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二十五歲的男生擁有多少存款比較正常?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二十五歲的男生擁有多少存款比較正常?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

近期的一個熱門話題:25歲的男生擁有多少存款比較正常?

中國人愛存錢,俗話說「口袋有錢心裡有底」。隨著時代飛速發展,消費水平逐步提升,許多人卻仍是負資產狀態,那麼,到底有多少存款比較正常呢?對於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提出以下幾點。

階段劃分:成年早期

著名的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了心理發展的八個階段,並指出每一個階段的社會心理任務。

他認為每一個階段都存在矛盾,解決矛盾才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在25歲,正是青年期(20-25歲)過渡到成年期(25-65歲)的階段,也是成家立業的初期階段。

這個階段的男人逐漸有了社會上的定位和責任,並且開始獨立生活,尋求穩定的伴侶和長久的工作。

然而,隨著高等教育制度的廣泛推廣,大家離開父母走向社會,很多人的25歲都是從大學畢業過渡到社會大學的階段。

因而,25歲的男生到底該有多少存款?這個就需要看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了。

一種情況是,沒有上過大學,在中專或高中結業後,就出來工作了。

這種情況中,很多17歲左右的學生不得不提前進入社會,他們到25歲時,已經有七八年的社會經歷了。

幾年的工作積累減去平日花銷及寄給家中的錢,最終能有5萬元左右的存款。若是卡上餘額太不盡人意,還會被人說成「敗家子」、不成器。

另一種是,讀了大學或高級專科學校的。到25歲也步入社會兩三年了。一個職場新人在薪水方面往往不是很高,還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而且,相對於一二線城市的人們來說,收入低房租高是不爭的事實。加上朋友圈的「人際關係往來」,相對於上文那些早步入社會的人來說,後進入的他們雖然是潛力股,但是卻一直攢不下錢。

通常情況,他們的薪水都給了衣食住行,一二線城市的物質生活標準,遠高於三四線城市。很多人進入一線城市三五年,都很難有一定的積累,因為生活開銷遠高於薪資收入。

物質的高壓催生出很多月光族,他們畢業不久,卻在大城市的物慾橫流中迷失初心,把自己的薪水用於支付高昂的物質上,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被他們拋之腦後。

大城市的眼花繚亂,讓他們在有薪水的基礎上,還要背上「啃老族」的稱號,才能維持生活開銷。

那些選擇繼續深造、成為博士及博士後的人,雖然在學業上或者專業技能領域裡繼續進修,但最後往往是年紀到了二十九歲上下才進入職場工作。25歲這個階段,就是他們負積攢的時候。

性別角色社會化

性別角色社會化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過程中,會逐漸過渡到自己的性別角色。「男人和女人」引發出性別不同,而產生的對應社會期望。

性別角色的特徵性,又與社會角色分工密切相關。從心理學的發展來看,25歲男性,在自己的生活品質得到了保證時,也會加入到社會角色分工,他們會慢慢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在當代社會下,男性依舊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肩負著伴侶和後代的守護責任,在購房時,也比女方承擔了更多的部分。

在這種種因素的影響下,男性應當有存錢的習慣,為將來做準備。

在當下,我們也應當鼓勵年輕人投資自己、深造進修,為了突破工作「瓶頸」做積累。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花錢大手大腳、貸款欠賬,年少不知愁滋味,老來空餘悔不該。

合法延緩期

不是每個人的人生都順順利利,能夠在25歲按部就班的走到穩定的崗位上。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緩期這個觀點,是指人們不能夠在青少年時期完全定位自己的成長方向。

他們大多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未來會有什麼,又能幹什麼,只是在逃避現實,讓自己的成長無限延期。

當下社會中很多跡象表明,合法延緩期還在不斷往後推,28歲的年紀尚且還在質疑自己的職業定位,盲目的「東山再起」。

許多人在三十而立之年還是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能幹什麼。所以,在這個階段他們很難擁有存款,多數依舊是「啃老族」,「打腫臉充胖子」的過著衣著光鮮、吃喝不愁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如果你現在很窮,建議你看一看這篇文章
心理學:看上去很勤奮的人,卻生活在社會底層,原因主要有2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