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胡說八道是誰胡說?哪八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胡說八道是誰胡說?哪八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普希金曾說:"讀書和學習是在別人思想和知識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識。"

學習之事,並不是苦讀書就能學會的。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才能學習之根本。在學習的道路上,吸收前人的經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無法成為自己的知識。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碌碌而為,便是無法擁有自己的知識體系。

現今社會,很多優秀的文化體系已經流傳了下來,卻鮮少有人追其根本,問其根源。人人都知道"胡說八道"、"六親不認",但真正有幾人知道是誰胡說?哪八道?六親不認是哪六親呢?而這些常識,你知道嗎?

胡說八道之八道

魯迅曾說:"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穩起見,有些文豪們簡直不許胡說八道的。"可見胡說八道在後世是含有貶義成分的,可是誰能知道在最初,這個詞並不含任何褒貶呢?

很多詞語在創立之初並沒有任何特殊的含義,只是隨著後人的不斷演變,才有了如今的意思。"胡說八道"也是如此,最初的胡說八道僅僅是指胡人到內地講解佛經。

胡說一詞,最早源於公元420年之後,當時的鮮卑族、匈奴的語言與漢語有較大差異,雙方之間的交流存在極大的障礙,後來為了區分這種語言,將鮮卑族、匈奴等西北地帶民族的語言稱之為"胡說",胡說一詞最初僅僅指代對的是胡人,絕對不含任何其他含義。

八道一詞則更加的純粹,它源自於佛教,指的是八正道。它主要論述通向涅槃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主要分為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均是佛教中指導人們通向涅槃的經書。

詞語所有的含義都是人們賦予給它的。胡說八道,僅僅是描述胡人來內地講解佛經。然而對於不懂佛經的人而言,他們的言語是在散播不當的言論。且當時的人們對胡人的印象並不算美好,畢竟胡人與漢人的戰爭貫穿了中國整個封建王朝。

種種原因都讓人們對"胡說八道"一詞賦予了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的意思。

六親不認之六親

初識六親不認,便不自覺蹙眉思索。畢竟,六親不認一詞聽起來便過於冷酷無情。現如今的人們也的確多用六親不認表示為人冷酷,不給情面。只是,六親不認放置官場上,又覺得頗為合適。

古人多習慣於數字概括大範圍,而不僅僅是數字本身。六親不認的"六"也從來不僅僅指的是六個親戚,而是泛指所有的親戚。只是"六親"一詞也頗有來源,並不是隨意指代。

《新書.六術》曰:"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於六,此之謂六親。"

在《老子》中又曰:"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但無論哪一種說法,六親指的均是較為親近的親屬。在官場上,若連最親近的親屬都不給情面,又何論稍遠點的親屬呢?

有些東西於甲而言是砒霜,於乙而言是蜜糖,詞語的應用也是如此。日常六親不認過於殘酷,但官場中六親不認卻是剛正不阿的代表。

古人對"六"一詞似乎也格外的偏愛,"六根不凈"、"六神無主"等詞也廣泛被使用。但與"六親不認"不同,"六根不凈"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是一種佛家語,是指在禮佛時心神不寧、心緒不定。而"六神無主"則是指心、肺、肝、腎、脾、膽,是一種道家語,形容沒有主宰人的神靈。

追根究源乃學習之本

諸如"胡說八道"、"六親不認"一類的很多詞語流傳至今,很多人都只知道其現義,卻不知其原義。偶爾聊起此事,還有人對此不屑一顧,以為了解原義只是多此一舉。但只有真正了解了這些詞語的原義,才能知道了解它的知識體系,才能化他用為己用。

談起形容變化莫測的"五花八門",又有幾人這個詞在最初不僅指"五行陣"和"八門陣",還可以代指特定的行業呢?

古代人講究且文雅,不僅用花作詩,還用花指代一些辛苦的行業,如他們用常見的金菊花比喻賣茶的女人,用木棉花來稱呼郎中,用漂亮的水仙花形容多才多藝的歌女,用危險的火棘花比喻玩雜耍的人。

八門更有意思點,一門中,二門皮,三門彩,四門桂,五門平,六門團,七門調,八門聊,都是在市場擺地攤,靠口巧舌來掙錢吃飯的生意人。

這裡面可能藏著他們對辛苦百姓的憐憫,也可能是無聊時的消遣,又或者他們也不曾發現的鄙夷。最初的五花八門可能只是形容這些市井百姓,還帶著几絲文化人高傲對的態度,但發展至今僅僅是表示事物繁多。

文化是源遠流長,不斷發展的。如果不追根究源,可能就永遠錯過了知識中有意思的部分。我們時常會不自覺使用很多詞語,若如在閑暇時間,停下來,細細品嘗,可能會發現很多如"胡說八道"、"六親不認"、"五花八門"這些有意思的詞。

一點點剝繭抽絲,也會發現古人那些不為人知的事情。

知識一事,從來不是了解了知識現有的知識就夠了。學習就像是遠航,知識不是海面上的風浪,而是隱藏在海底的魚類。學會追根究源,才能看到風平浪靜下面的危險。逞一時之快,游過了危險區域,但並沒有逃離危險本身,總有一日會被危險追上,從而招致反噬。

了解詞語背後的故事,追蹤詞語原本的含義,不僅是能夠學習知識本身,還能將它們一點點變成自己的思想,這才是學習之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宮欽 的精彩文章:

長江天價撈屍人:要價3.6萬,一天曾救13人,臭味要花幾天才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