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需卦「有言」、師卦「執言」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的問題:五、古字簡寫

需卦「有言」、師卦「執言」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的問題:五、古字簡寫

五、不知古字之簡寫、略寫,用簡寫、略寫之字註解卦爻辭

2、言:以需卦「有言終吉」、師卦「利執言」、漸卦「有言無咎」為例:

在《周易》中「」出現在12處,十個卦中;現今一般將「」解釋為「言語」、「爭論」、「怨言」、「口舌之爭」等,皆為「」相關的字義。

我認為這些解釋都是不準確的,「言」是「愆」[qiān]的簡寫、略寫

我們來看一下「」和「」的古字寫法:

」字構型和本義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指事字,其字形是在「舌」字上部加一區別符號「一」而成的指事字。「舌」與「言」關係密切,就像「刀」與「刃」關係密切一樣,都採用了加區別符號造指事字的方式。

綜上,我認為《周易》中的「」應是「愆」的簡寫、略寫,其義為「過失」。

《周易》中的「」之過,應是《尚書·周書·呂刑》中講的「五過」,即所犯的過失,達不到五刑五罰,屬於無心之過,可免受刑罰;類似現今的工作粗心、疏忽大意、無心之錯,處罰的話以批評教育、寫檢查、檔案記過等方式處理,雖無大錯但畢竟是污點。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言」為「過失」義時,其所在爻辭的爻義:

一、需卦「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帛書寫作「九二:襦於沙,少,有言終吉。」;要準確理解此爻爻義,我們還需先了解三點內容:

第一點,甲骨文中的「小」字是三顆細碎的粒狀物,是「」字初文。字義上,「」字的本義為細碎的沙塵微粒,這一形象含有三種意思:數量上表示不多,後稍變其形而用「」字表示;質地上表示沙粒,後另加義符而用「」字表示;形體上表示微粒,後「」專用來表示此義,與相對,甲骨文、金文中即用此義。

通行本「」在帛書中有兩種寫法「」或「」。

帛書中寫作「」時,通行本「」義為「小」,與相對,指空間、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不及一般或不及所比較的對象。

帛書中寫作「」時,通行本「」義為「少」,與久、長相對,指時間少、時間短。

第二點:通行本「」在帛書中有兩種寫法「」或「」。

帛書中寫作「」時,通行本「」義為「最終、最後」之義,與「」相對,末了、結束的意思。

帛書中寫作「」時,通行本「」義為「始終,總;表始終全過程」,盡、全、從開始到末了、從頭到尾的意思。

第三點:要與需卦「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相互配合著理解、釋義。

現在開始具體分析「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的爻義:

我在文章《二、太過「唯心」,不符合現實,與事實相違背:3、以需卦「需於泥;需於血;需於酒食。」為例》中講過「」是「需求」義,但它指的是第一需求,最重要、最主要的需求,有「重點、重心、關注」之義。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有省略,我認為完整的爻辭為「九二:需於沙,利用小,有言終吉。」與「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句式相同。

」是郊外、郊野,指遠處,此處代指長遠;「」是沙粒,指微小之物,只有近在眼前才能看清楚,故此處代指眼前、短期、近期。

初九:需於郊,利用恆,無咎。」講的是:滿足長久的需求(或:關注長遠的目標)(需於郊),要一直恆久不變的堅持,這樣做是有利的,沒有過失。

郊野

九二:需於沙,小,有言終吉。」講的是:滿足眼前的需求(或:關注短期的目標)(需於沙),短時間是滿足、完成,是有利的,即使過程中會出現過失,但只要滿足長久需求的目標未變,那整個過程始終也都是吉利的(雖有過失,但不影響全局)。

細沙

這兩句爻辭講的其實是現今比較流行的戰略目標和眼前目標的意思(或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類似五年計劃和今年目標。

初九」爻講,制定好戰略目標後,要堅持目標長久不變,這樣有利於實現戰略目標,沒有過失。

九二」爻講,制定好眼前目標、短期目標後,短時間內儘快實現是有利的,即使短期目標錯誤或實現過程出現過失,只要「需於郊」未變,那整個過程也會是吉利的。

以西周時期周公制定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為例:

西周實行的是「宗法制」、「分封制」、「等級制」緊密結合的政治制度。

周王是天下大宗,而諸侯對周王來說是小宗,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形成了以周王為首的寶塔形的等級制度,是西周社會的基本結構。

周公攝政時期,前後進行兩次大分封,分封的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通過把王族、功臣等貴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諸侯,建立諸侯國。以此擴大周王的統治區域,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並逐步構織出遍布全國的交通網路,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使周王朝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堅持「宗法制」和「分封制」便是「需於郊,利用恆,無咎」。

周公第一次分封后,出現「三監之亂」,當時近在眼前的首要目標是東征平叛,要短時間內儘快平亂,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進行了第二次大分封,這便是「需於沙,小,有言終吉。」。

需於沙,小三監之亂後,近在眼前的首要目標是東征平叛,要短時間內儘快平亂;

有言」周公第一次分封后,出現「三監之亂」;

終吉」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進行了第二次的大分封,形成了「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的統治局面,各諸侯國拱衛周王室,使周王朝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二、師卦「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凶。」

田有禽」農田裡有飛禽走獸禍害莊稼。

利執言,無咎」把犯錯的主管農田的官員抓起來訊問,是有利的,這樣做沒有過失(言:過錯、過失)。

西周時期,有專責農田、農事的官員。《詩經·小雅·甫田》「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攸介攸止,烝我髦士。饁彼南畝,田畯至喜。」(田畯:古代職掌農事的官);《詩經·周頌·臣工》「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保介:田官)。

稻草人

比卦六五:王用三驅,失前禽」講說如果「田有禽」,周王用「三驅」多次驅趕,若還不改正則「失前禽」誅殺帶頭、領頭的飛禽走獸,追隨者不咎。

這便是周公主張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罰」,若周王沒有「執言」,也未「三驅」,而是直接「長子帥師」出兵征伐「」,則會「弟子輿屍」傷亡慘重,故「貞凶」堅持無名征伐是兇險的。因師卦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凶。」講說要「師出有名,不然有凶」。

稻草人

PS:「師出以律」現今一般解釋為「軍隊出征要有紀律」,我認為這是錯誤的;:《說文解字》「律,均布也。」,「律」的本義是普遍遵循、效法的東西。故我將「師出以律」解為「師出有名」)

三、漸卦「初六:鴻漸於干,小子厲,有言無咎。」中「」也是過錯、過失的意思。

3、包:以泰卦「包荒」、否卦「包羞」、姤卦「包有魚;以杞包瓜,含章。」為例:

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文(大小篆)發展的過程是漢字細分化(一字變多字)、字形趨繁化的過程。

由「」分出「」等字。泰卦包荒」中「」是「」義;姤卦以杞包瓜,含章。」中「」是「」義;否卦包羞」中「」是「」義;姤卦包有魚,包無魚」中「」是「」義。

下節內容:

六、不知先秦時期「中」字的用法、倒裝句式,等等。

1、中:泰卦「得尚於中行」、復卦「中行獨復」為例。

2、有:坤卦「無成有終」、謙卦「謙謙,君子有終」 為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梓歸 的精彩文章:

比卦「原筮」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五、不知古字之簡寫、略寫
以「包羞、匪、三、十」為例,談現今《周易》注釋中的問題:四、字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