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的「毒友誼」,比沒朋友更可怕!

孩子的「毒友誼」,比沒朋友更可怕!

作者:遇之

本文經爸媽研究所授權轉載(ID:mama_cn)

孩子的交友問題總是時時牽動父母的心,爸爸媽媽既怕孩子交不到朋友,又怕孩子在交往中吃虧,更怕孩子交到「壞朋友」,受到不良影響。

最近熱播的記錄片《小孩的神秘生活》,裡面一對好朋友的表現,就引起了無數爸媽對孩子交上「壞朋友」的擔心。

片中有一個男孩——於子爍,聰明、獨立、有主見,但同時也算是一個「問題」男孩:他撒謊、作弊、欺負女孩、喜歡破壞規則。

而糟糕的是,受子爍影響,他的好朋友熙仔有樣學樣,也出現了這些問題。

因不滿小姑娘昂米諾的色彩填塗,子爍對昂米諾進行了一連串責問,並攻擊米諾人丑,熙仔緊隨其後,也圍上前去指責,直到又氣又怕的米諾嚎啕大哭,熙仔才想起 「男孩子不應該欺負女孩子」。

扔骰子得糖果遊戲,子爍為了贏得更多糖果,想出了作弊方法在子爍的指導下,熙仔也快樂地參與了作弊,並在之後一起選擇撒謊隱瞞。

因為嫉妒小女孩一諾被老師指定為小隊長,於子爍就聯合熙仔一起去威脅和捉弄一諾,直到另一男孩看不下去,出來強勢制止,熙仔才跟著於子爍回到座位坐好。

看到熙仔這個樣子,不少家長忍不住會擔心:

萬一自家孩子也被朋友「帶壞」,那該怎麼辦?

01.

同伴模仿

讓孩子從眾「毒朋友」

◆從眾和模仿,是社交的基礎

通過紀錄片《幼兒園》,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的模仿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紅衣男孩對小女孩惡語相向,同桌的另一個小男孩,很快也模仿著大聲要求小女孩離自己遠一點;

花衣服男孩打人,有小朋友出來「鋤強扶弱」,其他小朋友也會很快一起指責花衣男孩不對;

有小夥伴告狀女孩馬友蘭不講衛生,其他孩子有樣學樣,也會舉報馬友蘭的各種問題。

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蓋理·萊德指出,孩子早在6個月左右開始,就會接受到朋友對他的影響,出現模仿行為。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模仿同齡小夥伴的言行,是獲得對方的認同、維繫友誼的重要方式。

但是,因為學齡前的孩子規則意識和是非判斷能力較弱,他們覺得大家都在做的,就一定是對的,所以容易從眾。

◆同伴影響力,不可忽視的力量

同伴關係是滿足兒童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途徑。

在同伴交往中,同伴影響力有時就會大於大人的告誡。

某電視台曾經做過一組實驗:首先老師認真告誡被實驗的孩子不能爬樹,孩子明確答應後,老師離開,觀察之後孩子在同伴影響下,能否堅持做到老師要求。

結果出人意料,幾個參與實驗的孩子,在同伴影響下,當第一個孩子去爬樹時,第二個孩子也緊跟其後,最後所有人都將老師的告誡忘在腦後,紛紛去去爬樹。

科學研究發現,3-6歲的孩子,內心的規則秩序還未建立牢固,所以特別容易受同伴影響。孩子可能明知某些行為不對,但是出於好玩、挑戰以及獲得認同感的需要,也有可能跨越雷池,模仿做出一些「違規」的行為。

02.

如何鑒別孩子周圍

隱藏的「毒友誼」

孩子從兩三歲起,開始進入身份認同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外界的評價來肯定自己。

這幼兒階段的孩子,對於友誼的渴望非常大,為了建立以及維持友誼,或者為了能夠加入團體遊戲,孩子們很多時候會做出妥協退讓。

這個是人際關係調整的必要,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與同伴交往中,有以下一些表現,那就需要引起重視了:

01

孩子在交往中一味討好對方;

02

孩子總是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

03

孩子常常被嘲笑、輕視、抵制;

04

孩子的自信心萎靡,沮喪和傷心居多;

艾琳·倫納德博士在美國《今日心理學》中指出,孩子如果在交往中存在以上特徵,孩子就是陷入了「毒友誼」,他們實際上有可能在「友誼」的外衣下,被欺負、被霸凌、被排擠和被傷害。

其實一句話:如果孩子新交的朋友,受傷多於歡喜,壞行為多於進步,那麼就可以判定為毒友誼。

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中,李善和韓智雅原本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但跟奶奶生活的智雅有著自己的小心思,當看到李善有幸福的家庭,可以撒嬌的媽媽,便起了嫉妒之心。於是,智雅漸漸因為嫉妒疏遠李善,後來甚至相互出賣秘密,當著全班的面廝打在一起。

都說孩子的交往是單純的,其實小小的幼兒園也是一個小社會,也有衝突、嫉妒、排擠。如果雙方的父母能及早發現,不至於兩個女孩鬧出這樣的矛盾。

孩子因「毒友誼」帶來的壓迫和傷害,痛苦之下,孩子也有可能情緒失控、行為出格。

這樣的毒友誼,對孩子的行為和性格塑造百害無一利。父母必須及時干預,才能讓孩子走出交友誤區,獲得更好成長。

03.

入園後,孩子就會開始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朋友圈。

我們不可能完全以我們的意志,為孩子決定他和誰交往,更不可能幫孩子屏蔽掉身邊所有的「壞榜樣」。

為了孩子更好發展,免受壞榜樣的不良影響和毒友誼的傷害,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實時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

多關注孩子,多與孩子交流他與朋友的相處情況,我們才能及時了解孩子的交友狀況,才能進行及時的引導和干預。

問問孩子他最喜歡朋友什麼特點?

和朋友在一起他們玩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一起的時候除了開心有沒有不開心的事?

通過聊天我們可以初步判斷孩子的交友情況。

如果有必要,我們還可以組織相關活動或邀請小夥伴到家中做客,來進一步觀察孩子與朋友的相處情況,判斷自己的擔心是否多餘。

如果發現孩子受到不良影響,可以具體地與孩子談談自己的擔心,比如:

你現在說話開始帶髒字了

你和某某玩

你好像經常生氣等

引導孩子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不對,去想想新交的朋友是不是值得繼續交往。

◆角色扮演,情景再現交友問題

晚上回家時,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孩子把白天中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進行重新演繹。

爸爸扮演的是欺負小朋友的孩子、或者是愛衝撞打人的熊孩子,或者是和媽媽一起拉幫結派。

讓孩子扮演老師或者大人,教育這個「壞孩子」。

當角色遊戲結束,父母要針對剛才孩子的表現進行復盤,對於那些欺負人的朋友,一定要讓他堅決地學會說「不許欺負人!」

角色扮演時,多問問「如果……你會怎麼辦?」,引導孩子去找到愉快相處的朋友,科學解決交友中出現的問題和衝突,這樣可最大程度減少「壞榜樣」帶來的不良影響。

◆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友誼

年幼的孩子對於友誼的概念是懵懂的,對3-6歲的孩子來說,可以一起玩的小夥伴就是自己好朋友。

但是真正的友誼,應該是雙方互相喜歡、彼此關心,互相幫助,都很開心。朋友在一起可以互相傾訴秘密、互相安慰、互相鼓勵、互相規勸不犯錯。

關於友誼,我最喜歡的是《鱷魚萊萊人際交往》系列繪本,這本繪本涵蓋了被小夥伴「疏遠」、「抵觸」、「誤解」、「仇恨」、「陷害」、「利用」等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如果爸媽不懂得處理,可以借鑒故事中的處理辦法,結合孩子的自身經歷,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友誼,才能避免掉進「毒友誼」的誤區。

◆明確原則,必要時隔離「毒友誼」

孩子年幼,內在秩序還不穩固,需要我們多和孩子明確言行的標準和原則。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模仿行為,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年幼一笑了之。我們無法要求其他小朋友必須怎麼做,但是我們要教導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對的需要堅持,錯的就不能去做,而一旦做了就要及時改正並承擔後果。

孩子在父母的監督和糾錯下,最終就會牢固樹立是非對錯意識、成為遵守良好規則的好孩子。

當然,如果孩子的「朋友」如果確實存在比較大的品質或行為問題,為了孩子免受不良影響,

減少和「壞朋友」的接觸,引導孩子打造新的交際圈和活動項目,孩子自然會與「壞朋友」漸行漸遠。

人類的交際其實很複雜,你無法替代孩子社交,所以一定要教孩子識別真朋友,遠離毒友誼。

你已選中了添加鏈接的內容

爸媽研究所(ID:mama_cn),研究1-6歲家庭教育新知識,是媽媽的教育筆記,是爸爸的帶娃攻略,是孩子的成長能量站。轉載請聯繫爸媽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61歲楊麗萍被當眾羞辱,網友怒了:什麼年代了,還把女人當傳宗接代的工具?
寶寶常吃這5種食物,身體不缺鈣,或許還能多長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