而對於那些大方慣了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度」,即你的大方必須跟對方為你做的事等價,或者說你的大方不能超過對方為你做的事太多。

只有建立起認知成分之間的協調關係,對方才不會覺得你有非分之想,這樣一來,你的大方就能為別人所接受,就能在維護好人際關係的前提下達成你的目的。

一個人,越大方越沒有朋友,歸根結底是讓對方產生了不信任感。

良好的人際關係並非只是一個人無條件地大方就能建立,而是要互利互惠、互利共贏,在兩人得失的天平上找到一個平衡點,只要兩人之間建立了信任感,那麼就能夠多交朋友、交好朋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窮人並非不努力、沒機會、基因不好,而是不明白一個道理
心理學家: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你的面相決定了你的氣質與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