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盤點那些全球沒用的軍事防線

盤點那些全球沒用的軍事防線

軍事防線的定義是能夠對敵人的攻勢進行防禦的工事,一般來講會借地勢優勢來建造,它的發展總是和人類的戰爭史是聯繫在一起的,歷史悠久,從一個方面來說,從軍事防線的不同上,也能微妙的看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因為在戰爭中,人類社會也是發展很快的。一戰和二戰期間,軍事防線基本達到了最高水平,可是非常諷刺,那些耗費精力建造的防線,從名字看一個二個都是堅若磐石的,可是從實戰上看,不但抵擋不了敵方的進攻,而且一觸即潰,只能淪為供人取樂的素材。

在中國漫長的戰爭史中,產生了很多著名的軍事防線,其中萬里長城名氣最大,享譽中外,也是古代規模最大的軍事設施。萬里長城的建成,對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和平發展來說是一道最大的保護屏障。歷史上多個王朝都受到了長城的庇蔭,長城的烽火台警報,阻擋敵人的部分襲擊等性能,屢次化解了游牧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發起的進攻,為中國古代的小農經濟發展爭取到了相對和平的大環境,讓人民的生活遠離紛擾戰火。雖然長城不管是在軍事防禦還是國家戰略上,從古至今都是重點考慮對象,但是萬事萬物都有它的破綻,長城也不例外,還是有敵人打破了長城的阻攔,在中國更廣闊的土地上開展了侵略活動,這告訴人們,堅不可摧的防線只是一個無稽之談。

防線是戰爭的特殊附加物,跟隨著戰爭發展的步伐,它也一直都有新的發展,曾經在人類文明史里有過這麼一個時期,人類在進行戰爭的時候,對修建防線的熱情曾經非常大,一戰和二戰的表現尤為明顯,幾乎所有國家都在各個戰場上修了非常多的防線,中國戰場上,日軍建起了大量的炮樓,他們到最後也都消失不見了,你就會明白,光靠防線是保護不了自己的,人,才能決定戰爭的結果。防線只是死物,不能很好的應對突發情況,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是靈活的,對人,你永遠做不到完全預測。

位於德法邊界有一條馬奇諾防線,雖然世界各處軍事防線比比皆是,但論名氣沒誰能比得過馬奇諾防線,後來也就不少的國家在修建軍事防線的時候,都以「某某馬奇諾防線」的去命名,好像這就是一個軍事防線的命名規則一般。但是,很不幸的是,那麼多以「某某馬奇諾」防線取名的軍事防線,最終都沒能落得個好結局。所以,這曾經掀起了起名熱潮的「馬奇諾防線」,反倒是成了「看似表面堅固,實際毫無價值」的附屬稱號 。要知道,它可是當初法國舉全國之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資源,且花了12年才完成的龐大軍事工程,可最終卻和德軍連面都沒有碰上過。介於德軍毫無徵兆的出現在了法軍背後,此防線存在的意義,也就一下子微乎其微了,十來年的心血付出東流。而這樣的結果,不僅法國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就連德軍都覺得一切太過於順利了,畢竟連德軍專為為馬奇諾防線量身定做的口徑達800mm的重型古斯塔夫列車炮,連火都還沒有點燃,戰火就這麼毫無起伏的結束了。這也難怪,為何這馬奇諾防線成世上眾多防線中最不堪大任的一條防線了。

二戰時期的德國曾犯過和法國一樣的錯誤,那就是建設了一條超長的軍事防線用來抵禦外敵,在當時的規模及影響力巨大,雖然這條防禦線在二戰初期及中期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能夠有效阻止英軍的小規模進攻和偵察行動,但此軍事防線的範圍是非常龐大的,而德軍的數量及勢力都不能滿足整體防線的需求,使得最後也沒能完成這一龐大的工程,在盟軍登上諾曼底時,由於隆美爾的不準確判斷,登陸地點的預估也發生了錯誤,致使盟軍在登陸後的軍事行動非常順利,並很快攻破德軍建造的這條軍事防線,當年的馬奇諾防線的結局又何曾不是如此呢?

以色列是一個十分擅長打仗的國家,攻無不克,但其實以色列曾經在建造防線時也發生過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這個防禦線就是被眾人所熟知的色列建造的巴列夫防線,談到這條防線的由來,它是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成為了中東戰爭的勝利者以後,為了可以長期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在進行修建的防線,以色列為修築這條防線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在之後成功修建了全長175公里,並且縱深還有10公里左右的巴列夫防線,在這條防線中以色列還一度不斷的對外界誇耀一條平均高度為25米並依運河修築的沙堤陣地,但在之後,一名年輕的埃軍工程兵卻給了這條防線致命一擊,當時這名工程兵向埃及軍方提出了購買450台高壓水泵的建議,並得到了軍方內部的認可,當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埃及軍方共調派了8000人的先遣隊,用高壓水槍在6個小時內就攻破了巴列夫防線,這也導致這條防線淪為了眾人的笑柄。

要說二戰期間日本在東北設立的軍事基地中虎頭要塞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它位於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周邊完達山余脈丘陵中,地勢險要,隱蔽性強,日本自九一八事變後,為了更好的向中國南部擴張就開始實施建造計劃,它在整個侵華戰爭中都給日本提供了很好的支撐,一開始是打算用它去進攻蘇聯的,後來戰況轉變,它從進攻設施轉變為了防禦設施。虎頭基地在日本的戰略部署中佔有重要地位,調集兵源就可以切斷蘇聯在遠東地區的運輸線,同時還能抵禦蘇聯在邊境線上的進攻,保住日本在東北地區的權益,但是1945年蘇聯和日本在東北爆發戰爭,在不到十五天的時間裡這座軍事基地就成為了炮灰,在裡面進攻的日軍傷亡慘重,目前它的作用就是讓中國人民銘記這段被欺辱的日子。

我們經常看到的軍事防線,總是給我們一種雄偉壯觀之感,但我們經常都忘了軍事防線其實也是戰爭的見證者,和經歷者,其背後依舊充滿了血與淚,要說我國的軍事防線,那麼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秦朝統治者在建立長城這一偉大工程的前期,便不惜在全國強征勞工,民眾之間怨聲載道,農民們憤怒了,紛紛揭竿而起,也奠定了秦王朝的滅亡,再來看二戰時期的虎頭要塞,據日本給出的資料顯示,每年都有將近2000名中國勞工被送去修建這座軍事基地,虎頭要塞的修建歷經了十餘年,被送去的中國勞工很少有能夠活著回來的,具體死了多少人無人所知,山谷間,黃土中,曾有多少不知名的亡魂,死後沒有得到安息。這些軍事防線看似是人類建造技術的展現,但背後依舊是人類文明冷漠殘酷的一面。

在反法西斯戰爭、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中國軍隊和底層人民,沒有先進的工業技術可以去修建強大的軍事防線,但是我們依舊成立了新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還是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展我軍軍威,這些事迹能說明什麼?決定戰爭結局的是人,我們所說的人並不是戰場上的指揮官、政委、軍長等,而是政權的根基人民群眾,古話就曾經說過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才是政權穩固的原因,人民才是國本,只有人民群眾是堅不可摧的,他們的力量比那些強大的軍事防線強多了,這麼多場戰役證明,沒有重視人民的力量,沒有代表人民最根本利益的戰爭是看不到勝利的光芒的,哪怕你佔據所有的優勢也不會有太大的轉變。

隨著社會的不斷近乎,變化也就時刻都在發生,當信息技術也越來成熟之後,現代戰爭的模式也就在一點一點的發生著改變。比如在謀略戰、消耗戰、謠言恐慌心理戰、聯盟戰等等戰爭形式上,也早已不只靠武力去解決,而是會綜合多種方式,使得戰爭模式越發的錯綜複雜。回顧歷史,在古代,及其近現代戰爭的戰場上,「地利」二字可謂是能對戰爭成敗與否起到決定性作用,可現代戰爭就完全不一樣了,再有利的地理位置,也能在敵方的導彈之下化為泡影,所以,可以說或許真正能夠保家衛國的不是武力,而是舉國上下的擰成一股繩的勁兒,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之一的「淮海戰役」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典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下暴走 的精彩文章:

都知道美國B2轟炸機領先世界幾十年,但具體領先在哪你們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