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圓覺經》講記(九)

《圓覺經》講記(九)

鑒於微信推送機制改版

不再以發布時間排序

為免錯過本寺重要通告

寺院開放、法會預告、結緣活動

大家可點擊頂部藍色

「上海玉佛禪寺」字體進入公眾號

並點擊屏幕右上角「...」處

設置「星標」

《圓覺經》是佛陀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講述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的方法。也就是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的理論及修持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的方法。

本經適用於已有一定基礎的佛弟子精進修行。佛弟子入門後,對佛教基礎知識已有一定積累和體悟,並想要更進一步者,可研習《圓覺經》。

△ 點擊播放音頻

1

清凈慧菩薩的疑問

於是,清凈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清凈慧菩薩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為我們與會的諸位菩薩和末世眾生,廣泛地宣說了如此不可思議的法門,這是我們過去從未見到過的和聽說過的。

現在,我們能夠承蒙佛祖您的循循善誘,身心泰然、倍覺輕鬆,深受教益。為了一切來參加這次法會的大眾,我願虔誠地祈請您再一次宣說法王的圓滿覺悟自性,為我們闡述一切眾生和諸位菩薩,與如來世尊所證到和所得到的,有什麼差別?從而使得末世眾生能夠聞聽這個神聖的教法,隨順開悟,一步一步地悟入圓覺境界。

清凈慧菩薩的主要問題是:

一切眾生及諸菩薩與佛所證悟的境界為什麼會有差別?

佛陀對此的回答是:

(1)圓覺自性無取無證,眾生菩薩本性平等;

(2)在證悟圓覺之前,眾生與佛菩薩表現為五種不同的隨順覺性。

2

佛陀的解答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眾生因為迷惑顛倒,不能除滅一切幻化,在欲滅未滅之間,生起虛妄心去修行用功,並由此產生證悟境界高低的分別心。一旦證得與佛一樣的寂滅隨順,就會明白其實並沒有什麼寂滅及可以證得寂滅之人。

菩薩以各種變化在世間示現種種行為,不是以貪愛為根本,而是以慈悲之心引導眾生捨棄愛欲欣求解脫。於是,菩薩假借種種貪慾的假象而示現與眾生一樣經受生死的輪迴。如果末世一切眾生,能夠捨棄種種慾望、去除種種憎愛之心,永遠斷除輪迴的根本,精進地追求如來的圓滿覺悟境界,就能再現清凈圓覺本性。

關於眾生心與佛心性平等的話題,這有一則禪宗公案:

向上滑動閱覽

慧忠國師因為感激侍者為他辛辛苦苦服務了三十年,想對他有所報答,幫助他早點開悟。

一天,國師呼喚一聲:「侍者!」

侍者趕忙跑來問:「國師,要我做什麼?」

「不做什麼。」國師對著侍者搖搖頭。

不一會兒,國師又叫:「侍者!」

侍者仍然是在第一時間趕到國師面前發問:

「國師,要我做什麼?」

國師再度搖了搖頭。

如此往複多次。國師改口了,叫道:「佛祖,佛祖!」

侍者這次充滿疑惑地走過來問:「國師,您在叫誰呀?」

國師明白地開示他說:「這裡沒有旁人,當然是在叫你啦!」

侍者茫然地對國師說:「國師,您別拿我開涮啦,我就是個侍者,哪裡敢稱是佛祖呢?」

慧忠國師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唉!服侍了我這麼多年,你將來可不要怪我辜負了你啊!其實,應該說是你辜負了我才對!」

侍者依然不解,只是一再強調:「無論如何我都不會辜負國師,相信國師您也不可能辜負我的」。

慧忠國師只得一聲嘆息:「你啊!已經辜負我啦!」

在這則公案里,國師想要告訴侍者的是眾生與佛本性平等、無有差別的道理,可是侍者執著於表相,將佛與眾生截然對立,因而讓國師發出「你辜負了我」的感嘆。

事實上,在凡夫眾生來說,當我們的境界還沒有達到菩薩的高度時,有此想法的人又豈止侍者一人呢?這正是佛說《圓覺經》想要破除的錯誤知見。

在肯定眾生與菩薩在圓覺自性問題上本來平等之後,佛陀進一步指出了五種不同的隨順覺性,即:凡夫隨順覺性、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如來隨順覺性、禪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凈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凈,即彼凈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執著於有實在的自我,並以自我為中心生起種種貪愛,不明白念念生滅無常的道理,對財、食、名、色、睡等五欲境界生起執著,對不合自己心意的境相生起憎惡。倘若遇到好的道友和善知識,開示教導,使得自己覺悟到本具的清凈圓覺自性,從而明了生滅不過是妄識所見,所謂自性也都是因為自己的身心勞役思慮的結果。

上面說的是,普通凡夫因為迷惑,生起種種妄見和妄執。另有一種境界稍高一些的凡夫,他們明白生死是妄想勞慮所致,因而斷除妄想和勞慮,進入色界和無色界天,感受到一分法界的清凈。

可是由於他們以永斷勞慮後所獲得的清凈心為目的,對於定中的清凈境界產生執著,於是他們所獲得的一分清凈成為了自己繼續修行的障礙。從而不能夠真正體悟到圓滿覺性的清凈自在。這被稱為「凡夫隨順覺性」。

菩薩達到無勞慮的定心清凈後,發現自己還有種種知見,一旦有了知見就會成為見解上的障礙。

經文說「一切菩薩,見解為礙」,就是指初學圓覺法門的菩薩,雖然明白圓覺妙心本來清凈、互相含攝、遍滿十方的道理,但是這種圓覺清凈的見解,落入了思惟分別,因而會成為真正覺悟解脫的障礙,停留在「見覺」的階段。一旦另有覺悟的心與萬法分離,就是覺悟不圓滿,就會「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這就是登地以前的菩薩所具有的隨順覺性。登地以前的菩薩分為上中下三種根機,上根菩薩是十迴向的菩薩、中根是十行的菩薩、下根就是十信的菩薩。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前面所提到的障礙,有凡夫被「凈」礙、初學菩薩被「解」礙、未登地菩薩被「覺」礙,都是因為迷於心識或迷於幻境,而有心、境之間的對立。未登地菩薩如果繼續修行就會發現「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有照,就是有能觀察外境的心與所觀察之外境;有覺,就是有能覺悟的心在觀照。所以,有照、有覺,都是通往圓覺的障礙。必須做到「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這才是登地菩薩應有的境界。就好像有人自己砍下了頭,砍頭之前能砍的人是他自己,可是一旦頭已砍下,也就無所謂能砍頭的人了。

菩薩以有照有覺的礙心,去斷除照覺形成的障礙,當菩薩放下有照有覺的礙心,礙心滅時則一切寂滅無礙,也就不存在誰去滅除障礙了。

經典所言就如同我們用手指去指月亮,當順著手指看到月亮的時候,我們就會明白剛才指著月亮的手指並不是月亮,那掛在天上的才是月亮。一切如來種種言說,目的就是要開示菩薩令其覺悟。言說本身就如同標月之指,不可執著、不可錯認。上述境界是已入十地的菩薩所具有的隨順覺性。

這段經文描述的是如來隨順覺性的狀態。眾生一旦成佛,那麼,原先的一切障礙一下子就變成了清凈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這一段是禪宗祖師們所持的隨順覺性。那些修習禪宗法門的菩薩及末世眾生,因為明白 「心即是佛」的道理,所以能夠「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在任何時間,不起虛妄的幻想,真正做到了蒼雪大師所說的:「南台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即使心中生起了妄念,也可以「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只要認定「心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的念頭,就可以做到「我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我們學佛的人往往認為妄想是不對的,妄想來了,就想著要努力去克制。其實有妄想很正常,是人都會有妄想,能夠坦然面對,沒有分別妄想的心就夠了。

更進一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當我們心意坦然的時候,對於看到的和聽到的東西不加分別,更不去考慮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是真、什麼是假,這樣就能做到無所掛礙,做到萬緣放下。

但做到如此這般的前提一定是有正確的正知見,既是已經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然在世間混淆了是非,錯亂了因果,也不是真修行人之所為。

這有一則馬祖道一禪師坐禪的公案:

向上滑動閱覽

馬祖道一禪師,二十六歲時在衡山傳法院結庵而住,修習坐禪。當時懷讓禪師住持般若寺,得知馬祖每天坐禪,是一個值得造就的人,便前往傳法院接引他。

一見面,懷讓就問:「你整日坐禪為了什麼?」

馬祖回答說:「為的是成佛。」

懷讓聽後,一言不發,取了一塊青磚在廟前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馬祖見此十分驚異,問懷讓:「你磨磚幹什麼?」

懷讓回答說:「我打算把它磨成一面鏡子。」

馬祖困惑不解:「石磚怎麼能磨成鏡呢?」

懷讓反問:「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能成佛?」

馬祖聽後頓時醒悟,立刻俯首向懷讓請教:「依你之見,怎樣才是正確的成佛之道?」

懷讓問馬祖:「這好比牛駕車,當車子不走的時候,是打車還是打牛呢?」

馬祖不知該如何回答,沉默不言。

懷讓繼續說:「你坐禪的目的是為成佛,那麼禪並不限於坐卧的形式。因為佛法無所不在,沒有固定的形相。在絕對的禪宗大法上,不應該有取捨的執著。所以,單靠坐禪不可能悟道成佛。」

馬祖道一聽了這番話,豁然開悟。

他恭敬地向懷讓行了一個大禮,然後問:「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絕對的最高境界?」

懷讓回答說:「你學習明心見性的禪法,如同播撒種子,而我教導你的禪法要旨,好比天降甘露。只要機緣契合,就可以了悟絕對本體。」

馬祖又追問:「絕對本體既不是物質,又不是形相,怎樣才能體證到它呢?」

懷讓回答說:「明心見性同不執著物相都一樣可以悟道。心性包含一切種子,遇甘露即可萌發,既無固定的形相,也沒有成功與敗壞的分別。」

從此以後,馬祖跟隨懷讓學禪,十年後大有所獲。懷讓去世後,馬祖繼承了他的衣缽。

「在絕對的禪宗大法上,不應該有取捨的執著」。這應該算是「禪師隨順覺性」在修學生活中的鮮活事例了。

具有禪師隨順覺性的人,可不是一般的眾生,他們在過去世積累了大量功德,曾經供養過百千萬億位的佛和菩薩,培植堅固的善德基礎,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智慧和信心。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在佛陀看來,這些眾生將來一定能夠通達真空妙有一切法門,成就一切種智。

(未完待續)

往期回顧

1.《圓覺經》概述

2.《圓覺經》經文略釋

3.《圓覺經》文殊菩薩

4.《圓覺經》普眼菩薩? 云何思維

5.《圓覺經》普眼菩薩? 云何住持

6.《圓覺經》普眼菩薩? 方便法門

7.《圓覺經》金剛藏菩薩

8.《圓覺經》彌勒菩薩

編輯 | 伊豆

設計 | 曹曹

誦讀 | 妙慈法師

攝影 | 許志剛、曉峰、熙全

責編 | 明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玉佛禪寺 的精彩文章:

「對不起,你說的我聽不懂」
覺醒大和尚受邀參觀《鄉田同井 守望相助一一張國恩書畫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