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從發展心理學解析《哪吒》:探究哪吒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原因

從發展心理學解析《哪吒》:探究哪吒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原因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去年大火的國漫電影《哪吒之神童降世》獲得更大好評,更是刷爆了朋友圈。這部電影中主要圍繞了哪吒這一人物展開,哪吒生性調皮、頑劣、暴力,面對父母以及周圍的任何人,他都存在敵意。

關於哪吒的童年,我們或許會異口同聲地說出"艱難"兩字,其父母更是艱難。哪吒從在娘胎里就已經表現出了與他人不同的狀態,並且其出生時被太乙真人認定其"魔丸"身份,他的童年只有被怨恨、被追趕、被驅逐,父母為了管束好他也遭受了更多的非議與磨難。

在電影中,我們都知道哪吒沒有朋友,就連父親也不太喜歡他。對於母親,他常常他也愛答不理的,他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這是為什麼呢?這和哪吒的童年以及父母的教育都存在很大的關係。從心理學上來說,哪吒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原因有大概有以下四個:

一、 哪吒在兒童早期沒有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從影片中來看,哪吒常常對於父母的突然離開有些傷心,但是卻要說自己不在乎,等到父母出現的時候,他已經對父母沒有了期待了。

影片中有一幕,哪吒正在和母親殷夫人玩踢毽子,哪吒玩得很開心,表現出了與平日不同的好心情。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士兵上報說有魚精作怪,希望她去處理,於是母親只能無奈停止對哪吒的陪伴,去工作了。

這個時候,哪吒生氣地扭過頭拋下狠狠的一句:"每次你都會這麼說!"隨後就氣沖沖的爬上屋檐,背對母親,表現出"你走吧,我並不需要你!"的樣子。

其實我們都知道,對於母親的突然離開,哪吒其實心裡很在意,也希望母親不要去工作,但是心裡卻要說自己不在乎。哪吒的這種表現就是典型的迴避型不安全依戀類型。也就是說,哪吒在兒童早期沒有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哪吒因為從下身份特殊,一直被禁錮在家。但是其父親李靖由於常年出差在外,對孩子只有要求和控制,而沒有陪伴,母親殷夫人要因為職位重要而常常沒有在家。哪吒在外沒有朋友,在家也沒有父母的陪伴,這就導致了他沒有能夠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形成了迴避型不安全依戀類型的性格。

現實生活中存在迴避型不安全依戀類型性格的孩子很多,因為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父母卻不在身邊,沒有辦法給予孩子更好的陪伴。孩子內心其實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但是嘴上不說,因為孩子知道就算說了可能也得不到。

孩子很小的時候缺乏安全感,而安全感大部分來自於父母,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缺失,則會造成孩子的安全感缺失,孩子就會以一種不在乎的態度來隱藏自己,裝飾自己。在面對其他人的時候,孩子也很難與別人交心,因而不會主動接近其他人,很難擁有朋友。

二、 哪吒缺乏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特點

哪吒從在娘胎里就已經和別人不一樣了,母親懷胎三年才將他生下來,而他也是以"魔丸"的身份出現,並且一生下來就會說會跳,破壞力也極強。這一點讓村民們感受到害怕,並且太乙真人也講述了哪吒的身份,他和所有人都不同,具備超強破壞力的他在出生時就已經和別人不一樣了。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村民都不喜歡他,不敢接近他、害怕他,每當他出街玩耍,別人看見他都像看見危險一樣快速逃離。從出生開始,他就一直被人們唾棄,沒有人願意和他成為朋友,也沒有人想要看見他。

哪吒缺乏與大多數人相同的特點,這一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沒有朋友的現象。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也像哪吒一樣,總是"特立獨行",當然這裡指的是存在一些不好的行為,指的是一些缺點。我們都知道,相處中的行為是相對立的,你對別人好,別人同樣也會對你好,但是如果你對別人不好,則別人也不會主動去和你成為朋友。

哪吒在生活中對待別人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出現的,他去找別人玩,也是秉著自己是"魔王"的身份去的,當然會讓人覺得不好相處,別人也不喜歡這樣的朋友。因此在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要平和地與人相處,不能以"俯視"的視角來對待別人。

三、 哪吒存在一定的個人攻擊性

電影中,哪吒一出生就燒壞了很多房子,在日後的生活中更是常常搞破壞,出街的時候也是不斷破壞外面的事物,也會傷害其他人。因此很多人都害怕見到他,見到他就趕緊躲得遠遠的,就像見到怪獸一樣。

這一點其實有兩個比較明顯的原因。第一,他出於替代性攻擊與宣洩。根據挫折—攻擊假說,哪吒被束縛在院子里,自由的行動受限,就會產生挫敗感;這種挫敗感會增加個體的攻擊行為。

哪吒因為一直破壞東西,並且表現出的形象,幾乎所有人都不喜歡他,父母害怕他出去傷害別人,因而將其禁錮在家。家裡只有守衛,父母也沒有時間陪伴自己,那麼他心中就會產生一種挫敗感。這種挫敗感需要尋求另外的發泄口,因而哪吒就將這種情緒以搞破壞的形式來進行宣洩。

第2, 出於報復。哪吒攻擊行為背後的另一可能動機是報復村民對他的偏見。村民都不喜歡他,甚至希望他不存在,這一點讓哪吒感覺到憤怒,他不理解為什麼村民會這樣對待他。他雖然總是搞破壞,但是他也是出於正義去打敗那些壞人,並沒有去傷害無辜的人,但是村民卻認為他是壞人。

因為村民總是誤解他,哪吒內心會覺得想要以一種攻擊性的形式來報復村民,報復別人對他的偏見。

四、 哪吒身上存在羅森塔爾效應

在哪吒身上也體現了一種叫做羅森塔爾效應的心理現象。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期待效應",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羅森塔爾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的。

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希望或者認為自己怎麼樣,那麼自己也會朝著別人希望的或者認為的方向去發展。村民目睹了哪吒出生時那種驚心動魄的破壞場景,也親耳聽到了太乙真人的解釋,對他"魔丸"的身份確信無疑。因而無論哪吒父母怎樣約束哪吒,村民對他的印象都已經定型了。

村民常常會對哪吒石頭、扔雞蛋、驅逐他、遠離他,甚至有人想要他死去,這一切哪吒都看在眼裡,他對村民充滿了憤怒與無奈。其實在哪吒,他並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在街道上遇到一個小孩子,他願意去和孩子玩,但是被孩子母親看到了之後,母親就趕緊把孩子抱走了,怕哪吒傷害孩子。

這樣的情況一直都在,人們認為哪吒是十惡不赦的,那麼他內心也會朝著村民認為的那樣去發展,去攻擊別人,報復別人,表現出他帶有攻擊性的一面。因為別人認為他不好,那麼他就要做到別人認為的那樣。

我是蔡宇舒開心育兒,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不論你多愛孩子,別送他上這3類興趣班,這是在坑了娃
孩子偏愛某種色彩和性格特點有關,越喜歡這種顏色,個性越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