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國海軍為何總是幹些非主流的事情?身份不同導致海軍的不同用法

俄國海軍為何總是幹些非主流的事情?身份不同導致海軍的不同用法

俄羅斯本質上是個陸權國家,控制儘可能多的西部戰略縱深才是根本,海軍的發展是從屬於陸權的。俄國海軍的發展比較特殊,沒有足夠的代表性。

俄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海軍是彼得大帝時期建立的,最早在1693年的第二次亞速戰爭中使用,作戰對象是海軍也不算強大的奧斯曼帝國。1700至1721年的北方大戰中,沙俄建立了波羅的海艦隊,而後建立了葉卡捷琳娜女皇建立了黑海艦隊。沙俄時代,俄國海軍主要行動都在黑海,在多次俄土戰爭中往往可以重創奧斯曼帝國海軍,然而面對真正的海權國家,比如1853年克里米亞戰爭時期的英法,和1904年日俄戰爭的日本,俄國海軍就打得很難看。不過這其實也沒有對沙俄帝國產生致命的影響,沙俄對命根子在陸權。

旅順港的沙俄艦隊

當然,由於海軍自身沒有陸軍那樣的門閥和等級化,容納了大量新興階層,因此革命思想也更容易傳播。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最後促成了沙俄的倒台。

從十月革命到1945年,蘇聯海軍的組建和發展其實是緩慢而落後的。在1941年之前,蘇聯海軍仍然由大量的一戰時期和少量一戰後建造的水面艦艇與潛艇組成,大型主戰艦艇很少而且技術落後,顯著遜色於法國、義大利這類二流海軍,更不用說英國、美國、日本海軍。對於蘇聯而言,最大的安全仍然來源於陸權,大規模機械化兵團比艦隊重要得多。蘇聯海軍在二戰中只是扮演次要角色,損失慘重而戰果寥寥,進行過少量的側翼登陸,更多的時候是水兵上岸當步兵用。

二戰後,蘇聯的安全態勢大為改觀,控制範圍擴展到了東歐大部,安全得到了巨大的鞏固,並且國力有了巨大的增強,成為了世界兩極體系的一極。這是蘇聯海軍得以發展的背景之一。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核武器,核平衡是美蘇冷戰的重要基礎之一,而海基核威懾則是最有效的核威懾手段。因此,蘇聯海軍才可以得到更大範圍的建設,核心任務其實就是確保彈道導彈核潛艇突破北約海軍的防線進入發射陣位以威脅美國本土。這點才是蘇聯發展海軍的真正動力。因為蘇聯並沒有更多的海上交通線,也沒有太多的海外據點,而且計劃經濟下,蘇聯事實上也根本不需要海外經濟據點,保護海上交通線的重要性也就無從談起。

蘇聯海權的邏輯是獨特的,但也是曇花一現的。到了80年代蘇聯海軍剛剛獲得一大批新型艦艇,蘇聯慘不忍睹的經濟效率終於讓整個國家陷入困境。無可救藥的低效率讓蘇聯解體,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軍工利益集團的功勞。

而解體後的最大繼承者俄羅斯事實上延續了蘇聯的海軍發展思路,不過面臨著更大的困難。俄羅斯海軍一方面缺乏預算,大批蘇聯時期的艦艇得不到翻新和更替,現在還在服役的主力艦艇基本上都是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遺產,真正全新服役的大型艦艇幾乎只有「恰巴年科海軍上將」號驅逐艦一艘。而另一方面,由於蘇聯時期按照計劃經濟模式分配的不同加盟共和國分工模式,蘇聯的造船能力俄羅斯並沒有完全接受,以至於出現了大量技術瓶頸,不得不額外投入精力進行研究。

目前,俄羅斯海軍的主要目標是維持海基戰略威懾力量,同時逐步實現主力艦艇小型化。如果俄羅斯的戰略核潛艇可以在基地附近就威脅美國本土,那麼俄羅斯發展海軍的必要性就會被削弱,目前蘇聯時期的大型艦艇就會被新型中小型艦艇取代,從而成為一支跛腳巨人式的海軍。不過恰恰是這種跛腳,反而是最適合俄羅斯國情的海軍模式。

俄國海軍的發展並不典型,其實俄國一方面是陸權國家,直到進入核時代之前都缺乏發展海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是,俄國一直也不是個經濟上高度外向的經濟強國,因此也沒有追逐除了地緣政治外其他經濟利益的必要性。兩者一結合導致俄國海軍的非典型特徵,這些讓俄國海軍的歷史經驗缺乏可參考性。

如果非要說警示,那就是活躍、開放的經濟才會需要一支真正的海軍,否則海軍這種吞金巨獸將很可能成為反噬國家經濟和整體效率的幫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這一機制並不引人注意,但意義非常重大,是解放軍戰鬥力關鍵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