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金剛經》的「無相」,離開你的得失

《金剛經》的「無相」,離開你的得失

《金剛經》是佛陀般若法的精華,其中多處談及了無相——「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短短几句話,就講眾生的內、外、時間、空間的假象都加以了破斥。然而,對於我們的生活而言,時間、空間的真假,似乎並非真的如此重要,只不過在時間、空間的諸多轉化中,卻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凡夫的無力感

辛棄疾有一首詞: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箇中滋味令人唏噓不已:想要去向別人訴說一下自己的憂愁,但又不知從何開口,只能淡淡聊一句「秋天的氣溫著實有些低了」。

這大概就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無相」的原因,一切的功過得失都是建立在自己需求之上的,別人很難與你共情

我們的人生有著各種奇特的遭遇,共同塑造了當下的我們,有人一生浪跡江湖無掛礙,有人寒窗苦讀求功名,有人阿諛奉承為名利,有人麻木生活無所求,有人精打細算難生存,有人滿不在乎財傍身,如同萬花筒般的人生四處張揚,被羨慕、被嫉妒、被攻擊、被鄙夷。

但是,潛藏在滿目的風霜之後,卻藏著三個字:貪、嗔、痴。

本來即是如此,我們將對外境的貪求化作種種形象,或是財物、或是名聲,但都逃不過自己滿心的自以為是和排除異己。

《金剛經》的「無相」是佛與人的差別,正如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當中所告知的:前念迷即是眾生,後念悟即是佛。

看重了眼前的東西,終究是著眼於相狀上的喜與惡,再美的東西總有人棄之敝履,再丑的東西也總有人視若珍寶。

是對是錯,是好是壞,不過你自己的愛染罷了。

而「無相」,正是我們閱讀《金剛經》所需要謹記的,切勿剛從「有」的迷潭走出,又陷入對「空」的追逐。

其實,「有」固然是我們自己的執著,「空」又何嘗不是呢?

「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來去皆是幻化而來,我自己的生命本就不該被外境所左右。這是佛的感悟,卻只被我們停留在了文字的憧憬上。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比事需躬行。」

佛法的魅力總不在文字上可以尋得,而佛法的美麗更需要我們退卻相狀上的追尋才能徹悟。

正如白居易所寫: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書。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