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900多種牡丹都能一眼認出,國家牡丹園這位「大咖」厲害了

900多種牡丹都能一眼認出,國家牡丹園這位「大咖」厲害了

▲大圖:劉改秀在國家牡丹園種質資源繁育圃查看雜交後的牡丹種子生長情況。本報記者何娟攝

小圖:國家牡丹園裡怒放的牡丹,是劉改秀的「心頭好」。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北京6月12日電(雒應良、何娟)6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痴」花護葉三十載,引來滿園「國色」香——凋敝的洛陽市郊區苗圃變身國家牡丹園,牡丹「活字典」劉改秀功不可沒》的報道。

「姑娘家喜歡花,你就去花卉組吧!」苗圃場長的一句話決定了她一生的事業,那一年,劉改秀是剛剛從農校畢業的青澀丫頭。

如今,昔日「姑娘家」已是年過半百的資深牡丹專家,而當年荒涼偏僻的郊區苗圃則成了享譽業內的國家牡丹園。

望著把30年青春韶華盡情揮灑在其上的這500畝「國色天香」,無法言說的感慨湧上洛陽市中心苗圃(國家牡丹園)副主任劉改秀的心頭。她就像園中的牡丹,春來時為眾人帶來滿園繽紛,春去後又恬靜地隱匿在一簇簇綠葉之中,矜持、低調而內斂。

(小標題)紮根牡丹園 初心不改30年

1990年7月,家住洛陽市西工區紅山鄉下溝村的劉改秀從河南省南陽農業學校園藝專業畢業,同年10月分配到洛陽市郊區苗圃,也就是如今的國家牡丹園。

劉改秀沒想到,她畢業前對工作的設想與現實竟如此懸殊:眼前的郊區苗圃,荒涼偏僻,交通不便,連圍欄都沒有,任由附近村民來回穿行,還時有牛羊光顧。

「姑娘家喜歡花,你就去花卉組吧!」苗圃場長一句話安排了工作。但當時的郊區苗圃主要種蘋果樹、桃樹、葡萄苗等,牡丹苗圃偏居一隅,只有60畝。

苗圃的工作辛苦而單調,整日在大田裡鋤地施肥,和干農活沒什麼兩樣。園裡幾間舊瓦房就是職工宿舍,跑風漏雨,當時一起分來的3個大中專畢業生跑了兩個。

為了留住人,苗圃領導不讓職工過周末,連續加班,減少與外界接觸。看著一起來的同伴和身邊的老技術員紛紛離去,劉改秀一次又一次動心思要走。有一次,她也打包好行李,準備動身去郊區種子管理站工作。

當時的古都洛陽,牡丹名片正享譽海內外,牡丹旅遊與產業方興未艾,但關於牡丹研究的許多課題還是空白,牡丹栽培育種、科研管理人才嚴重匱乏。聽聞她要走,苗圃領導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極力挽留。

「當時技術員都陸續跳槽了,如果我也走了,牡丹苗圃就沒技術員了。再說工作也順手,大不了再吃幾年苦吧!」劉改秀想想已經照顧了好幾年的牡丹園,終究有些捨不得,思前想後,還是決心留下來。

老技術員走了,她就拿著他們留下來的牡丹圖譜整天在園子里轉悠,幾年下來硬是把這些牡丹的品種、位置、栽種時間記熟了,給它們一株一株地掛上標籤。每天下班,她都累得雙腿發軟,直不起腰。「女兒跟著我在牡丹田裡長大,回頭想想,真挺對不起孩子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哪株牡丹、哪個品種在園區的哪個位置,劉改秀可以脫口而出,如數家珍,也練就了一雙慧眼識牡丹的本領。

「認牡丹和認人一樣,也有高低胖瘦之分。花形、花色、葉子、株形、絨毛、根系,這些細微的差別都不能放過。」劉改秀談起牡丹品種時特別自信,簡直就是一本牡丹「活字典」。

洛陽的牡丹涵蓋9大色系、10種花型、1200多個品種,劉改秀現在一眼就能準確辨認900多個牡丹品種,「牡丹要天天看,幾天不看,就生疏了。」

在這期間,劉改秀重新編寫了牡丹觀賞園、繁殖圃、種質資源圃、國際品種園定植圖,建立電子文檔,收錄品種千餘種,拍攝照片近萬張,製作牡丹物候期卡數千張。

「我真正喜歡上了牡丹,鑽到裡頭了,開始享受和牡丹在一起的過程。」劉改秀說。

經過幾年的埋頭苦幹,劉改秀從牡丹大田裡成長為洛陽為數不多的專家型人才,在業內小有名氣,慕名挖人者不在少數。

1998年,因協助洛陽市農業局出口一批牡丹,劉改秀結識了美籍華人徐兆光。他在美國費城有一個牡丹園,但不知如何管理,不時給劉改秀打越洋電話諮詢牡丹栽培種植技術。經過一番交流,徐兆光如獲真經。

不久後,徐兆光給劉改秀拋來橄欖枝,讓她到美國幫忙管理經營牡丹園,可以協助她一家三口移居美國。

面對如此誘人的待遇和條件,劉改秀曾心動過。但當時的她想到,「我的牡丹事業從這裡起步,是牡丹給我帶來榮譽,我怎能半途拋棄呢?」劉改秀淡定地婉拒了出國邀請,繼續守護著這一片灑下汗水的牡丹園。

(小標題)耕耘牡丹園 追夢永遠的國色天香

洛陽是牡丹的原生地之一,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最興盛時曾達到兩千多個品種。但由於沒有種質資源保存體系和機構,部分品種已經失傳,有些品種則瀕臨滅絕。

民國初期,洛陽的牡丹品種僅剩50餘個。到上世紀60年代,牡丹品種也只恢復到100多個。

1992年7月,當時的國家林業部將國家牡丹基因庫落戶在洛陽市郊區苗圃,作為牡丹種質資源的活體保存庫,保存和管理牡丹品種的遺傳資源、生物信息和基因數據。「我來的時候,苗圃大概有360多個牡丹品種。」劉改秀說,牡丹資源保護是一個耗功、耗時、耗資金的艱苦工程。

牡丹引種工作貫穿了劉改秀30年的職業生涯,從未間斷。對她來說,出差是一種常態,連早年暈車的毛病都「治」好了。

「一個地方至少要去兩次,春天開花時先去看看符不符合引種計劃,秋天再去引種。」劉改秀跑遍了全國各地,四處「搜尋」,先後引進雲南野生大花黃牡丹和紫牡丹、甘肅紫斑牡丹、湖北野生卵葉牡丹、延安稷山矮牡丹等,還奔赴湖南、浙江、江蘇、四川等地搜集和引進300多個品種。

為了找到野生牡丹品種,劉改秀和同事多次在欒川熊耳山的荊棘叢里艱難穿行,後來終於在石縫裡找到一株野生紫斑牡丹,手腳並用,攀上崖壁,鞋底都磨破了。「那時只管高興,哪顧得上危險!」說起尋找野生牡丹的經歷,劉改秀的眼睛裡放著光。

劉改秀像一隻辛勤的燕子,冬去春來,引種、培育,「銜來」一枝枝牡丹,將國家牡丹園「壘」得越來越光彩奪目。

劉改秀把引進的牡丹品種按照種群建立資源圃分類管理,創造適宜的生長環境,為瀕危珍稀牡丹提供一個安全的「避風港灣」。

「活體保存是牡丹基礎研究、新品種開發、產業發展和科研創新的保障。哪怕某些品種不開花,沒有經濟價值,我也願意一生守護它們。」劉改秀說,如果單純以觀賞價值、經濟效益等因素來決定牡丹的「命運」,一些傳統品種可能會在時間的長河中慢慢消亡。

「這些牡丹資源都是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少一個都是缺憾。」北園有一片專門用鐵絲網圈起來的牡丹種質資源繁育圃,裡面全是劉改秀的「寶貝」。

「當初園裡只有一株『變葉紅』,眼看快沒了,我趕緊把它移過來重點保護。現在不怕了,繁殖得不少了!」劉改秀輕輕地彎下腰,愛憐地撫摸一株矮小的牡丹苗,像照料年幼的孩子一樣。

據統計,國家牡丹園引進國內外牡丹品種815個,共2萬餘株。這些引進的品種不僅豐富了牡丹種質資源,還通過花期調控,使洛陽的牡丹文化節由原來的10天延長到40天。

除了搜集引進外地牡丹資源,牡丹育種也可以為種質資源庫增添新成員。雜交育種既辛苦又緊張,採集花粉、套袋、「母本」去雄、晾粉、散粉、授粉……每一步都不容許出現任何差錯。一旦出錯,雜交失敗,相當於這一年的育種工作就白乾了。

雜交後的種子從發芽到開花,需要3至5年時間,繁殖30株以上,性狀穩定後才能命名新品種。「這樣算下來,培育一個牡丹新品種需要8至10年。」劉改秀掰著手指數了數,「從入園以來,我培育的新品種登錄命名了23個。」

2006年秋,劉改秀和科研人員在調查牡丹物候性狀時,發現幾株零星綻放的「另類牡丹」。「培育能夠在秋季自然條件下開花的牡丹品種,可以打破以往只能在春季觀賞露地牡丹的局限性。秋冬時節盛開的牡丹傲霜挺寒,可與梅花媲美。」

劉改秀說,在隨後的幾年裡,她和團隊經過鱗芽突變研究和品種改良,對這些牡丹進行大規模擴繁嫁接,終於在2014年培育出「秋夢」等4個秋賞牡丹新品種,填補了國內牡丹種質資源的一項空白。

目前,國家牡丹園擁有國內外牡丹種質資源1362個,栽植牡丹200餘萬株,涵蓋9大野生原始種和世界8大園藝品種群,成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牡丹品種活體保存、無性繁殖和科研基地。

(小標題)成就牡丹園 汗水澆出花萬朵

初夏的國家牡丹園已被鬱鬱蔥蔥的綠葉覆蓋,大規模花期已過,只有點綴其間的幾朵殘存的芍藥花。但南園佔地1200平方米的牡丹四季展覽館卻依然奼紫嫣紅。

牡丹的花期短。「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描繪的就是唐代遊人爭相欣賞牡丹的盛況。劉改秀工作的國家牡丹園,每逢牡丹花開,遊客慕名而來,滿足而歸。但有些遊客來晚了,只能帶著遺憾離開。

「能不能讓牡丹像月季一樣月月開花,這樣我們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牡丹呢?」未能一飽眼福的外地遊客無數次向劉改秀提出這樣的懇求,話語中充滿期盼。

生為洛陽人,又是牡丹栽種培育的專業人才,每每遇此場面,劉改秀難免尷尬。「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美的追求也在提升。」

劉改秀意識到,要滿足國內外遊客四季賞花的需求,就必須要有可靠的催花技術,讓牡丹能在規定的時間開花。

這個想法激勵著劉改秀不斷探索研究。2002年,劉改秀參與的「牡丹周年開花」項目完成,建立了牡丹優良品種「洛陽紅」促成栽培時間與積溫、日均溫回歸方程,使我國成為繼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二個擁有此項技術的國家。

2011年7月,劉改秀的「一種牡丹抑制栽培冷藏方法」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不管是寒冷的冬天,還是炎熱的夏天,我們都可以讓牡丹開花,基本達到『花開花落隨人意』。」劉改秀自豪地說。

2010年3月,經過3年的籌備,國家牡丹園建成國內第一家牡丹四季展覽館,彌補了遠道而來、錯過花期的遊客的遺憾。

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4枚金獎、11枚銀獎、8枚銅獎,2016年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92項大獎,2019年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70項大獎……憑藉成熟的反季節催花技術和品種齊全的牡丹,劉改秀帶領國家牡丹園參加了數不清的花事活動,讓洛陽牡丹走遍全國,走向世界。

「不要寫我,寫園裡職工,寫牡丹園的科研團隊。國家牡丹園能有今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一個人微不足道。」劉改秀幾次對記者說。

目前,劉改秀已培養了6位在牡丹生產、病蟲害防治、品種認定、新品種培育領域取得高中級職稱的同志。

2008年,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國家牡丹園成立牡丹研發與推廣中心,並建立核心實驗室,進行牡丹組培育種實驗。

「應用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對牡丹進行快速繁殖是促進牡丹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技術。」劉改秀介紹,除了觀賞旅遊,油用牡丹和牡丹(芍藥)鮮切花的市場在不斷擴大,這就需要栽培育種技術「保駕護航」,單靠分株、嫁接、人工雜交等傳統方法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

「組培苗移栽成活率低是實現牡丹組培成功的一大障礙。提高生根率、改善生根質量,讓組培苗真正過渡到商品苗。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吶!」儘管劉改秀完成了15個品種1000餘瓶的幼苗培養,平均生根率超過60%,部分品種生根率超過80%,但她並不滿足於此。「牡丹研究仍有一些領域沒有得到突破,種質資源還要繼續搜集整理,我現在都不敢退休。」

在別人眼裡,在牡丹園工作也許充滿了花前月下、滿園芬芳的浪漫色彩。但是,當記者走進牡丹園,走進劉改秀的日常工作就會發現,更多的是繁重的勞動和揮灑的汗水。

中午時分,52歲的劉改秀戴上草帽,頂著烈日回到牡丹實驗大田,和技術人員一起查看今年雜交育種的情況。上百株牡丹的枝頭套著白色紙袋,掛著藍色標籤,上面註明「母本」「父本」品種和授粉時間。劉改秀隨手撕開一個紙袋,裡面的種子已經變得飽滿起來。

「誰非過客,花是主人。」這是劉改秀的微信簽名,擇一業,鍾一生。

放眼望去,偌大的牡丹園裡,萬餘株牡丹鬱鬱蔥蔥。暖風吹來,遠近牡丹枝葉葳蕤,頻頻頷首,像是對劉改秀致謝。(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牡丹 的精彩文章:

大花黃牡丹圖片,野生僅剩6000餘棵,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
問政山東|震驚!銷售渠道受阻,菏澤部分油用牡丹竟遭集中剷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