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誰是西伯利亞第一大城市?

誰是西伯利亞第一大城市?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17-西伯利亞第一大城

作者:那日蘇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俄羅斯的國徽上,有一隻奇怪的動物,外表像是老鷹卻又長了兩個頭顱。

它就是曾經東羅馬帝國的象徵——雙頭鷹,宣示拜占庭領土兼跨歐亞,羅馬皇帝同時是東方和西方的君主。這一標誌後來被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繼承,成為了俄羅斯人擴張意志的實體標記。

拜占庭和俄羅斯分別對應了

歐洲與亞洲相連接的兩個方向

不過一個是海陸雙頭鷹,一個是陸上雙頭鷹▼

經濟重心和文化中心都在東歐平原的俄羅斯於19世紀末達到了它理論上的擴張極限,但帝國烏拉爾山東側的廣大領土對於莫斯科來說太過遙遠。於是在1891年,俄國開始修建貫通東西的西伯利亞鐵路。

西伯利亞鐵路的東方終點站——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火車站

(圖片:C. Na Songkhla / Shutterstock)▼

這條鐵路為後來的莫斯科政府拉來了無數礦產、牲畜、原材料,以及全俄第三大城市——新西伯利亞。

1.莫斯科? 2.聖彼得堡? 3.新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大鐵路

16世紀,從金帳汗國控制下獨立的莫斯科公國開始走向擴張的道路。在兼并了烏拉爾山以西的諸汗國之後,俄族商人和哥薩克騎兵繼續向東探索,來到了鄂畢河沿岸。

從東歐跨過烏拉爾山脈就到了鄂畢河流域

西西伯利亞的第一批大城市就在這裡

鄂木斯克、托木斯克、新西伯利亞等

(橫屏觀看)▼

那時這片土地被蒙古後裔建立的西伯利亞汗國所佔據。蒙古征服世界的帷幕落下後,成吉思汗的孫子昔班被分封在這一地區,建立了藍帳汗國。後來昔班的後代將這裡稱為「西伯利亞」一說是指昔班的土地。

鄂畢河沿岸有著廣闊的草原

但由於緯度較高,大部分時間還是相當寒冷

對於游牧民族來說也很難說是多麼好的草場

(四月份的鄂畢河沿岸,巴爾瑙爾附近河段)

(圖片來自:NASA)▼

儘管蒙古人和其他原住民族已經在這裡生活了數百年,但是西伯利亞惡劣的環境限制了當地的人口和生產力的發展。當他們遇到西來的俄國人和哥薩克騎兵時,根本無力組織像樣的抵抗。

公元1582年,西伯利亞汗國與800名哥薩克士兵展開決戰,隨後戰敗而國滅,沙俄順勢將版圖擴展到這一地區。

哥薩克在俄國擴張史中起了長期作用

在廣闊的西伯利亞還是最適合這種草原騎兵推進

(19世紀末的哥薩克騎兵)

(圖片:wikipedia@grandpa)▼

強大的俄羅斯帝國在征服東方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什麼阻力,直到俄清雅克薩之戰才暫時停下了腳步。1860年,俄羅斯帝國通過與清朝的《北京條約》明確了在遠東地區領土範圍,得到了南至海參崴的領土。

俄國向西伯利亞和中亞的擴張道路上

對手遠不止一個西伯利亞汗國

不過有一個算一個,基本都是不能打...

使得俄國人在亞洲大陸實現了另一種殖民帝國

(橫屏觀看)▼

此時的俄帝國,至少在領土規模上遠超羅馬的輝煌,成為了歐亞大陸上領土最廣袤的帝國。但現實是,這個帝國大而不強,沙皇的命令難以傳遍龐大國土的每一個角落,遠在聖彼得堡的皇庭的一道指令,下到日本海沿岸的海參崴的時候最快也需要半年。這不符合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管理需要。

而且在俄國人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之前

俄國疆域的最東端是在阿拉斯加

這個距離如果陸運傳遞消息,簡直難以想像

(圖片:Troy Perano / Shutterstock)▼

同一時間,大洋彼岸的美國給予了俄國啟發。1869年美國太平洋鐵路建成,過去從紐約到舊金山最快也要走六個月,而鐵路建成後只需要七天。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俄國學者不斷地提出關於修建一條西伯利亞大鐵路的設想,但都未得到政府的支持。畢竟修築這樣一條鐵路耗資巨大,而且貧瘠的西伯利亞很有可能讓鐵路的運營收不回成本。

不過比較一下兩國就可以發現

西伯利亞鐵路的長度要長得多

而且沿途緯度更高、人口和經濟活動更少▼

直到90年代,事情發生了變化。沙俄於1861年出台法案廢除農奴制,同時需要農奴繳納一筆高額的贖身費。三十年過去,大量農奴已經完成了贖身的過程,但俄羅斯落後的工業化程度還不足以完全消化這些獲得自由的農奴,農地仍然是安置他們的最佳選擇。

把這些農奴送到西伯利亞去開荒,既能解決過剩的人口問題,又有助於改變當地的民族結構,對於皇庭來說一箭雙鵰的事情。

沙俄最好的農業土地還是在東歐(尤其烏克蘭)

如果有一塊自己的地那確實是很好的

不過工業化早期,人口增速很快,土地也開始不夠

(圖片:Nordroden / Shutterstock)▼

雖然西伯利亞開荒聽起來令人生畏

但在緯度較低的南部一線

還是有很大的農業發展空間的

(圖片來自@deposit / 圖蟲創意)▼

於是1891年沙皇正式頒發命令,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由剛剛完成環遊世界壯舉的皇太子尼古拉(即後來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親自主持開工儀式,並擔任西伯利亞鐵路建設委員會主席。

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開始了。

新西伯利亞,尼古拉二世的紀念碑

(圖片:Maksim Gulyachik / Shutterstock.)▼

鄂畢河上的交通樞紐

當時俄國的鐵路修築技術並不成熟,也因為領土廣大,對於山川河流選擇能繞就繞,盡量避免修建隧道和橋樑。

但也有繞不過去的河流,鄂畢河就是這麼一條。

修通西伯利亞大鐵路,鄂畢河是一定要過的

(橫屏觀看)▼

鄂畢河橋樑的工程從1893年開始,俄國前後徵召了數千名工匠來到西伯利亞巴拉巴草原南部的鄂畢河兩岸。

為了安置這些建築工人,也為了有意識地拓展西伯利亞地區的居民點,當局為這些工人修建了安置房。工人們在兩岸紮根,形成了村落。為了紀念尼古拉二世,新村被命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基村。

當地早期定居者

(圖片:wikimedia)▼

到1897年鐵路完工的時候,尼古拉耶夫斯基村已經是一個人口超過2000人的大村落了,對於荒無人煙的西伯利亞來說,算是一個相當大的居民點。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越鋪越遠,更多俄羅斯人從歐洲部分穿過烏拉爾山來到西伯利亞尋找新的機會。尼古拉耶夫斯基村也被升格為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市。

先把教堂建起來,一座城市也就有了精神主心骨

(新西伯利亞-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圖片:wikimedia)▼

不過當時在來到東方尋找機會的俄羅斯農民眼裡,這個小城市並不吸引人,他們寧願去葉卡捷琳堡、鄂木斯克,甚至更遠的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去。

因此在19-20世紀之交,俄國數百萬人移民亞洲部分的大潮中,新尼古拉耶夫斯克人口也只堪堪過萬。

而且既然是向東開發,為什麼不直接去海參崴呢

留在中轉站,不如直接去終點

(圖片:shutterstock)▼

轉折發生在1912年。

這一年這座鄂畢河上的小城鎮發生了兩件事情:一是市政府決定在全市普及初等教育,這在當時的全俄都是相當先進的。

第二件事,決定了這座城市未來的命運。

1912年俄國帝國鐵路委員會決定將阿爾泰地區納入西伯利亞交通線,修建一條從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向南延伸的鐵路,該線路的終點是今天哈薩克的謝米市。

這使該市一下成為了俄羅斯亞洲部分最大的交通樞紐,連接了中亞、遠東和歐洲。

本來只是西伯利亞鐵路上無數中間站的一個

現在成了連接哈薩克的樞紐

(橫屏觀看)▼

新路線的修建讓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成為了眾多商人前往的熱點城市,在該路線還未完成的時候,就已經有7家銀行入駐了這座小城市。資本完善了這裡的設施,醫院、教堂和工廠慢慢發展起來,也吸引了更多人氣。

1920年代的新尼古拉耶夫斯克

(圖片:wikimedia)▼

兩年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為了應對西線的戰爭,帝國需要源源不斷地從東部獲取養分,位於東西交流節點新尼古拉耶夫斯克市一夜之間成為了國家後勤中心。除借鐵路轉運東部物資外,中央還決定在這裡建造一個後勤營養中心,容納14000人同時勞作,每天可烘烤500磅的麵包,年生產1500萬箱罐頭。

作為戰時第11西伯利亞步槍師司令部的所在,該市更是收容了15600多名軍事動員人員,8800名戰俘,以及3367個軍屬家庭和不計數量的難民。

這些人的到來極大地充實了這座西伯利亞荒野城市的人口,隨著食品、服裝工廠的建立,很多人最終都留在了這裡。

新西伯利亞衛星圖,穿城而過的就是鄂畢河

(圖片來自:NASA)▼

遠東芝加哥

讓這些移民選擇拋家舍業留在新尼古拉耶夫斯克的原因,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時政的變動。

一戰期間俄國社會矛盾激化,蘇維埃政權風頭正勁,而後蘇俄經歷了數年的內戰,當一切最終塵埃落定的時候,新移民已經不願也不能再離開了。

在一戰後的殘酷內戰中

西伯利亞鐵路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戰略目標

拿下多少鐵路,就能向東推進多遠

(橫屏觀看)▼

1925年,蘇聯在西伯利亞的行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成為了西西伯利亞地區的行政中心。次年帶有封建帝王氣息的城市舊稱被更改為「新西伯利亞」。

將新尼古拉耶夫斯克更名為新西伯利亞的法令

(圖片:wikimedia)▼

這時新西伯利亞已經有12萬人口,是俄羅斯葉卡捷琳堡以東最大的城市。在蘇聯政策推動下,一系列政府機構進駐了這座城市,議院、執行委員會、勞動宮等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可以看出蘇聯在有意打造一個西伯利亞地區的國家中心城市。

新西伯利亞火車站

(圖片:StockphotoVideo / Shutterstock.)▼

穩定了政局的蘇維埃政權開始著力發展經濟,沙俄時期的計劃被重新提出。

這其中就包括進一步依靠鐵路來加強和中亞的聯繫。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土西鐵路的建設位列名單。這條線路將中亞的塔什干、比什凱克、阿拉木圖等城市相連接,與來自中國新疆的北疆鐵路匯合,最後通過新西伯利亞市接入今西伯利亞大鐵路。

蘇聯鐵路網中的新西伯利亞

(1991年鐵路地圖)▼

土西鐵路對新西伯利亞市的發展是立竿見影的,每年新西伯利亞市的七個火車站貨物周轉量高達數百萬噸,來自西伯利亞的木材、煤炭、石油;來自中亞的牲畜、毛皮、金屬礦產和來自歐洲的機械、建材都在這裡集散。

一車一車又一車

(圖片來自@deposit / 圖蟲創意)▼

新西伯利亞本身的工業水平也在蘇聯城市的平均之上,作為一戰期間的後勤營養中心,它的設施能生產大量的清潔用品、紡織品、食物調料等產品,在和平時期仍然是蘇聯境內為數不多的輕工業城市。

在蘇聯的大力發展下,二戰前夕新西伯利亞的人口增至40萬,在亞洲部分接近了有近300年歷史的葉卡捷琳堡。在俄羅斯傳統亞洲版圖上出現兩強並遇的現象。

二戰讓這座城市得到進一步發展,蘇聯前期在東線戰場承受著巨大壓力,不得不將大批工業設施、軍事物資、科研人員和傷員轉移到烏拉爾山以西的地方。

不過在西伯利亞,鐵路積雪是個很大的問題

不過對於俄國人來說,破冰鏟雪都是傳統藝能了

(圖片:ok_fotoday / Shutterstock.)▼

新西伯利亞以及交通中心的地位和遠離戰線的區位優勢,在戰爭期間得到了34個國防工廠、4個研究所、8個建築和裝配基金會以及設計組織的轉移分配。

為了援助前線,新西伯利亞的工廠不分晝夜生產了總數為16.8萬單位的戰車、坦克和航空器、1.6億發子彈、18.2萬個光學瞄準具、6輛裝甲車和400萬套軍裝。

這輛估計很多人都能認出來

新西伯利亞-鐵路工程博物館

(圖片:ok_fotoday / Shutterstock.)▼

戰後,新西伯利亞市的工業、人口、經濟和政治地位都得到了大幅提高,這座只有60年歷史的荒野城市一躍成為了繼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之後的全俄第三大城市,至今這個地位仍然沒有動搖。

作為西伯利亞第一大城市

沒有大褲衩,可以有一個小褲衩

(圖片:Starover Sibiriak / Shutterstock)▼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ok_fotoday / Shutterstock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擺地攤?德國人是專家
黑人,進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