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神話之山海經你讀過吧!

中國神話之山海經你讀過吧!

這幾年,市場上忽然出了許多有關《山海經》的書,國外的克蘇魯傳到國內,更引起了國內對這種變異、異形書籍的追捧。今天貧道就來聊聊山海經。

《山海經》是本很奇怪的書,裡面記錄了各式各樣的奇異山水地理奇珍異獸,其成書時間和作者至今來說都是迷霧重重,以至於在歷史的很長時間內,讓人認為《山海經》只是古人的臆想,直到近現代之後,人類視野的不斷擴大,讓人們重新認識了這本書。

《神異經·中荒經》中言:「南方有獸焉,角足大小形狀如水牛,皮毛黑如漆,食鐵飲水,其糞可為兵器,其利如剛,名曰嚙鐵。」

在書中這種神獸看起來超級恐怖,但在晉代郭璞《爾雅·釋獸》對此有解釋,說此獸類似熊,身上黑白交雜,能吃銅鐵和竹骨,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第一眼反映的就是大熊貓。

《山海經·南山經》中說「杻陽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就是說有一種動物長得像馬,但頭是白色的,身上有者老虎一般的花紋,但尾巴是紅色的,名字叫鹿蜀。鹿蜀的蹤跡並沒有在中國發現,而是在非常靠南的地方,也就是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南部一種叫??狓的動物,這種動物符合山海經中的描寫,現代人是在1901年才發現了這種動物。

《山海經·海內南經》「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海內南經中的湘水南,從地理位置上,說的就是在中國南東南部,顏色蒼黑,有一角,說的就是犀牛;其實中國古代南方一直有犀牛,楚辭《國殤》中說「操吳戈兮披犀甲」,《道德經》中說「陸行不遇兕虎」都是在說犀牛,看起來怪異的記錄一一對應了史家的記錄。

《山海經·西山經》「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鵡。」

名字直接就是鸚鵡,這種描述緋胸鸚鵡幾乎一模一樣,今天生活在中國的四川、雲南、海南、廣西、廣東及西藏東南部地區。

《山海經·大荒南經》中還說「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頭。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維宜芑苣,穋是食。有驩頭之國。」

大荒南經寓意著極南之地,看到如同人立行走的鳥嘴有翅膀的動物,再聯繫海中食魚,南極企鵝躍然紙上。

至於考證的《山海經》中的山脈對應地球上的山川,美國學者默茨覺得《山海經》曾經進行過仔細的考證,她認為,美洲的山脈走向就是《山海經》之《東山經》中的山脈。

我們無法想像祖先是怎麼得知這麼遙遠的地方,又記錄到了《山海經》中,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早在哥倫布之前,我們祖先就發現了美洲大陸。

《梁書》中說:「扶桑國者,齊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其國有沙門慧深來至荊州,說云:『扶桑在大漢國東二萬餘里,地中國之東。其土多扶桑木,故以為名。扶桑葉似桐,初生如筍,國人食之。實如梨而赤,績其皮為布,以為衣,亦以為錦。作板屋,無城廓。有文字,以扶桑皮為紙。無兵甲,不攻戰。」很多人認為這描述的就是美洲大陸。

早在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就提出外九州和內九州之說,認為當時華夏民族生活的九州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外面還有九州,華夏先民在當時生活的土地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說中國古代的的確確有人知道世界很大,也知道地球是圓的。

中國古人對和世界交往有者極大的熱情,在楚墓中我們發覺出了西亞玻璃的蜻蜓眼,在今阿爾泰山西麓巴澤雷克(今俄羅斯南部阿爾泰邊區)發覺的游牧民族的貴族墓葬里發現了標準的楚國四山鏡和絲綢刺繡物品,上面花紋的刺繡工藝和長沙烈士公園戰國楚墓出土的龍鳳紋路刺繡相同。

那時中國古人和世界的交往程度超出我們的想像,在和商人的交往中,學者的確可以記述下不同地區的地理物產,來滿足我們祖先旺盛的好奇心;但因這可能是多手記錄,在描述中會出現一定偏差,給人一種很神奇的感覺。

西漢劉歆在《上表》中說:「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實際上,在這個時候,他已經認為《山海經》是一本地理博物書籍,這樣的判斷基本已經很清楚了。

《山海經》可能匯聚華夏先民在不同時間的記錄,彙集多方資料,雖然有缺失或者謬誤,卻整理而成的地理博物書籍,或許當一個簡單的信息經過十幾人的傳遞就會出現很大的改變,但這樣記錄下來,對今天的我們就彌足珍貴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真道士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道德底線如何劃分?
道教應該傳承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