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讖文化與風水

讖文化與風水

讖文化與風水

中天易張永紅整理

風水和墓向是墓葬中宗教色彩比較濃厚的一個話題,是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風水墓葬的一個重要內容。

風水學說,就是卜選吉地葬之,在我國許多民族中都十分流行。其內容複雜,卜選方式很多,不一而足。

古代漢族關於墓地風水有著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以及諸多的內容,一套有一套的儀式和許多的很巧妙的象徵意義,圍繞墓地風水,曾產生過許多傳說和軼聞,而其中絕大一部分都和讖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

讖文化興盛於秦漢時期,那麼把墓地風水與子孫命運相聯繫,也興於秦漢,它們是同一個時期的產物,當然相互交融,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據記載,韓信為布衣之時(當時為秦時期),母親死亡,因為韓信貧窮而不能在村社墓地中入葬,便另擇「高敞地」葬母,目的是欲「令其旁可置萬家,仰視其母冢」。這就已經包含了風水觀念和讖文化觀念在內了。西漢武帝時人,楊王孫曾指出:昔帝堯之葬也……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泄殠。這個說法,只是把帝堯做了一個幌子,也就是託詞而已,但是表明當時的風水觀念和讓子孫大富大貴的讖文化觀念已經比較流行了。東漢時期袁安的父親死後,奉母命外出訪求墓地,途中遇到三位書生,其中一位指著一塊地說:「若葬你父於此,你這一代便可做上公……;於是袁安葬父於此地,他家因此累世興隆旺盛(《後漢書.本經》)。可見風水文化和讖文化漢朝已經普及了很多地區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上層也流行這些風水學說和讖文化學說,有關於「預兆」「昭示」「望氣」「風水」「龍脈」的各種風水學說和讖文化學說曾風靡一時。

我們知道,南方多山,「風水」學說多主張墓地應選擇在「背倚山峰,面臨平原」的「山沖」之地。東漢至南朝,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崖墓都是背山面水,顯然與風水學說有關,許多城市的墓地,都是在城外的山上,或者枕山面水,或者背依山峰,面臨平原,都與風水學說有關。之前在南京發掘的六朝帝陵和高級官吏大墓,全部背倚山峰,面臨平原。唐宋明清歷代陵墓,無論是散布在關中、中原,還是在北京外郊,大抵也都符合風水學說的要求。

我國古代野史、稗史、小說、傳說中,保留了許多的有關墓地風水的軼聞故事和讖文化故事。《十國春秋》卷三五載,前蜀皇帝王建,在年輕的時候葬父,棺材落下便會自動跳出,如此幾番。有神人出來講話說:「這裡是出天子的風水寶地,你一介小民,怎麼容你卜葬於此!」。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預見性、預言性,也是讖文化深入到人心的有力見證。王建毫不理會,一次次下葬,如此反覆幾次,最終還是葬下了。結果,王建這個目不識丁的無賴,竟然坐上了大蜀皇帝的寶座。這個故事暗示,風水可以改變天命。那麼,我們怎麼來認識這個傳說呢?其實是王建這個人為了適應當時那種人人都相信風水,人人都相信預言的環境,藉機利用讖文化為自己的割據製造了一種讖文化的理論依據罷了,這是當時他自己或者說他的心腹編造了許多類似的這樣的有關於風水和讖語的故事,這是其中之一罷了。

風水學說宣揚父母墓地決定著兒孫命運,它適應了我國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的思想。這也是它經久不衰,能為各種思想和歷代王朝所默認的重要原因。但是風水學說與比它更老的天命觀相比較,風水可以人為選擇,主動爭取,傳統的天命卻是先天註定,一切聽從天命。風水觀念出現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激起一陣陣波瀾,它使人感到憑努力還是可以改變一部分天命的,因此,它也勾起人們的不安本分的慾望,煽起一股追求之風。尋求風水和嚮往更為吉祥如意的預言、預兆,從秦漢到明清時期,二千餘年來越演越烈。

風水學說和讖語的產生、發展,促使喪葬活動和預測活動更加宗教化、專業化,時至今日,風水和預測在我國仍然有很廣泛的市場。

縱觀我國的氏族墓地,無論是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無論是中原地區還是邊疆的民族地區,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一個氏族墓地中,無論有多少墓葬,墓葬方向總是基本一致。

在河南新鄭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裴李岡墓地中,有墓葬114座,墓的方向都是朝南或者偏西。

屬於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的250座墓葬,其墓坑都排列有序、縱橫整齊,方向基本一致,與正西方相差不超過20度,僅僅少數不一樣;寶雞北首領有350座土坑墓,臨潼姜塞360座土坑墓,渭南史家的43座墓葬,華縣元君廟的57座墓葬,其墓向都是朝西。但是同一個文化體系中,墓向也不一樣,仰韶文化系統的橫陣墓地頭向東,河南淅川下王崗遺址墓,鄭州、洛陽地區的成人墓,皆頭向西北。似乎暗示其祖先大部是由西向東、向東南遷移而來的。

一些已進入青銅時代,已有殉葬現象的氏族墓地中,仍頑固地保持著這種原始的宗教意識。如雲南劍川鰲風山墓地的早、中期【約當春秋中期至戰國中期】200餘墓葬,皆頭南腳北;晉寧石寨山古墓【相當於漢代】,皆頭西腳東略偏南。

外來者的墓葬,從墓向上看有兩種情況。一是原為一個民族、家族或一個地區的移民,墓向大體一致,一是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彙集一地,墓向就很雜亂。前者如四川青川的戰國晚期墓群,原報告說「墓向亦基本一致,在300——400度左右」即向北略偏東。【《文物》1982年第1期】。這批墓葬的楚文化因素頻濃,一般認為系楚移民的墓葬,墓向也正好向前楚地。後者如在貴州赫章可樂發現的39座漢代甲類墓,墓向差異懸,從墓葬和隨葬品來看,墓主系軍人,軍人來自四面八方,其墓向當然無法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湖北江陵地區的戰國楚墓中,較大者以頭東腳西向居多,中小型墓則絕大多數為頭南腳北。墓向和墓主的地位、等級、財產都有著聯繫。

為何一個綿延數百年、包括幾千座墓葬的氏族墓地,墓向總大體一致呢?它顯然與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心理、公認的原始宗教意識有關。大量的民族學資料表明,墓向或許與祖先發源地有關,或與先輩遷徒路線有關,或受某種宗教信仰所制。它表示死者嚮往的方向,或表示靈魂應歸去的方向。

墓向與其他喪葬習俗一樣,具有加強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作用。它通過喚起、鞏固崇拜祖先的共同意識,起到團結族人、抵制外部文化的作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 的精彩文章:

風水的警示 不可不知——關於火燒天門
愛惜.自然.存善念.不論風水