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後心理問題普遍越多

心理學:小時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以後心理問題普遍越多

小孩子天性愛玩鬧,性格調皮搗蛋,一方面是因為生理因素,即大腦發育尚不完全,自控能力弱。

另一方面是環境因素,他們尚未完成社會化,對很多社會規範還不理解。因此他們的很多行為都是為了自己能夠快樂,而不顧別人的看法和意見。

雖然調皮搗蛋的孩子佔大多數,但是我們也能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他們不哭不鬧,與大多數孩子有著顯著的差異。

他們有的氣質優雅,男孩風度翩翩像一位公子,女孩安靜柔美像一位公主。有的年少老成,剛上幼兒園就開始幫父母洗衣服,掃地拖地更是不在話下,年齡稍大點父母便讓他們做飯。

很多人都喜歡這種小孩,覺得他們乖巧、懂事,認為是他們的父母教導有方,孩子才能夠這麼優秀。

鮑姆林德研究了很多家庭,發現家長對待孩子的教養方式分為四類:民主型、專制型、溺愛型、和忽視型。

而孩子的乖巧與懂事就有可能是在專制型的家庭中形成的。

生活中很多年幼的孩子被父母寵得像塊寶。為了不落於人後,父母們爭先恐後地幫孩子報各種輔導班,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

生活中孩子有什麼願望也盡最大努力去滿足,生怕孩子得不到最好的發展。

然而在專制型的家庭,父母就像一位君主一樣,從來不會重視孩子的想法,孩子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

一些家庭的父母對待孩子非常凶,動輒打罵,孩子哭哭啼啼最終還是得按照父母說的做。

他們經常被命令做很多家務事,自由也受到限制,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出去玩。

在外人看來他們很懂事、很乖巧,殊不知都是被逼出來的。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會受到極大的心理創傷,成年以後會出現自卑、退縮、攻擊性強等特點。

斯金納認為,懲罰導致行為頻率下降,強化導致行為頻率增加。

而孩子表現得乖巧懂事,可能是因為受到了父母的懲罰。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人又沒有耐心,而孩子天真,搗蛋闖禍不在話下,因此有時候會受到父母的責罵。

其實適當的責罵有助於孩子內化各種規範,但很多家長不能掌握好分寸,對孩子的責罵很大一部分是發泄心中對生活的不滿。

久而久之,孩子發現自己做很多事都會受到懲罰,為了逃避這種痛苦,他們只能減少某些行為的頻率,因此被迫表現地乖巧懂事。

因此人們平常看到有些孩子很講規矩,除了一部分家長教得好以外,還有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害怕被家長懲罰。

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對於父母的恐懼會影響他們的一生,以至於將來回憶起童年的這一段時期便不寒而慄。更甚者對父母的這種恐懼會頻繁地進入夢中,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

對孩子的教育是一門學問,每位家長都必須花功夫學習。

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在人的整個成年期都擔負著養育後代的發展任務,因此掌握合理的教養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對於父母來說,他們應該學習掌握民主型的教養方式。

這類教養方式要求父母傾聽孩子的心聲,重視孩子的需求,既能在物質和精神上滿足孩子,同時也重視孩子社會化的任務,關心孩子對於社會技能和社會規範等的掌握情況。

根據桑代克的聯結試誤說,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犯錯誤,須知正確的行為反應正是從錯誤中吸取經驗而來的,所以應該給孩子以信心。

一味地批評他們只會阻礙孩子的發展,壓抑他們的創造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應該及時看到孩子身上好的變化。

研究表明,及時強化優於延遲強化,部分強化優於連續強化,因此父母應該在孩子出現正確反應之後及時給予誇獎或者外部獎勵,以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為。

但也不能過度,否則就是溺愛。可以選擇一部分當前年齡階段最重要的行為予以強化,而其他方面不進行強化。

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但也不能拔苗助長,教育孩子應該考慮到孩子的認知發展水平。

根據皮亞傑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兒童道德發展分為前道德階段、他律道德階段和自律道德階段。

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要基於客觀事實,不能想當然,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發展水平,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發展。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Cognitive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越是人緣好的人,越不值得深交,原因很簡單
二十五歲的男生擁有多少存款比較正常?心理學家的答案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