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父母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成為精英

心理學:父母的社會地位,決定了孩子是否能成為精英

精英這個詞語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那麼到底什麼是精英呢?

百科詞條的定義是:

精英是指社會的成功人士,但他們在能力、見識、財產、素養等諸多方面超過大多數群眾,對社會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影響和作用,是社會的精華。

定義是十分清晰的,那麼如何才能培養出一個精英呢,家庭的影響和個人的努力會在其中起著多大的作用呢?

先天資源

在20006年一個叫做邁爾斯·克拉克的加拿大經濟學家統計了21個國家的數據,提出了了不起的蓋茨比曲線(The Great Gatsby Curve)

這條曲線借名於美國作家弗·司各特· 菲茨傑拉德於1925年寫的一部中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菲茨傑拉德筆下的蓋茨比曾百般努力試圖衝破階層藩籬,卻用他悲劇的結局證明了當時的社會階層固化這一殘酷事實。研究表明,國內近年來父母的階層和社會地位對於孩子是否成為精英佔了大概50%至60%的因素。

先天資源主要包括了個人的天賦、家庭的教育和經濟基礎以及所處時代的大環境和小環境。

有些人說這是一個「拼爹的時代」,或者「生在羅馬」,像這樣的話都是在強調先天資源的重要性。

先天資源確實是很重要的,但是無論是完全強調先天資源的決定性,還是完全弱化先天資源的重要性,都是片面的。

上文提到的蓋茨比曲線得出了50%的代際財富傳承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還有50%的幾率通過後天改變,勝算並不低。

原生家庭

《異類》中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因年齡大幾個月而顯現的微弱優勢會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積累,最終引導孩子走向成功或不成功,自信或不自信的軌道中,其影響會延伸很多年」。

書中說的是成功的累積效應。

原生家庭對能否成為精英最大的影響是觀念上的潛移默化,教育基礎良好的父母和教育基礎很差的父母在認知上差距很大。

教育出的孩子從一開始就不斷地在兩極分化,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在性格和認知水平上差距都很大。

並且教育基礎好的父母能夠在孩子的重大人生選擇上做出正確的指導。

此外,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在早年發展中能夠因為沒有金錢的後顧之憂而按照自己的興趣發展,在自信程度和技能掌握情況都會高於家庭環境不夠好的孩子。

個人努力

原生家庭這個詞是這幾年來使用頻率特別高的一個辭彙,說明大家都意識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對原生家庭的認識還只停留在「被原生家庭決定」上。

有個心理學術語叫「內在父母」,「內在父母」指的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內化,在我們還是一個小孩的時候,內在父母主要是由我們的父母映射形成的。

但是當我們長大,我們成了自己的「內在父母」,也就是說原生家庭對我們是會產生影響的,但是我們是可以去改變的,我們每一次的行為都在塑造我們的認知,不管是固化我們之前的認知,或者是改變我們的新認知。

你決定不了先天資源,也很難改變原生家庭,但是你一定可以把握個人努力,個人努力是肯定有用的。

央行高管算是精英吧,他們的認知水平也算是精英的認知水平,那比他們更厲害的人呢?

這是很多人都忽略的東西,無論教育資源差距再大,那些最優秀的代表認知成果的經典著作門檻是很低的。

如果你認真研讀叔本華的書籍,你認為自己師從叔本華是沒有問題的。這個觀念的邏輯是央企高管也是通過學習和自身經歷提高的認知水平,相對於經典著作來說,他的知識是二次加工的。

而你如果把握最重要的一手資料,也就是經典著作,你的起點也可以很高。

當然,想要從經典著作中受益,對當事人的邏輯水平要求是很高的。而邏輯水平並非一種天賦,這是不斷鍛煉的結果。

進入精英階層的門檻其實就是在某個領域做到了頂尖水平並且被世人所認同。

當然,在擁有了絕對的實力許可後,加上自己後天的不斷拼搏,就會變成名副其實的精英階層。

這說的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精益求精的「精英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看起來很厲害,卻沒有什麼真本事的人,普遍具有2點特徵
二十五歲的男生擁有多少存款比較正常?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