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你和父母的關係,影響你的一生,決定你的命運

心理學:你和父母的關係,影響你的一生,決定你的命運

存在主義認為:人類的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而父母,便是兒童最早期的一段人際關係。

在兒童長大成人後,他會將自己在家庭中所學到的交往模式用於社交中,之後所有的人際交往,都是他原生家庭的影射。

如果兒童與父母形成安全型依戀關係,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信任感與安全感,那麼在以後的人際交往中,便會呈現良好的適應狀態。

反之,如果兒童與父母形成矛盾,甚至是迴避型依戀關係,在人際交往裡,他也會顯得矛盾、不安。

俗話說,三歲看老。

發展心理學認為,人格的初步完成在兒童五歲左右,這之前,兒童所形成的脾氣、秉性、性格,在之後很難改變,最多是不斷的調整與修復。

所以,精神分析學家阿德勒說: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是因為,父母在童年帶給孩子的能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以下是讓孩子產生消極影響的三種父母類型。

一、操控型的父母

操控型的父母想要控制孩子的一切,小到吃飯穿衣,大到高考志願、工作選擇,甚至我們會在很多社會報道中,看到這樣的新聞:女子不顧父母反對,堅持要和男朋友結婚,母親勸阻無效,便惡狠狠威脅:「你要是和他結婚,我們就斷絕母女關係!」

這就是典型的控制型父母,在他們眼中,孩子是自己生育的,那麼孩子就必須全部聽自己的。

控制性的父母對孩子抱有莫大的期許,希望孩子能成才、賺大錢。

最可怕的是,他們常常將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強加在孩子身上——我沒有念過好大學,所以,我的子女必須考上好大學。

他們給了子女極大的壓力,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在與孩子交流過程中,更多地採取命令的方式,很難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在孩子心中,父母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觸碰的。這類父母很自私,不但自己活了一輩子,還要讓自己的孩子替自己活一輩子。

二、言語虐待型父母

很多家長認為,罵孩子幾句沒什麼,既不痛又不癢。可是,言語暴力帶來的傷害往往比身體創傷更加兇猛。

孩子在童年時期,人格尚未發展完全,自己很難對心態進行正確的調整。此時,父母作為兒童的「重要他人」,一言一行都會影響他們。

若是父母經常鼓勵孩子、誇獎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對孩子進行積極關注,孩子便會有更高的心理健康狀態,並且將這種穩定、良好的心理狀態,應用於之後的人際交往之中,有更高的自信。

若是父母常常不分青紅皂白地斥責孩子,常常對孩子進行言語攻擊,孩子便會認為自己是愚蠢的、毫無作用的。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擁有極低的自我價值感,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即使努力也會一事無成,索性放棄,慢慢變成一個極度自卑的人。

三、身體虐待型的父母

那些崇尚「不聽話就打」的父母,他們混淆了孩子成長過程中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本質是讓孩子的身心得到成長,成為一個有能力擔負起自身責任的完整個體。

而很多家長往往在孩子犯錯以後只採取暴力,認為打了孩子之後,孩子就不會再犯了,但與此同時,孩子通常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受罰,也不明白其中的因果關係。

這樣武斷的方法不會讓孩子認同父母,而是不得不迫於權威與力量的壓制,行為上對他們順服。在孩子的心中,這種不滿時刻被壓抑著,最終也會向社會爆發出來——用暴力解決問題。

言傳身教即是如此,你怎樣對待你的孩子,你的孩子便會學著如何對待你。在他們小的時候,你採取暴力對待他們;在你老去之後,他們也會採取冷暴力對待你。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害?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可小覷,它伴隨著我們的一生。

精神分析認為,想要走出原生家庭對你的傷害,首先你要意識到它,然後接受曾經不可改變的事實,讓自己看清束縛,並且脫離束縛。

家是一個需要常回,但不能久待的地方。隨著我們的成長,在很多方面都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但是每當面臨父母時,我們又會感到愧疚,很多中國式教育的小孩都活在這樣的矛盾之中。

如果你想要脫離父母的束縛,第一步先要告訴父母你的真實想法:包括你曾經在他們那裡所受到的傷害,他們是如何影響了你的生活,之後你希望他們怎麼做等等。

這是對父母曾經權威的挑戰,也是自己成長的重要一步。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但之後的命運需要把握在自己的手裡,做自己,是一件困難且意義重大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情商低的人,經常用這四種語氣說話
心理學家:你的長相,早已暴露了你是好人還是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