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傳統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格和審美理念

中國傳統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格和審美理念

引言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戰亂頻發的動蕩時期,在這一時期民族遷徙和融合是主流,這一時期的審美也由於少數民族的南遷而出現胡服盛行的局而。同時,受道教、佛教以及西域的影響,清靜無為、放浪形骸、洒脫不拘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審美特點,這些思潮在服飾上的風格體現則為清秀、空靈的特點。

服飾反映時代生活,屬於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反映一定時期的思想意識和精神風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在各種作用的影響因素下形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體系,不僅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服飾內容,也充實了我國的優秀歷史文化。

一、佛道及外來文化的因素

道家對魏晉南北朝時期審美和服裝風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玄學"上面。"玄學"即老子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思想。其精神是崇尚自然無為,即道家思想,帶來了老莊道家思想的復興;同時,篤信名教,尊崇"三綱五常",即儒家思想。玄學也就是"道"與"儒"合一。

(圖1:竹林七賢服飾)

"竹林七賢"的裝束代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典型風格,從史料中看出"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士族受道家玄學影響明顯,他們喜好寬鬆的長衫,同時敞開衫領將胸脯袒露,也有人赤足散發,梳丫髻,裹幅巾等等。穿著形式不拘一格是魏晉玄學風給服飾帶來的瀟洒脫俗的氣質和品質。再儒道玄學的影響下還出現了許多審美概念,如"生氣"、"風骨"、"風韻"、"自然"等屬於審美範疇的理論。

竹林七賢當中王弼的"得意忘形",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口號是當時審美思想的核心,對服裝的風格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種裝飾反映對舊的禮教,法度的束縛等道德思想的反抗,不但衣著寬博,而且有袒胸露脯的習俗,尤其在文人的衣著和生活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寬衣大袖"成了當時服裝的主要特徵。

印度佛教的傳入和著名的雲崗、龍門以及敦煌等石窟壁畫的興建,不僅是當時文化藝術的國際交流體現,而且記錄了當時的服飾盛況。例如:敦煌壁畫《飛天》中袒露肚腹的衣裙和飾品都與印度、波斯、西域的服飾有著密切的聯繫。佛教盛行,一方而國人將當時服飾風尚加於佛像身上,另一方而隨著佛教而興起的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衣服而料或邊緣裝飾上。

(圖2:敦煌莫高窟佛教裝飾)

興起於漢朝的絲綢之路,給中西方文化交融搭建了橋樑,商人在絲綢之路上的活躍往來的同時,也將異域文化風情傳入中原大地,為中原服裝文化增光添彩。如西亞的"獸王錦"、拜占庭的"串花紋毛織物"、地中海風格的"對鳥對獸紋綺"、波斯薩珊王朝的"忍冬紋毛織物"等織綉圖案,都是對其它國家與民族的裝飾風格的吸收。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風格

魏晉審美思潮在服裝審美中主要表現為男裝的大袖衫、袍、禪衣、合袴、襖子、縛褲,套衣風帽等。女裝的衫襦、深衣、綉領、被子、裙褲等。男子服裝以長衫為尚,褒衣博帶,腰系圍裳。衫與袍、禪的區別在於袍、禪有袖端收斂部位,而衫為寬大敞袖;衫有單、夾二式,顏色用白色。這種寬衣大袖的流行風格上至王公,下及百姓,均愛穿戴,即使不在耕作期的農民也會穿。

合袴,即前後連檔的褲子,較肥寬,襖子的式樣與褶差不多,但袖子沒有褶寬,衣身也沒有褶長,領為交領。顏色有紅、紫、黑、黃任意選擇,這種服式是來自於北方少數民族併流行於漢族男子中的常服,一般富闊豪紳也比較喜愛穿用。

(圖3:合袴)

縛褲即大口褲,且與"合袴"就是一種款式,大口褲由於寬肥似裳可代替禮服的長裙,為了便於行走、勞役、出征作戰又可在膝下用帶子繫結成為縛褲。這種"廣袖朱衣大口褲"的服裝特點十分受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所鍾愛,不僅是因為其方便實用,同時在著裝更換的時候也很方便。

上穿短衣,下著寬褲,頭戴風帽,外加套衣,這是北朝時期士庶男子較為流行的一種服飾,所謂"套衣",即披風。這種衣服的式樣是對襟、窄袖或無袖,穿時多披在肩上,領下打結系縛,兩袖為虛設,多在冬季穿著以御風寒。

南朝一般婦女的日常上身仍以衫襦為多。大致是交領右枉,腰系圍裳,外系絲帶,下著長裙,領袖、裙處邊緣均施以彩綉,顏色多以淺淡為常見。北朝婦女則喜歡窄袖緊身的衫襦,可能是受胡服影響的結果,服裝式樣由上長下短變成"上儉下豐"。貴族婦女仍穿用寬袖衫襦以示尊貴地位。

男子已不穿的深衣仍在婦女間流行,但與早期形制有了明顯的差異,並形成獨具風格的"衦髾"。其主要變化在下擺,通常將下擺裁製成三角,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像飄揚的旗幟,故曰"髾"。圍裳中延伸而出的飄帶稱為"桿",這種飄帶會隨著步伐帶來的清風隨風飄揚,煞是可愛,成語"華帶飛髾"便是形容這種情況的,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列女傳圖》中留下了可貴的視覺形象。

(圖4:女性服飾中的衦髾)

綉領是裝飾在領間胸前背後斜交的擬披領的服飾,在西安草場坡出土的北魏女俑服飾中,可以看到這種綉領。被子始於晉永嘉年間,流行於以後各朝,主要用於已婚婦女。形似圍巾,披在頸肩部,交於領前,自然垂下。它們與唐代的暈被、宋代的霞被有許多相象之處,或是由此發展而來的。

作為上衣下裳下身主流服飾,裙可謂十分流行。裙興起於秦漢,在南北朝時期普遍流行,南北朝時期的裙多種多樣,有紗羅布帛的條片拼接而成的桐裙、也有流傳自西北地區的羊腸裙,此外裙的種類還有貴族婦女喜歡穿用的絳紗復裙、紫碧紗紋雙裙等長裙。

南北朝時期女子的褲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帶條紋的小口褲,比較窄瘦,是西北少數民族服裝的式樣;另一種是比較寬闊的大口褲,女子穿褲有的也同男子一樣,把褲腿上提在膝下,用絲帶系縛。

(圖5:顧愷之《列女傳圖》)

三、審美意境下的服裝特點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得知,隨意、自然、動態是魏晉服裝的最高審美形式。上衣下裳是中國服裝的主流形制,魏晉南北朝時期自然也遵循這個發展規律,通過平面設計理念來裁剪服裝,將衣片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側而變化以及上下起伏的變化,忽視立體感而重視平面感是服裝整體空間意境上的明顯特徵。

魏晉時期服裝在裁剪上保留了傳統的直線裁剪,與前朝相比在空間形式上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注重表現服裝為人體所帶來的空間佔有感,而是使服裝在人體運動中產生一種含蓄的動態美,使自己融於空間,與空間達到一種和諧的變化統一,這從顧愷之《洛神賦圖》、《列女傳圖》中的人物服裝如行雲流水一般,人運動的節奏通過這種拖地長裙及寬衣披帶體現得淋漓盡致。

(圖6:洛神賦圖)

而同時期西方的審美追求立體感以及空間佔有感,受古希臘雅典文化的影響,西方服裝由流線型向著立體化發展並逐步向雕塑般的靜態美過渡。西洋服飾通過獨具特色的立體式裁剪方法,空間佔有感極強的視覺效果為特徵,充分地體現了西方文化中對空間的認識。

而中國的審美追求意境與空間的兼容,追求服裝整體意境,追求空間上的動態美感,相互交融,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是一種有節奏的空間意識,觀察事物的視點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心愿改變的,可以"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是對現實的超越而不是模仿。中國傳統服裝寬大,少支撐點,內空間隨人體運動產生變化,使服裝產生一種具有節奏韻律的動感美。

結語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長久的社會大動蕩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亂一方面造成了社會經濟的損害,但另一面由於南北遷徙,民族融合也增加了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融。從而對服裝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也為後世的服裝文化奠定了基礎。

盛唐服裝的登峰造極是眾所周知的,魏晉服裝的柔美、隨意、飄灑所知者就要少得多了,但唐代服裝之所以絢麗多彩,與魏晉服裝的鋪墊作用是分不開的,可以這樣講,沒有魏晉種下的服裝種子就沒有盛唐結出的服裝碩果。

因此,魏晉服裝是中國服裝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大轉拆時期,研究這段服飾文化對我們現代服飾文化具有重大的實現意義。而且魏晉審美思潮對今天的審美仍具有實現的指導作用,因為這種隨性、洒脫的服裝風格是人們渴望回歸自然,追求隨意、自然之美的顯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北朝 的精彩文章:

這家公司成立於南北朝時期,距今1400多年,至今仍在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