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長親身實踐李玫瑾教授的「三不管」原則,如今孩子變成這樣

家長親身實踐李玫瑾教授的「三不管」原則,如今孩子變成這樣

在教育孩子這一問題上,家長們幾乎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一方法不管用,就換一種方法,直到奏效為止。

而整個教育過程中,家長們始終堅持的原則就是「管」,不論孩子做什麼,管就對了。實際上,有時候「放手」的效果遠比「干涉」要來得好。

案例:

閨蜜可以說真的是視孩子如命一般,大到關係到孩子的人生髮展方向,小到孩子的吃穿住行,她都要知道得清清楚楚,就怕孩子出錯。

可成長不就是一邊嘗試一邊犯錯,最後才可能探索出成功道路的一種經歷嗎?如果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要家長干涉,暫且不論孩子究竟會不會照著事先安排好的路線去執行,就來說說這對孩子真的有利嗎?

閨蜜原以為自己事事都給孩子安排得清清楚楚,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安排。殊不知,在孩子上初二那年的一次夏令營,孩子的「無能」被徹底暴露。

老師半夜打電話讓閨蜜趕10幾公里的路把孩子接回家,原因是孩子不能獨立自理,更何況要在夏令營體驗一個星期,孩子哭著喊著要回家。

閨蜜在與我討論這一問題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作為家長,她的手伸得太長了,或許可以嘗試「不管」。

那段時間我正好在學習李玫瑾教授的育兒育兒課程,於是便給她推薦了「三不管」原則。現在她孩子17歲,差不多快3年時間的實踐,如今孩子變得既自信又獨立,可謂是人見人誇,這「三不管」原則到底是什麼?

分析

1、孩子能夠處理的事情不管

現在的家長總是會不自主地「大包大攬」,考慮到孩子的學習問題,一旦孩子拿出「學習忙」的借口,家長們便是二話不說為孩子處理掉瑣碎小事,而那些事情原本是孩子自己可以處理的。

要知道,如果家長長期以這種方式培養孩子,到最後只會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無獨立能力的人,不論是面對將來的生活,或是工作,都會是孩子的災難。

因此,建議家長們學會該放就放,對於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嘗試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或許一開始孩子處理事情時並不會很順手,但是能力是需要鍛煉的,到了後來孩子便能夠自如地處理事情。

2、孩子應當承擔的責任不管

前段時間,一位朋友在和我聊天時,抱怨自己兒子膽小、沒擔當,後來自己也說到都怪她從小太慣著他了,不論孩子做錯什麼,都替他擔著,沒有培養孩子的責任意識。

責任意識本身就是應當從小開始培養起,如果家長一直替孩子背負責任,嚴重時可能形成兩個極端。一方面可能導致孩子成為毫無責任感的人,難以給人擔當感,這樣的人在社交與工作上都很難有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孩子也可能成為極度懦弱的人,因為不敢承擔責任,所以一直想著逃避,一旦出現什麼問題,下意識地就會把他人往外推,不會將責任規則於自己身上。

這也是為什麼不建議家長們總是為孩子承擔責任的原因,你不可能陪著孩子一輩子,也不可能時時刻刻陪伴在孩子身上。責任與擔當是為人之根本,不具備這些品性,孩子的人生也會衝刺著各種坎坷。

3、孩子能夠承受的壓力不管

現在不少父母看不了孩子吃苦,孩子一喊累,便趕緊上前安慰孩子,「要不咱們不試了,反正也可以做其他事情。」

要知道,當孩子在想要放棄的關鍵時刻,如果家長們正好說了這句話,不僅鼓勵不到孩子,反倒可能成為孩子放棄的誘導劑。

家長們更應該清楚的是,只要有一次,便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到了後來,孩子面對放棄這件事情,也會變得很輕鬆,甚至沒有任何心理壓力,說放棄就放棄。

實際上,年輕人經受一些挫折是好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孩子進步,且變得更有擔當。心理承受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變得越來越強,而不是一個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溫室花朵。

當然,也希望家長們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壓力都不干涉,這個壓力經過評估之後,應該在孩子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否則過大的心理壓力也會把孩子壓倒,對孩子的成長也極為不利。

「管」與「放」應該相結合,將這一方面深入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是極端地不管或是管到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90育兒 的精彩文章:

孩子白天出生和晚上出生,區別確實很大,為什麼醫生更傾向前者?
孩子頂嘴時,最怕家長說這幾句話,不但降不住孩子,反倒更刺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