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揭示全球自然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入侵的機制及面臨的挑戰

研究揭示全球自然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入侵的機制及面臨的挑戰

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石。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免受外來物種的侵害是保護區的主要職責。評估保護區抵禦外來物種入侵的有效性,揭示保護區內外來物種的入侵格局,探索影響外來物種建群的驅動因子,以及確定保護區及其周邊緩衝帶外來物種的擴展風險,對發展保護區的生物安全策略至為關鍵。

為此,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義明團隊和倫敦大學學院教授Tim Blackburn合作,研究了全球11個類群共計894種外來動物在全球19萬個陸地自然保護區的入侵現狀、驅動因子和潛在挑戰。這些保護區分布於215個國家或地區、涵蓋了全球主要的陸生生物群落。結果顯示,外來動物只入侵了9.1%的保護區,表明保護區抵禦了部分外來動物的入侵(圖1)。相比較而言,89.4%的保護區周邊10公里地帶已出現外來動物的野生種群,對保護區構成巨大威脅(圖2)。入侵保護區的動物呈現「多源性」特點,東/南亞和非洲是主要輸出地區,而歐洲和北美是主要輸入地區(圖3)。在不同類別的保護區中,國家公園入侵的物種數最高(圖4)。保護區建立越早,防控外來種的效果越好;當地物種多樣性越高,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的能力越強(圖5)。超過95%的保護區有外來動物建立野生種群的適宜棲息地(圖6),預示未來很高的潛在入侵風險。研究結果為制定全球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安全對策提供了科學基礎。

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動物所副研究員劉宣為論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員李義明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動物所揭示全球自然保護區抵抗外來動物入侵的機制及面臨的挑戰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視覺學習行為的神經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上層海洋鹽度年代際變異及環流影響研究取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