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林海鍾:心與造化的契合——談山水畫的寫生

林海鍾:心與造化的契合——談山水畫的寫生

山水畫的寫生有相當的難度,一些畫家往往於真山水中不知所措,無從下手,或只能以眼見的寫實描繪,最多是用西洋透視法以風景畫的關照,無法真正表達山水的真實境界。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東晉王羲之云:「人在山陰道上行,千岩競秀,萬壑爭流。」此道出了古人觀察山水的奧妙和真諦,讓後來者心嚮往之。

江南山陰的山水植被豐厚濃郁,樹木高大茂密。人在其間,視線被遮,目不能遠及。不如北方太行一帶的山水,視野廣闊開朗,可以目極千里。而王羲之卻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之句,不能不讓讀者感嘆,去過山陰道的人知道,肉眼是無法看見千岩萬壑的。很顯然,這是王羲之的靈感,是他對山水的認識。只有對山水有深刻關照的人,才能寫出如此有感染力的句子來,使我們後輩學者如臨其境,彷彿置身於一千多年前的山陰道上,穿越古今,與王羲之攜手同游。

古佛行腳圖 ?89×48cm ?2014

對山水畫的思考本身是一種提升,是一種象外的思考,而非肉眼所見的風景畫。我們知道,眼見並非為實,物體也並非近大遠小,透視其實是一種錯覺,「丈山尺樹,寸馬分人」才是真正的比例。那什麼是山水呢?古人陶冶情性,感悟人生的道用之器,古聖賢人有仁智之樂,所指即是寄情和暢遊于山水之間。只有這樣的高人逸士才能認識真山水。

山水的觀法是山水畫的基礎,是我們體會真山水的鑰匙,也是山水畫寫生的前提。

至於山水的觀法,早在六朝已經成熟。宗炳《畫山水序》是中國古代第一篇山水畫理論。其中對山水畫的觀法是這樣寫的:「夫崑崙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於寸眸。誠由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

野江茅亭圖 ?49×40cm ?2014

山水乃大物,必然大而遠。人在其間,迫目以寸,則被高大的樹木和巨石遮擋,加上近大遠小的錯覺,使我們的肉眼見不到山川的整體和正確的比例關係。同時,由於視覺造成的錯誤使我們無法看到正確的山水比例,所以必須「迥以數里」或「誠由去之稍闊」的「以大觀小」的觀法,才能把握山川的真實比例。

歷代的高士和畫家,他們對於山水的認識留下了很多經驗,並廣泛留在他們的著作和畫跡當中,值得我們後人借鑒與學習。北宋山水畫家郭熙總結山有三遠(高遠、深遠、平遠);山有山川的規律,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五代畫家荊浩在太行山寫松數萬本;范寬一輩子待在終南山,披圖幽對,深得山水之妙。他們的作品深諳山水的真諦,其精神千年不滅。至今仍能夠感受它的光芒,可謂是不朽。

江南第一席??60×110cm ?2014

寫生只是我們認識真山水的必要手段,不是我們的終極目的。了悟真山真水,把握美的規律,並能夠在其間陶冶性情,讓生命得到滋養,以提升我們的人生境界,才是目的。可見,山水畫的寫生對畫者的要求很高,首先要有大山水的觀念。同時,對真山水要有相當的認知,更需要高尚的情操和開闊的胸懷。只有了悟真山水妙趣的人,筆下的山水才能生機無限,才能逍遙自在,達到「暢神」的境界。

總結前人經驗,寫生的要點無非兩個:造化和心。造化,是山水的自然之體,即客觀山石樹木的有形特徵。其二是心,也就是審美的發現與提升。古人說的幾個境界,比如師造化、師古人心、師己之心等等都不出於此。

水牛群像 ?24.3×31.5cm ?2014

古人云:「目有所極,故不能周。」因為視覺的局限,無法得到真正的認識。變化和開放的思維,不拘一格,形成了中國山水畫觀法的特有關照。山乃大物,必需跋山涉水,俯仰高低,遠近觀察。樹木也是一樣,它們姿態各異,特徵不同。松柏有龍蛇飛動之形,古柳有臨風探水之姿,梧桐更有凌雲高節之氣。並且,各種樹木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中呈現出千姿百態來。

其實,發現好看的山石,樹木之形,也是很不容易的。前面所說的師造化應該是畫山水的第一悟。直接向真山真水學習,游于山林之間,接受山川樹木氣息的浸泡,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所具備的知見。但是,仍然因為眼界的局限,而未能有緣見到真正好的山川景象。我們留戀所見有限的山林,並在其中勤奮寫生,青春流逝。此時此刻,我們也許有收穫,然而因為有所收穫,自我便開始膨脹,於是更增加了傲慢的心。我們走了彎路,浪費了時間卻完全不知道。

龍吟竹圖??89×48cm ?2014

對於山巒奇峰的寫生,我想到了石濤的名句:「收盡奇峰打草稿。」面對古人的智慧,我們不得不低頭,因為浪費的時間太可惜了。在體悟真山真水的時候,前人做出了榜樣。要收盡天下的奇峰,談何容易,必須要行萬里路,訪遍名山大川,才有資格說。我想石濤此言應該也是他的理想。十多年前的一堂課我仍然記憶猶新,當時對石濤上人的名句作了討論。而於樹木的寫生,與石濤此句相當的經驗,是對洪穀子荊浩的記載,傳說他在太行山洪谷隱居,寫松數萬本。我想數萬棵松樹的寫生,可以把太行的松樹的姿態瞭然於胸了吧。

向古人學習,可以提高智慧,縮短我們正確認識壯麗山川規律的距離。宋《林泉高致》云:「山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可行、可望不如可游、可居。觀山水千里,可游、可居者十不到一。此正可謂山水的絕勝佳處,這是古人的經驗所在,對於後輩學者,只要去應證即可,相當直接和簡單,無需從頭做起。學習前人留下的豐富經驗,也就是師古人,透過古人的語言和畫跡可感知和觸摸他們的心。而在山川的寫生當中是否能有會心之處?當你被山水之美感動並與之有了契合,這種契合就是會心處。也許在某座奇峰異石上與石濤和尚相遇了,或者在深壑岩崖中的某棵古松下遇到了洪穀子,此類種種的會心,種種的契合,真是妙不可言。此刻你已經深得古人之心。

臥遊圖冊系列?150×160 cm?絹本設色?1992

體悟古代賢者之心,是寫生和遊歷山川景象的核心,但即便到了隨時都能契合的狀態,也仍然不是目的。而另一種境界的呈現才是我們的追求,即開始發現自我。此刻我們對山水有了判斷,有所選擇,由認知產生了知見,即石濤畫語錄中提到的「蒙養」狀態下的「受」與「識」。此刻意識到自己的心是無所不包的,心像長了翅膀,可以遨遊天下的名山,並能創造山川自然,所謂筆底雲煙與造化同功。

▌人物名片

林海鍾,號林泉閣主人,祖籍福建永春。1968年生於杭州,1980年從師學習山水畫。1986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前身)國畫山水專業,1990年本科畢業,同年攻讀該校碩士研究生學位,1991年獲首屆潘天壽獎學金,1993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4年獲中國美術學院國畫山水專業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妙音圓通——觀世音三十三聖相
【乾貨】李巍松:佛教人物畫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